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机制

    许淑琴 邱晖 孟惊雷

    摘? 要:“课程思政”的根本就是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深入挖掘每门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格高尚、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强化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的联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以及“线上”和“线下”的联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獻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1-0193-04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s to require college teachers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It requires us to dig deepl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contained in each course and teaching method, so as to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have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noble moral character, integrity and talent,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esthetics and lab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first class, the second class, the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linkage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ervices,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first class and the second class, as well as the linkage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so as to finally form the "three-whole education" pattern of full staff education, whole-process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nkage mechanism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就高校如何加强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和新论述。习近平立德树人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严整的结构,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我国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工作者既要注意学习和理解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理论价值,也要注意探索教育实践工作中教书育人的路径和机制。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主阵地,挖掘专业课内容与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思政课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向同行。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根本是立德树人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首先要建立课程思政理念,而课程思政的根本就是要始终把握立德树人的宗旨,这和思政课是完全统一的。立德树人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其内涵外延随着历史和社会条件的改变而不断演化。有鉴于此,就一定要回答“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结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思想,对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做出准确的阐述。

    对于“立什么样的德”这个问题,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根据这一论断,立德树人的“德”是由大德、公德和私德这三个层次所组成。大德指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国家之德、社会之德,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公德指关系到社会文明和谐的公共之德、公民之德,主要包括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等。私德指关系到个人成长进步的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

    对于“树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据此可知,立德树人的“人”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立德树人具有时代要求。首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后工业时代特征日益彰显的今天,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养,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能力,既是教育战线的紧迫任务,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基于高校职能做出的重要判断。高等院校必须要明确自己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养人才。高校教师更是立德树人的引导者和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其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高等学校的运行是一个由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等在内的众多环节所组成的系统,不同环节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推动高校向前发展。在这个由众多环节彼此交织而成的系统中,立德树人处于中心环节,对其他所有环节起引领和统摄的作用。立德树人的核心在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其他所有环节的价值导向和根本依循。只有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才能将各个环节凝聚成强大的合力,保证系统沿着正确的方向高效地运转,进而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之路。因此,在高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都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来开展,立德树人必须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最后,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只有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才能保证高校在实现自身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诸项功能时,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实践,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旦背离立德树人的要求,高校的工作就会南辕北辙,因此,凡是不利于立德树人的做法都必须坚决予以修正。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一)课程育人,品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立德树人首先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选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绝不仅限于传授知识,对于学生的考核也远不是一张考卷能够做到的。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方面的重要功能,要致力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质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拉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获得代入感和参与感,实现有效的价值观念输出。专业课教学也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贯穿思想政治元素而展开。虽然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不会涉及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但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以适当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进行联动,形成相互协同效应。比如说,在经管类课程中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才能更好地胜任未来的会计、企业财务主管、金融领域的部门经理等岗位,未来才可以胜任更高层次管理工作,成为高层次CEO、CFO这样的管理者,才能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这些都主要依靠专业课教育教学,或者专业课与思政课相互协同,而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能孤立实现。将品德教育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要讲求技巧,不能生硬嫁接,强行融合以致流于刻意最终变得不伦不类。教师要善于挖掘专业知识背后隐性的价值观念属性并巧妙融入专业知识讲解和专业技能训练之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绽放品德教育的光芒。

    (二)实践育人,品德教育融入第二课堂

    高校立德树人,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何谓德,德何以立,这就凸显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立德树人不能仅仅局限在第一课堂,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一般都是采用硬性灌输的方式,大学生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自身思考问题的基准和行为的规范。如果说第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前提,那么,第二课堂就是立德树人的助推器。掌握了丰富的道德知识并不必然意味着具有丰富的道德情感,更不必然意味着能够实施正确的道德行为。大学生需要通过第二课堂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并在实践当中不断丰富自身的道德情感,不断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第二课堂是大学生通过实践来培养兴趣、提升能力以及张扬个性的平台,因为第二课堂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大学生普遍对参与第二课堂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4]高校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发明创造、创业孵化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长大学生的才干,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层面的伟大意义,促进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工作对第二课堂的全面覆盖,将立德树人作为第二课堂的底色,融入到学生社团、科技创新及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之中。

    (三)文化育人,品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利用校园文化向大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一种隐性的途径。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道德规范的养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决定着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3]立德树人必须要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将文化精神内化为大学生发乎于内的行为习惯。高校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先导,深入挖掘可用于德育教育的各种文化元素,大力推进文化育人。高校应注重对于自身校史资源的挖掘,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提炼本校携带德育因子的各种元素,让立德树人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无声处,在细节上见功夫。校园建筑、人文景观的设计要彰显学校的人文精神,标语、板报等要切合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开发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广受大学生欢迎的短视频、微电影、歌曲、话剧等等。如今,大学生对于手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移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高校必须要积极占领网络阵地,重视新媒体的运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找准德育教育与网络文化的结合点,开发具有移动互联时代烙印、符合大学生口味的各种文化产品,打造校园云媒体,将立德树人通过网络嵌入进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微时间”中去。

    三、高校思政建设的机制构建

    (一)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联动机制

    高校立德树人要注重顶层设计,从总体上对德育工作进行部署。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履行职责,突出德育功能,把德育落实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环境育人”的工作机制。构建好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机制,竭力营造全员育人氛围。学校的教学岗位、科研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上的每一名教职工都要树立育人意识,从校长、教师到员工,都要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全部明确育人的职责,细则落实到位,通过良好的服务品质和自身形象,履行各自的一份育人之责。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支由教师及管理服务人员共同组成的强有力的立德树人人才队伍。党委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中处于领导地位,发挥着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党委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必须切实加强,要组织党政干部参加培训,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提高政治站位,筑牢“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动员并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创建各方面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德育教育新局面。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一线教师与管理服务人员虽然各司其职,但在工作中必须具有系统意识、全局意识和协同意识,注重不同主体间立德树人工作之间的关联性,做好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有效机制。

    (二)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联动机制

    一线教师是第一课堂立德树人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一线教师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围绕立德树人设计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奖勤罚懒,激励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主动投入、积极作为。要在一线教师队伍中广泛深入开展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和激励管理,使每一个育人工作者都具备符合学校育人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素养。辅导员是第二课堂立德树人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与一线教师相比,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多,与学生之间的交集也更多。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要积极提升自身素养,创新工作方法,寓教于乐,当好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航者、人生发展的引导者以及学习成才的指导者。一线教师与辅导员之间要注意协调配合,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要形成联动机制,将大学生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第一课堂上通过理论学习所掌握或领悟的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通过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各种实践活动的洗礼,在心灵中逐步沉淀、定型、内化,最终成为自觉自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要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很好地融入高校的立德树人的工作,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联动为载体,进一步形成高校、家庭、社会三者在立德树人上形成合力,打造“三位一体”的“德育场”。

    (三)构建“线上+线下”的联动机制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方式方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高校中从事立德树人工作的教师以及管理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早已成为青年学生沟通、联络、聚集的重要平台,高校必须要对新媒体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加以高度重视,着力强化立德树人队伍在新媒体方面的技能和素养,提高立德树人队伍使用新媒体的意愿和能力,积极占领新媒体阵地,加快探索基于新媒体的立德树人工作新模式。利用新媒体在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上开展育人活动,建设并完善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教育网站及APP,内容要丰富并富有时代感,形式要新颖并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方面的互动平台。利用好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及学习通、云班课、雨课堂等教学APP可以随时沟通的优点,建立起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相关主体之间对话沟通的渠道,回应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利益诉求,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网络所具备的自由、开放、平等、交互等特点能够促使大学生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网络是用来了解大学生内心世界和现实诉求的重要渠道。但高校对于大学生道德情感上的困惑以及现实利益诉求的回应不能仅仅是在“线上”,而必须在“线下”切实地回应学生的诉求,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将“线上”的立德树人工作与 “线下”的立德树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线上”和“线下”的联动机制,共同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edu.people.com.cn.2018-09-10.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7-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