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黄河文化大传播需要科学思维引导

    【摘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确立的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大传播作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和思维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若干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而科学思维是解决黄河文化大传播突出矛盾的思想利器。在黄河文化大传播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战略思维提升格局站位,运用系统思维凝聚能量合力,运用创新思维挖掘内生动力,运用法治思维规范行动方式,运用底线思维谋求发展主动,构建黄河文化大传播的思维格局,充分展现黄河——母亲河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强大凝聚力。

    【关键词】黄河国家战略;黄河文化;大传播;科学思维

    文化大传播是相较于一般性文化传播的概念范畴。与一般性文化传播相比,文化大传播更加注重系统上的全要素联动,时空上的全过程贯穿和格局上的全方位构建,其目的性更强、引领力更大、影响面更广。[1]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理论与实践两个逻辑揭示了黄河文化大传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新时代黄河文化大传播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标志着我国黄河文化大传播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有的文化光辉暗淡,有的消散殆尽。唯有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未中断,日渐成熟并日益壮大,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和引领者。而且黄河文化在形成初期就兼具开放包容的优秀基因,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周边地区甚至是海外传播,与其他区域和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泛黄河文化”[3]。然而,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历史形成的黄河文化传播模式无论在格局站位、理念思路、机制体制还是方法措施上,与黄河文化大传播的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协调、不适应等问题,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突出矛盾之中。

    一、新时代黄河文化大传播存在的突出矛盾

    (一)区域个性化与流域一致化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黄河流域区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文化谱系和文化资源,并在交流中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4]黃河文化大传播是黄河流域区域文化直接传播和交融传播的集合,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黄河文化大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黄河文化大传播作为一项全要素联动、全过程贯穿和全方位构建的整体性、全局性工作,需要传播理念的统一、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及前进步调的一致。因此,区域之间的地理屏障、心理屏障、文化屏障以及机制屏障,必然会成为黄河流域文化大传播一致化进程的巨大障碍,区域文化传播的个性化需要与流域文化传播的一致化要求之间,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二)战略高要求与水平低层次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5]这是黄河文化大传播的现实基础,也是黄河文化大传播的历史必然。但黄河文化传播还没有形成清晰且运行科学的文化传播机制:一是形式还较为单一,文化传播仍是经济社会活动、军事外交实践过程的附属产物,没有形成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二是共识还较为模糊,文化传播在凝聚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认同;三是范围还较为固化,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核心的“带状”文化传播区域边界明显;四是文化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足。低位运行的黄河文化传播水准,不足以支撑黄河文化大传播的战略地位和时代价值,必然引发一系列现实问题。

    二、科学思维是解决黄河文化大传播突出矛盾的思想利器

    科学思维是解决黄河文化大传播突出矛盾的逻辑基础。从概念上讲,科学思维是探索与发现事物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高级意识活动,是认识过程的抽象化或具象化阶段,是对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分析上述突出矛盾出现的原因,无论在认识层面、实践层面、抽象层面还是具象层面,均存在对事物本质特征认识不清和一般规律把握不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必须理清发展思路,廓清关系迷雾,明晰前进方向。因此,科学思维是解决黄河文化大传播突出矛盾的逻辑基础。

    科学思维是解决黄河文化大传播突出矛盾的行动指南。从实践上看,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文化大传播是保护黄河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使命。黄河文化大传播作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和思维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黄河文化大传播放到黄河及黄河流域文明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去思考研究、科学谋划,寻找黄河文化大传播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认清黄河文化大传播的时代脉搏和前进趋势,从本质上把握黄河文化大传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充分展现黄河作为母亲河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强大凝聚力。

    三、运用科学思维指引黄河文化大传播的实现途径

    (一)运用战略思维提升黄河文化大传播的格局站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都是重大国家战略。[6]做好黄河文化的传播,首先是一个战略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黄河文化大传播的过程中,树立大局意识,从做好黄河文化大传播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体系中认识大局,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和提升黄河文化大传播的政治站位的高度,处理好地方和流域、整体与局部、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在黄河文化大传播的过程中,要积极顺应国家重大战略调整,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保持战略定力,善于以长远眼光分析研判形势,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二)运用系统思维凝聚黄河文化大传播的能量合力

    黄河文化大传播系统包括:黄河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播弘扬链条的构建、手段的运用以及效果的反馈,这些构成了黄河文化大传播的闭环体系。在该体系中,黄河文化的挖掘整理,是黄河文化大传播的资源供给,在以“内容为王”的传播铁律下,决定着黄河文化大传播的可持续进程;链条的构建是黄河文化大传播的运行道路,决定着黄河文化大传播的实际效能和受众认同程度;效果的反馈是黄河文化大传播的“自我调适装置”,对于运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问题隐患发现、方法策略调整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都是黄河文化大传播运行机制的基础条件和核心要素。[7]只有统筹兼顾每个传播要素、协同耦合每个传播环节,才能实现整个系统平稳运行和效益显化等合力聚集效应。如果在传播过程中畸轻畸重、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就会带来机制不顺、运行不畅、内耗严重等一系列系统性问题,就可能会对黄河文化大传播的工作效率和实际成效带来不可测的损失。因此,要强化黄河文化大传播的顶层设计,统筹沿黄九省(区)文化传播资源开发利用,构建统一的文化传播信息平台,推进文化传播资源的“自挖掘”能力和共享体系建设,打造统一的“中华母亲河”文化传播品牌,形成黄河文化大传播统筹规划、协调配合、凝聚合力、良性互动的“黄河流域文化共同体”[8]。

    (三)运用创新思维挖掘黄河文化大传播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涵盖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他曾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9]

    创新黄河文化大传播是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融通、与现实社会相协调、与受众需求相一致的“破与立”的进化和迭代过程,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黄河文化大传播的创新,应包括理念逻辑、实践操作两个创新层面。在理念逻辑层面,立足黄河文化本源,不否定、不歪曲、不改变黄河文化的客观存在,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是黄河文化大传播创新的重要前提。无论传播技术如何改变,传播平台如何迭代,受众永远是创新黄河文化传播的核心。从受众的多维需求出发,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文化供给和传播弘扬的过程中来,构建以“受众为核心”的大传播生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这是黄河文化大传播的创新基本方针。[10]在实践操作层面,进一步挖掘和提炼黄河文化的价值和精神内涵,提高文化产品展示水平,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需要注意的是,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黄河文化传播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挖掘内生动力和寻求科学的表达方式,在可视化传播、沉浸式传播、逻辑算法优化传播,万物互联场景传播上持续发力,催生黄河文化与创新传播模式的“化学反应”,推动黄河文化大传播向纵深发展。

    (四)运用法治思维规范黄河文化大传播的行动方式

    首先,法治文化在广义上包含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不同层面,法治思维属于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融合的文化元素,故而法治思维也在文化范畴之内。黄河文化在发轫兴起、传播弘扬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体系完备的法治文化,如宗法制的形成,用人机制与科举制的成熟,法律制度与伦理秩序体系的发展,农耕人地税费制度的完善等[11],这些法治文化极大地推动和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东亚历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其次,保护好黄河文化是传播弘扬好黄河文化的重要前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黄河流域一些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须得到系统保护,因此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统筹黄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的法制建设,坚持全面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构建黄河文化传播资源不损失、不破坏、不遗弃的法治屏障,让这些文化遗产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再次,在黄河文化传播弘扬的过程中,从业者要谨记遵纪守法是最基本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法、心中有民、心中有戒,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不触碰违法违纪的红线;改变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思维以及简单的命令和管制思维,真正将黄河文化传播好、弘扬好、利用好、发展好,不让这条凝聚人心的金纽带、展示文化自信的金名片蒙羞蒙尘,使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更加熠熠生辉。

    (五)运用底线思维谋求黄河文化传播弘扬的发展主动

    底线思维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所体现的问题意识、危机意识、边界意识的集中体现,凡事须从坏处打算和准备,积极主动应对,提高防控能力,推动矛盾向对立面转化,从而达到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目的。习近平曾强调:“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12]

    黄河文化大传播资源多、范围广、影响大、链条长、专业性强,受众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涉及敏感话题多。在黄河文化大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树立风险意识,高度警惕意外发生和会引起强烈连锁反应甚至是颠覆性后果的“黑天鹅”事件,也要紧密防范太过常见便疏于关注的“灰犀牛”事件。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抓住矛盾相互转化的契机,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进一步增减,促成矛盾质变形态的发生,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参考文献:

    [1]龚可.“大传播”:地域文化传播视野中新旧媒体互动发展新生态[J].传播与版权,2018(12):125-128.

    [2]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10/15/c_1125107042.htm.

    [3]苗长虹,艾少伟,喻忠磊.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N].河南日报,2019-11-01(009).

    [4]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EB/OL].https://www.henan.gov.cn/2019/10-28/990875.html.

    [5]习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615/c64094-31154163.html.

    [6]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10/15/c_1125107042.htm.

    [7]祁萌.孟瑞鹏英雄事迹传播、精神弘扬与认同机制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9(3):88-90.

    [8]贾若祥.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下熠熠生辉,挺起文化自信的脊梁[EB/OL].https://m.sohu.com/a/305863475_692693.

    [9]《习近平用典》创新篇[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316/c394175-26697237.html.

    [10]丁伟.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5G时代新媒体传播的六大趋势[EB/OL].https://mp.weixin.qq.com/s/p7JBBFpf2kwXhwA6dSa0Dw.

    [1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EB/OL].https://www.henan.gov.cn/2019/10-28/990875.html.

    [12]这些重大问题习近平的回答掷地有声[EB/OL].www.xinhuanet.com/pditics/xxjxs/2019-04/01/c_1124311206.htm.

    (作者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生)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