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冲击下的青海旅游业发展研究

    王东宏

    摘要:本文以青海旅游业为研究对象,论述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探讨季节性因素对青海旅游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季节性冲击的策略。

    关键词:青海旅游业;季节性;影响;策略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实施“旅游兴地富民”战略,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逐步成为青海省的支柱产业。然而,在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的同时,季节性问题也日益突显,给旅游地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每年最旺的7、8月份,客流的超载导致旅游企业服务质量下滑,不仅影响客人的旅游体验,也不同程度影响青海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同时对青海的环境承载力提出巨大的考验。而在漫长的旅游淡季,引来的是旅游企业的倒闭和季节性歇业、旅游从业人员失业、宾馆服务业恶性竞争。“旺季伤害消费者,淡季伤害供给者”这一问题困扰着青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季节性问题是旅游业的固定属性,它不可能从旅游业中消失,但我们可以通过拉长旅游旺季,开发春秋季旅游产品,寻找冬季旅游客源,以此来平抑旅游业的波峰和波谷,降低季节性冲击带来的影响,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人数和收入快速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不断增加。2000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0.96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0.55亿元;2007年,游客总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达到1001.6万人次;2012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23.75亿元;2014年实现了“双突破”,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01.9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达到2005.58万人次。

    (二)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快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高层次招商,推进重点景区建设,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产品。2009年青海有国家级旅游景区69家,至2013年国家级旅游景区升至79家。旅游景点的布局重点已由过去以西宁为中心的湟水谷地向西部、南部地区转移。在《青海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构建了“一圈三线”的旅游发展框架,着力打造大美青海观光之旅、生态青海健康之旅、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神奇青海探秘之旅等特色旅游品牌;推出世界屋脊天路之旅、避暑休闲夏都之旅、三江源生态之旅等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其中青海湖被评为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之首;藏羚羊被选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西宁市被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祁连草原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激情穿越柴达木”成为了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一,青海省正在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名省迈进。2012年,青海湖和塔尔寺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填补了青海没有5A级景区的空白,同年作为首个工业旅游项目——可可西里实业开发集团最近推出的工业旅游产品落户西宁,填补了青海工业旅游发展历史的空白。

    (三)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1、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基本情况

    自2001年起,青海省政府建立了青海省旅游发展基金,各州地市建立了地方旅游发展基金。青海省旅游业投入不断增加,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至2013年,青海省共有旅行社245个,其中:国际旅行社14个、国内旅行社231个,旅行社从业人员2456人;星级饭店达到164个,客房数14238间,床位数26739张,从业人员12018人。

    2、交通运输业基本情况

    2013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万公里,达到70117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至2013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28公里,公路客运量13050.47万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856公里,实现客运量591.91万人,旅客周转量达到54.89亿人公里;民航通航里程62820公里/万平方公里,民航客运量达到167.09万人,实现旅客周转量24.61亿人公里。

    (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强

    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宣传活动,积极承办各类旅游推介活动,突出“大美青海”品牌宣传,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提升青海旅游整体形象。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不断攀升。1994年来青游客0.95万人次,不足1万人次,至2011年达到最大值5.17万人次,增长了4.44倍;1995年旅游外汇收入230.6万美元,至2011年达到最大值2658.5万美元,增长了10.53倍,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的实施,青海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知名度的提升,这正是入境游客数量上升、外汇收入增长的原因。但是受2003年“非典”疫情和2008年拉萨“3.14事件”影响,青海入境游客数量出现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但在随后又慢慢回升。2010年4月14日玉树大地震后,省委省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同时利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性新闻媒体,向外界传递“今天的青海依然美丽,明天的玉树更加美丽”的信息,并组织首个高端旅游团赴玉树旅游;在北京举办“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大美青海感恩首都旅游推介等活动,然而这一年入境游客并未受到影响,反而由于世界对青海的关注,在随后的2011年入境游客出现最大值达到5.17万人次。

    二、季节性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一)对旅游企业的影响

    季节性对青海旅游企业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三方面:一是资源和设备利用问题,青海旅游旺季只有五个月,但旅游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各项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设备供不应求。在旅游淡季,虽然可以使旅游设施得到一定缓和,但由于客源不足,许多宾馆、酒店、车辆等旅游资源和设施大量闲置,浪费严重。旅游企业为争夺客源纷纷降价竞争,严重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需要关闭大量设施,停止服务,导致旅游设施利用率低;二是投资问题,鉴于以上问题,投资商不愿承担如此之高的成本,因而吸引旅游业内部投资困难重重。

    (二)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影响

    旅游季节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对青海旅游从业人员中的管理人员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在每年的5-9月份如何保证本单位的正常运转,在满足众多旅游者服务需求的同时,保证所提供的旅游产品符合相关质量和标准,保证旅游者的安全。在旅游淡季如何招徕足够多的旅游者,让本部门、本单位正常运营;对青海一般的旅游从业人员来说,旅游季节性所导致的短期就业问题才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旅游旺季超出接待力,旅游企业需要雇佣大量员工,到了淡季,旅游者数量不足,旅游服务需求减少,由此产生旅游淡季失业问题或暂时性迁移问题,而旅游企业在没有稳定雇员情况下,很难维持旅游产品和相关服务的标准与质量。

    (三)对旅游管理部门的影响

    旅游季节性对当地政府部门的旅游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旺季,政府部门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维护市场秩序和环境保护,以保证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游客体验高质量的服务;在淡季时,旅游者严重不足,导致旅游设施闲置或严重的失业问题,不可避免地会使政府部门承受巨大的舆论和道德压力;另外,长达七个月的非旺季旅游,增加了投资商的风险和维护成本,使得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旅游资源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易损性和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在短时期得到恢复,旅游业本身也就失去发展的基础。每到旅游旺季,青海各大旅游景区皆人满为患,爆发式的旅游人流早已超出环境容量,使景点和景区在超负荷状态下运行,对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及其环境造成极大的冲击,尤其是青海很多地方处于生态脆弱区,大量游客进入景区(点),随之而来的是产生大量的旅游垃圾和污染,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损害,几乎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面貌,严重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很难得到有效恢复,在旅游体验质量大打折扣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五)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影响。在淡旺季明显的旅游目的地,随着旅游旺季游客数量的剧增,会造成当地交通拥挤、物价上涨,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使其生活质量下降。旅游者进入目的地,当地居民就要与其共享生活空间与资源。当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旅游者的影响时,会引起他们心中的抱怨和不满,甚至可能造成主客冲突,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带来不好的影响。

    三、青海旅游业应对季节性冲击的策略

    (一)深挖人文旅游资源

    在自然和人文两类旅游资源中,自然旅游资源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相对明显;人文旅游资源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小,季节性相对弱一些。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离开文化搞旅游就丧失了旅游的灵魂,是低层次和不可持续的。与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不同的是,人文旅游资源可以被人们有意识地挖掘和创造。青海旅游想要降低季节性带来的冲击,必须深挖本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通过举办节日庆典、宗教法会、民俗表演、体育竞技、娱乐游戏等各类文化活动,形成具有现代气息的人文旅游资源,这对于拉动淡季旅游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二)开发淡季旅游产品

    自2006年以来,青海就非常注重冬季旅游产品的开发,特别制订了《2006年青海冬季旅游活动总体方案》,充分挖掘青海冬季旅游资源,开发了“激情夏都欢乐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之旅”“欢乐农家年”“激情高原自驾行”四个冬季旅游产品,拉开了青海冬季旅游的序幕。近年来,又先后举办了中国夏都冰雪旅游节、冰雪运动会、中国夏都迎新春冰上趣味运动会、冰雕、冰灯艺术节、塔尔寺大型法会、酥油花展等冬季旅游项目,使青海冬季旅游逐步升温。至2014年,冬春季旅游活动一共推出9大类56项活动,无论从数量、内容、形式等与以往相比都更为丰富,多项活动的开展增加旅游产品供给,延长旅游季节。

    (三)充分利用价格杠杆

    价格是调节供需最有效的手段。旅游作为一种非基本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可通过价格杠杆,采用季节性价格来调节淡旺季旅游需求。制定季节性价格就是在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控制旅游需求的产生,从而达到分流旺季客流、增加淡季客流的目的。在旅游旺季,将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经济型旅游者分流到旅游平季或淡季;在旅游淡季采取低价策略吸引经济型旅游者,提高旅游设施及人力资源等的使用效率。提高价格的手段虽然减少部分旅游需求,减少旺季客流量,但同时提高了价格,旅游收入并不会下降,旺季旅客的减少还能保障旅客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档次。作为市场的主体,旅游企业会在保障旅客“质”的同时兼顾“量”的增长,从而实现旅游收入的最大化。

    (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青海要建设成为高原旅游名省,接待能力要实现倍增,接待设施也要实现倍增。从旅游交通方面看,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高铁的建设,增加铁路的车次和运力,进一步开拓国内航线和旅游包机,完善青海交通网络,提高旅游者进入和离开的便捷性。从宾馆服务方面来看,在加大星级酒店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大经济型饭店的建设,近年来,大部分国内游客是以组团的形式进行观光性质的旅游,这部分游客当中多以休闲度假为主,经济型酒店功能简化、性价比高、成本节约的特征或许是最适合的选择。从景区接待能力来看,要积极开发新的景点,完善现有景区的附属配套旅游产品,这不仅能够有助于缓解现有景区景点的接待压力,并且能形成新的游客旅游吸引点,增加淡旺季的游客接待能力。

    (五)严格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不管是在旅游的淡季还是旺季,严格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都是必不可少的。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严厉打击恶性价格竞争、乱收费、购物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净化旅游发展环境;同时建立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