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意读写打开古诗教学的另一扇窗

    梅艳

    【摘 ? 要】古诗教学和创意读写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是可以相融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古诗的不同特点,设计恰当的读写活动,架起单元阅读与单元习作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想象诗画、感悟诗理、抒发诗情,从而提高想象力、写作力,促进自身成长。

    【关键词】创意读写;古诗教学;统编教材

    古诗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在统编教材增加古诗文篇目、对古诗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背景下,怎样将“创意读写”引入古诗教学,成为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选编了三首名家创作的七言绝句,分别是《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笔者以这三首古诗为例,探索研究和创意读写有关的教学方式。

    一、诗中有画——关注色彩,描绘画面

    学习古诗,首先要理解与热爱它,理解之后的消化吸收与创造生成则体现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用中把握古诗语言的特点与规律,可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写景佳作。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在这段时间里,诗人选取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巧妙比喻,创造出宁静和谐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基于以上解读,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教师可进行如下的创意读写设计。

    【教学片段一】

    1.关注诗句:这首诗中哪两句写了夕照下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关注用词:好奇怪,明明是残阳照在江面上,却不说“照”,而说是“铺”,为什么呢?请结合书上的配图,同桌讨论一下。(生讨论后交流)

    生:因为太阳快落下去了,所以太阳光是贴着海面照射的,像有很多光线铺在江面上。

    生:我读这句时,好像感觉真的有双神奇的手将阳光都铺在江面上了。

    师:你们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说得也很好。“铺”这个词很形象,有动感,但又轻轻的,使人觉得秋天的夕阳是那样柔和安闲。

    3.拓展:被夕阳照到的江面,显现出红色;没有被照到的部分,还是原来的青绿色。江水缓缓流动,波光粼粼。诗人抓住两种颜色,一下子就写出那种光与色瞬息万变的景象。其实,含有颜色的名句还有不少呢。(出示诗句后,学生齐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4.交流:请大家结合学习单中的注释,先理解意思,再任选一句诗,抓住其中的色彩,说说心里的感受。(学生自由练说后交流)

    5.迁移运用:《暮江吟》中夕阳西沉,晚霞映江,好美!其他几句含有顏色的诗句也将美景描绘得活灵活现,令人心动!生活中的色彩又何止绿和红,还有哪些颜色?(生答)请大家回想自己曾欣赏过的某处美景,写一段文字,描绘出各种不同的美丽。注意,除了关注色彩的不同,你还可以用上拟人的手法或是镜头转移法。

    学生进行创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写后互评,再选几个和大家共享。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忙于吸收知识,它应该忙于将知识转换成对正在加工它的学习者来说有意义的东西。创意读写必须讲究“积蓄”,否则在表达时难以“生成”。紧扣古诗特点,结合儿童的语言应用能力、理解能力和心理特点,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应成为此类创意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参照。创意练笔前,教师已经带着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层层铺垫,发散思维,读出诗中隐藏的画面和韵味。当学生动笔写时,教师适当给予提醒:寻兴趣点,抓关键处,写心中景。这样的教学设计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表达素养的功能。

    二、诗中有理——用心思考,明晰道理

    古诗教学必须遵循古诗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针对不同的古诗,教师需寻找不同的关键点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作。这首诗巧妙地将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作者深思后发现了原因,即“身在此山中”。全诗紧紧扣住游山,借助庐山这一载体,写出了独特感受。

    【教学片段二】

    1.引导:此诗描写了庐山的变化多姿,其中还藏着一个道理呢。你能找到吗?用笔画出来。想一想,给了自己什么启发?(学生寻找后交流)

    生:一个人站在山里,如果想一下子看到庐山的全貌,是不可能的。

    生: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就不同。

    生:这样的观察是不全面的,我们平时的观察可能也不全面。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身在庐山之中,游人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都只是局部而已。因此,我们看任何事物也都应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2.小结: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文风洒脱。这首小诗在数千年后的今天还能激起人们的深思,和其中深刻的哲理是分不开的。(学生齐读该诗)

    3.练习:请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

    从下面的成语或诗句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再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写出某个观点。

    A.滴水穿石

    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C.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E.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学生进行创意练笔,写后交流明理。

    语浅意深,以物寓理,是苏轼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选择真实感强烈的片段进行当堂练笔,能解决创意写作动机缺失的问题。在评价学生所写的片段时,教师要给予方向性的指引,鼓励他们将事和理充分结合起来。不要给太多干扰因素,比如句段长不长、词语美不美、用了几种修辞手法等,而是要努力体察学生思考的关键点,以及说理时思路是否清晰到位。这样的创意读写才是有价值的。

    三、诗中有情——借助比较,体悟情感

    创意读写不仅注重阅读和吸收,还关注思考和表达。教师要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积极开展联想活动。

    南宋诗人卢钺创作的《雪梅二首》是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课文中的《雪梅》为其一,既写景也说理,告诉读者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也有短处。教学这首诗时,如果刻意强调“理”,反而少了诗意,因为此诗明显因景而更勝一筹。为此,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创意读写的设计。

    【教学片段三】

    1.引入学习单。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A.说说自己对诗的理解。

    B.将这首诗和书上的《雪梅》放在一起比比看,从中能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心声?

    2.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梅花开放的时候,如果没有雪的映衬,就不那么精神了。

    生:如果下雪了,却没有好诗相伴,那可真俗。

    师:是啊,日暮时分,诗人写好了诗,天空中又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雪、梅相伴,竟使得整个世界像春天那样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请想一想,诗人是独喜梅花,还是雪、梅共喜?

    生:我觉得作者是两个都喜欢。雪和梅放在一起,才更好看。

    生:梅花没有雪白,雪没有梅香,再加上诗,就更美了。

    3.欣赏几幅“雪中梅”图(配音乐)。

    小结:大家说得真好,这不就是各有其美、相映成趣吗?(板书:各有其美、相映成趣)请将这两个词工工整整地写在书上。诗人卢钺终于不用“费评章”了,雪梅相融,他认为更美、更精神、更有神韵!

    4.拓展:在作家吴伯萧的笔下,梅花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教师读)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吴伯萧《早》

    5.练写:现在就请你写出自己对梅的感受,抒发内心的真情。

    学习单:景同情不同。可以赞叹梅的精神;可以写对雪、梅的情感;可以把自己当作雪中梅,诉说心声……

    学生动笔写五分钟后交流。教师指导。

    学生在吸纳古诗的精髓之后进行创意练笔,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会越发真切细腻。从《雪梅(其一)》到《雪梅(其二)》,再到现代白话文《早》中的片段,诗人抒发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清晰,并且对梅、雪的喜爱也上升到新的高度。此时的写,绝不只是一项进行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学科作业,而是一种直抒胸臆、倾吐真情的表达方式 。教者创设条件,引领学生摆脱古诗教学上的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进行思考和实践,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丰富读写的内涵,不断释放儿童生命深处的创造性能量。

    综上,古诗教学和创意读写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是可以相融的。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根据单元导语,观察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要细致观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如《暮江吟》中的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真珠月似弓”都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第二层次,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如《题西林壁》中的横看侧看、远近高低各种看,就是从不同角度的连续观察。第三层次,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想。如《雪梅》中的“梅雪争春未肯降”是诗人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想象的结果,“三分白”“一段香”则是诗人用心比较、认真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上述三个结合创意读写的古诗教学案例也体现了这三个层次,第一首诗的创意读写侧重于形象的描述,诗中有画。第二首诗的创意读写侧重于观察后的感悟,诗中有理。第三首诗的创意读写引导学生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诗中有情。它们把指向阅读的“学会观察”与指向写作的“观察日记”有机融合起来,架起了单元阅读与单元习作之间的桥梁。如此看来,将古诗教学和创意读写巧妙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写作力,还能丰富其情感体验,促进其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

    [2]吕俐敏.小学古诗教学的审视与改进——以《泊船瓜洲》为例[J].语文建设,2018(34).

    [3]陈晓波.“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背景、内涵与价值[J].中国教师,2017(19).

    (江苏省盐城市腾飞路小学 ? 2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