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生成促进学生发展

    黄囡囡

    叶澜老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線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课堂学习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我们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生成课堂奠定基础

    教育家加里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区别于父子和母女,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好,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则越差。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就会对老师持肯定的态度,欣赏老师,从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和兴趣,才可能在教师“导”着学生学的同时,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知识的生成。

    二、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为生成课堂架起支点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与产生学习的情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有真实、可信、能引发问题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参与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虚假的学习情境必然导致虚假的探究,从而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观点的形成也毫无益处。

    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给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失火的事例,然后提出问题:“在这些情况下可采取哪些方法灭火?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灭火?”学生在这样一个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任务的驱动下,积极思考,通过对灭火方法和原理的认识,进而推断出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跟他的生活经验和面对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三、善于捕捉亮点,让课堂生成充满活力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下面就“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来说一下自己的具体做法:

    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节中,教材中对于气体的制取方法是以“活动天地”形式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能够找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和原理。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答案的确出乎我的意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电解水制取氧气,(这可能与我们前面所做过的水的电解实验有关),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电解水原料非常易取,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实际上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的方法是课本上倡导的,也是最为合适和简单的。我思索了一下,是直接驳倒学生,给出一个正确答案,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是抓住这个“意外”?我想面对这种现实,如果不否定学生的想法,且还能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才是最为关键的,为此我们师生间进行了一场争论。学生据理力争: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需要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过程复杂,且过氧化氢是常用的消毒剂,有一定的腐蚀性,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于是我问:一堂课40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性质,时间来得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就这样在师生共同探讨的现状下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兴趣高涨,且效果也相当的不错。由此可见,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在围绕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预设,关注生成,用心倾听,善于捕捉,有效筛选并利用学习活动中生成的瞬间,真正的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