以公开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开展

    华超 唐国瑞

    

    

    

    摘 要:以公开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教法学法等问题,以深度学习为中心,积极开展“先提后优”创新活动。其教研主题为存在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各类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优化改进—措施实施—效果评估”流程,针对性完善和优化“总结型”教研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低效的教研模式,为确保组内教研效率大幅提高,提出:(1)营造和谐氛围,唤醒教研欲望;(2)创造交流平台,提倡教研反思;(3)制定教研培训,提升活动质量;(4)落实教研指导,提升课改空间。

    关键词:教研活动;深度学习;完善;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9-00-03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开展常态教学研究活动时,通常为“市-区-校”的任务性教研主题,交流形式单调枯燥,活动气氛冷清,如何打破传统的交流方式,创新和优化组内教研活动模式,成为目前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教研活动不仅仅是基层教师应付的任务,也可以是组内教师培养人际关系、提升专业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

    一、教研活动流程设计

    为了增强参研教师授课的专业性,学校采用了“先提”的创新模式,让教师能够更加充分的准备课程,在评议过程中有效讲解各类问题,增强调研活动的有效性;在“后优”模式下,组织者以研讨、反馈、归类的方式对教研成果、成效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加强,为后续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从教研活动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确保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教学课堂的高效性。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相关研究点的提出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为了确保教研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教师通过教研的方式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各类问题。为了实现针对性教研和高效教研,教研活动主题的确认和发起可以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真实问题或者在前次调研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选择,采用“查(查找资料)、定(设定内容)、用(采用方式手段)、留(遗留问题)”的方式,结合个人方案设计,通过组内交流、合作的方式,确保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和专业性。该次教研活动主题在上一次教研活动结尾时先行设定,让教师在参加活动之前进行充分的主题准备,确保教研活动开展的充实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实现各类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活动开始时,公开课开课教师先行下发每人一张公开课评议表,然后进行公开课说课,在开展组内教研活动时,开课者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手段与方法,通过“制定、实施、反馈、优化”的模式开设一节高品质公开课,更为常规课堂教学中实行运动能力提升、健康行为养成和体育品德的塑造夯实基础。

    二、如何开展高效教研活动

    (一)营造和谐氛围,唤醒教研欲望

    首先在体育教研组内建立民主关系,新老教师不论资排辈,组内关系更像兄弟姐妹。开设“公开课课题”提前在上个教研活动中提出,给予开课教师充分时间进行准备,教师可以预先查阅资料,与老教师沟通探讨,使组内交流方式产生巨大良性改变。

    以前的教研组活动只有教研组长的声音,一些教师更“愿意”去倾听(图2),而“公开课”主题的教研活动更贴近教师的工作,教研活动时更多人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图3),当研讨场面出现冷场时,教研组长或老教师会补充观点,把问题换个角度来重新思考。教研组营造了和谐、合作的教研氛围,教研环境的改变,促进教研效果的提升,使体育教研组成为拥有合作共进品质的团体。

    (二)创造交流平台,提倡教研反思

    对现有教研开展反思活动,实现公开课的优化和完善。在反思教研中,教师能够结合实践经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自身教学能力,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良好的交流平台,能够让教师对“公开课”案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思、研究,不仅实现了自我研究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保高质量教研活动的实现(图4)。

    (三)制定教研培训,提升活动质量

    在教研过程中,组长必须结合组员的特点,在良好的氛围中,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组长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备课、课堂等,增强自身教学示范作用,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各级教师自身实力的提高与优秀教师的带头作用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教研组整体研究实力的提升,可以通过配对的方式,构建完善的研究小组,充分发挥组员优势。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学、讲座等形式,学习和掌握教研内容,实现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最后,为了有效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学校应该制定和出台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老带新的方式,积极传授青年教师教学经验,让其能够早日独当一面(表1)。

    (四)落实教研指导,提升课改空间

    新型教研活动的开展,遵从“先提后优”的教研模式,对教师提出的教学真实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平时的实际教学,对典型问题进行跟踪式研究。每位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开设精品公开课活动中,并且担任着重要角色。公开课课题的预先提出,使得每位教师有准备地参加教研活动,开课教师可以从其他教师那里取长补短,对接下来开设精品公开课更有把握。运用反思性案例分析方式与教师共同尝试解决问题,并跟进关注改进的过程。从课堂教学的细节入手,抓住问题进行指导,并对相关行为进行跟踪。

    1.案例:“快速跑”公开课简述

    首先,让学生在1号的位置站好,排成两列纵队,即一为跑垒队,二为投手队。1号处站一人,必须为跑垒队成员。而投手队成员,各有一人站在1、2、3、4、5位置上。1号处的位置,教师吹哨,跑垒队员进行跑垒,沿逆时针方向,即按照1—3—4—5的顺序(达阵与否,看手是否拨倒标志桶),并且投手开始进行沙包传递,顺序为1—2—3—4—5(方向是固定的,但位置并未固定)。倘若其中一队先回1号位置,那么就判定胜出,计一分(图5)。一轮完毕,跑垒队员排到队伍最后,换第二个继续。而投手队换1人到1号位置,同时,1号换至2号,2号换至3号等,直到5号排在投手队最后。当投手队一轮传递完毕,则视为比赛结束,两队调换。

    2.教研活动后公开课的反思与改进

    (1)精选练习器材,将教学用沙包替换软式垒球,一方面是考虑学生年幼,无法较好地掌握力度与精度,使用垒球进行教学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而沙包的危险性较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更易预判飞行速度较慢的沙包落点,这对课堂的有序开展有所帮助。但对标志桶的选用则还需要进一步考量。普遍来说,二年级学生无论是控制能力还是平衡感均有欠缺,快速疾跑后突然急速停止将会造成学生膝关节损伤,或因重心不稳而摔倒。此外,由于接球人员与跑垒人员注意点不同,前者关注球,后者则紧盯标志桶,由此大幅提升了两人相撞的概率。为此,建议改进棒垒球运动,利用50cm×50cm的垫子代替标志桶,在活动过程中,成功的标志以跑垒人员的脚踩到垫子为准。如此一来,既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速跑能力,又大大提高了教学安全。

    (2)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教研活动一下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充分展现了该教师教学手段的丰富性。但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看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两次“跑垒”的间隔时间太长,导致练习次数不够,而对体育教学而言,一定的练习密度是不可或缺的,练习次数不达标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建议在原本的数量基础之上进行改善:可将该班级分为两个场地共四组人员,每一场地1号处均列一跑垒队。其余两队作为投手队分别站立于1、2、3、4、5处,按数字顺序传球。需要注意,跑垒队还需派出两名队员站于1号处。当教师哨声响起时,跑垒队队员沿1→3→4→5→1路线跑垒,如顺利达阵则获取一分。同时,另一跑垒人员则按照1→6→7→8→1路线跑动,若顺利完成可得2分,以图6顺序进行队员轮换。此设计增加了同时跑垒的人数,因而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使学生可以多次体验“快速跑”。此外,小组中1分和2分路线的选择,可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组内讨论来选择最佳模式,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与竞技性。

    三、結语

    随着“体育核心素养”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关注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以公开课形式的教研活动更贴近一线教师,促进组内教师关系,养成教学反思习惯,紧抓“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点,能够最直接有效地培养师生专业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