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时代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变革的思考

    倪玉琴 陆松岩 周忠浩

    【摘 要】作为党和政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开放大学的建设,需要主动顺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与智能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变革,继续优化办学结构体系,实现开放教育内涵式发展;打造高度智能化学习平台,充分拓展开放大学平台教育功能,切实提高开放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强化学员自适应教育,以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坚持教育回归生活本位思想,关注人类整体生存状态。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办学模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1-0031-07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类快速挺进“互联网+”的智慧社会,以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模式极大地改变着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范式,也部分地变革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工业4.0模式呼唤着新时期的教育变革。在教育智能化趋势的推动下,移动学习、可视化学习、智能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应运而生;MOOCs、混合式教学、未来教室等教学形式不断地推进教育的系列变革;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支持下的学习分析技术更将教育教学改革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教育部于2018年适时推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也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可以说,智能化教育已经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教育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方式”,[2]它将继续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持续渗入教育全过程的同时,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当下的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教育作为“有规律运行的生命体”的本质属性得以更多凸显。[3]学校将变得更加开放,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为频繁,继而发展成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的枢纽。

    开放大学建设作为一项教育改革和战略创新工程,是党和政府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现实载体,发挥终身教育的引领功能以及建立社会教育的枢纽地位是开放大学建设的重大任务。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中,开放大学的目标定位、办学形态、实体内涵、机制体制、服务功能、教育使命、本质价值等都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廓清和界定。在社会办学和内涵建设方面,公众对于远程教育如何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议题一直存有疑虑,为开放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实践层面的指引。此外,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开放大学不仅面临着全球优质网络学习资源对传统远程教育的强烈叩击,也面临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开放和特色行业培训蓬勃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开放大学如何把握智能化时代发展趋势,在教育人本哲学回归的深层嬗变中,创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办学模式变革,实现开放学员有价值的学习和自我教育的长足发展,给政府、公众以及自身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呢?笔者试图循着当前“互联网+”与教育智能化时代国内外社会教育创新发展的总体趋势,结合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和现实状况,重新审视教育信息化2.0时代给开放大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新时期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变革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二、教育信息化2.0时代终身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提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网络教育”的新时期教育创新战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顶层设计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的行动举措。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不仅支撑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也推动着教育理念、教育形态、教育模式,以及教育体系的变革与重构。教育信息化2.0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顺应智能环境下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互联网+”战略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旨在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具体而言:教学应用、学习应用和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教师、全体学习者和全学校,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以及建成“互联网+教育”的大平台。该计划着重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教育生态等模式的创新,被视为“教育发展阶段的一次跃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的一次转移”。[4]

    教育智能化将引领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互联网+教育的智能教育模式则要创造新的教育业务流程,创造新的领域和业务生态”,[5]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形态与教育模式的创新。从根本上讲,智能教育不单指互联网泛在智能与传统教育行业的简单联结,以推动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型升级,而更多地体现为本体论和辨证论双重视角下辦学模式与教育思维理念的根本转变。智能化时代,教育应该和许多其他领域一样,更多地表现为社会发展和文化内涵创新的引领,同时也应该顺应自身发展规律,回归面向教育对象、关照人的幸福和长远发展的教育初心。

    信息技术作为一项科技创新,可以为解决教育变革发展中的现实难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教育机器人、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教学生态系统,以及基于脑机接口和虚拟现实的人机结合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6]较大程度上促进了绿色学习和自适应学习。智能化教育具有跨界融合、协调创新、尊重人性等特征,开放教育体系可以凭借互联网连接一切的优势,本着以人为本、开放共享的现代理念,重新塑造教育结构与教育形态,推进教育公共服务方式和教育服务模式变革,继而构筑起社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生态。

    开放大学是由广播电视大学转型而来的,三十年的开放教育与远程教育办学经验使其在信息化教育大潮中拥有更多的智慧教育优势,基于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社会以及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是新时代开放大学的必然使命。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互联网+终身教育”是信息技术与全民教育或终身学习深度耦合的一种全新思维和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引下,既要加强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教育的高效深度融合,也要恰当运用互联网实现教育体系内各子系统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加权,进而形成跨界整合、集成创新的“教育+人工智能技术+…+Nx”的综合社会成效。也就是说,要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工具属性和媒介属性,让“互联网+”的泛在智慧在终身教育的资源配置中起到关键的协调与统合作用,也要强化社会其他领域对教育的渗透以及教育对其他领域发展的引领。在终身教育规划中,教育还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整教育框架布局,追求开放共享、快速迭代和跨界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加强重点社会领域的教育孵化,强化智慧教育对人类成长的帮助与回馈,使得教育回归本位价值,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关注人类高品质生活。

    三、主动顺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发展趋势,实现开放教育内涵式发展

     国内第一批开放大学已经初步走上正轨,取得了诸多喜人成绩。然而,要将自身建设成为具有全面“开放”属性的大学,要成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中心,要发展成为终身教育体系内创新型大学,主动顺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发展趋势和教育智能化发展模式是开放大学优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实现开放教育内涵式建设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

    1.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齐抓并举

    学历教育为当下开放大学教育之发展重心,加强内涵质量建设为其安身立命之本,可以恰当地进一步推进多路径的继续教育学习制度建设。各地的社区教育和老年大学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深受社会青睐,这一点是值得高度肯定的。然而,终身教育理念不仅关注各阶段的学历教育,更强调教育的连贯性、灵活性、全民性,以及教育的生活化。社会教育对于技能类培训和学历后教育日渐倾心,许多社会教育机构倾力构建非学历教育品牌。

    笔者认为,在非学历教育中,开放大学可以凭借其区域网络优势地位,联合各地的优秀企业、社会行业培训中心、职业资格认证部门,以及居民社区中心等众多社会机构,建立多个地方特色学院或运作特色项目,形成全社会联动办学氛围。“开展与其他教育形式差别化的服务内容和项目”,[7]适当开展基于企业组织生产方式的创新创业教育,适时举办从业人员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和在岗业务更新升级培训,给不同类型的单位部门提供“送教上门”服务,扩大教育范畴和受众人次,以发挥开放教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功能。比如:眼下乱象丛生的家政行业急需整顿、城市新型居家养老模式亟待构建、棚户区城中村劳动力人口的再就业能力需要提高,以及残障人士的文化生活教育、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农村居民精神文化教育、公民闲暇教育等等,都可以成为开放大学教育发展的领域。

    2.合理规划学科布局,优化专业设置,以项目合作和职业发展推动专业办学

    《斯坦福2025年计划》完美地描绘了未来本科教育的新图景,并提出了四大核心概念:开环大学、自适应教育、轴翻转以及有使命的学习。该计划打破了传统专业和一般课程的疆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们可在个人顾问委员会的建议下开展某领域内的项目合作式学习,并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价值使命进行深度的协同探究学习。实际上,这一图景与开放教育的根本思想是比较吻合的,也是终身学习理念在本科学历教育体系中的具体体现。开放大学可以部分地借鉴其教育模式与组织形式,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开展同一学科、同一专业内的课程统整或者衔接(甚至跨学科的课程关联)的打包式教学,继而探索多科融合的综合学习,将相似属性的课程视为一个大项目/大论题下的子项目/子论题,从学科内涵式发展和课程学习服务于职业发展的双重视角出发,“关注学科间内在有机的联系,敢于进行突破学科边界的整合和融合”,[8]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以及优秀学员共同参与打造整体项目的思维导图和实践项目开发,便于学员们能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专业体系或者项目脉络,实现知识元网状结构可视化学习,培养多学科、全局性、整体性的专业思维品质,以强化具体可量化的职业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统整与项目/议题的再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问题导向的教学思路,加固学员对知识的建构,培养整合、创新、高阶思维等关键能力,通过多维合作产生集体智慧,直接指向专业核心素质的有效提升。

    另外,开放大学可以利用校友会这一团体机构,主动跟踪并深入了解已毕业学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一方面可以继续给予其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外在现实环境的变化,适时准确地调整专业办学思路与办学方向,从而实现开放大学专业办学模式与开放学员们的互动协同成长。

    3.强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能力本位”理念,切实保障远程教育的高效性

    开放大学建设由于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等原因,沉淀下来的封闭式办学模式以及早期远程教学单一的传播方式导致其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与开放大学旨在培养应用型社会人才的教育理念严重不符,也与终身教育谋求人的继续发展理念相去甚远。为此,开放大学可以适当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办学思路,积极引入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立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制定合作企业或校外学习中心保持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其教学实训状态的监控,以贯彻和落实“能力本位”教学思想,让学员直接感受工作场学习氛围。同时,也要积极捕捉劳动力市场风向,建立与各行业优质人才培养服务商的双主体合作办学,以保证其人才培养能够紧密贴合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也为继续教育学员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一些新的发展思路。

    此外,现代化教育手段中,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由于其强大技术优势,“将会引领‘互联网+时代教育”,[9]开放大学需要充分探索VR、AR以及SNS社会性软件与开放教育中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融合,建立远程虚拟实践教学中心,给学员提供一种虚拟仿真、浸润式的在线学习体验,以保障远程教育的高效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学员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积累中解脱出来,进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和深层知识与能力统合协调训练,提高学习者实践动手能力及应用推广能力。而且,虚拟教学技术能够有效鉴别和诊断学情,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实现全纳教育追求的“平等与多样化”以及终身教育提倡的教育公平。

    4.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构建多元评估体系

    在服务社会的内涵建设思路中,开放大学的发展以社会生产活动为依托,侧重实践办学,可以自主创新多路径人才培养机制,但学员的能力素质必须满足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能经得住行业资格认证部门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双重检验,因而人才规格的认证和评定需要适当引入更接地气的社会评价机制,进而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校政行企生”多主体参与的综合评估体系。对于开放大学的教育评价,除了办学部门自身的教学监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力监督以外,也需要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主体,这个主体可以是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中心,也可以是行业协会或企业用人单位。企业评价机制可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及开放教育继续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企业从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实践技能的角度来考虑和构建,这样做,一是企业可以为自己培养适用型的储备人才,二是能够提高学生实践竞争力,三是可以提升學校影响力。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中心从官方权威的角度对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审定,添加了整个评价体系的分量感与公信力。当然,这二者都为外部评价,职业资格认证中心只针对能力素质做出评定;企业从自身利益的有限视角出发,很难给予学生和学校一个客观、全面、中肯的综合评价。所以,这个多元评价主体还应当包括开放大学的学习者,由学习者参与开放大学的办学评估,这是智能教育中用户思维的直接体现,为学习者提供从满意度向舒适度转变的价值尺度的教育评价,让学习者直接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准。多元评估体系不仅能够恰当合理地反映出办学主体单位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也是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创新发展的路径之一。

    四、充分拓展开放大学平台教育功能,切实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到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作为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六大任务之一,不同教育阶段都需要创新在线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行为本身的内涵。而高度智能化的网络学习平台是开放大学蓬勃发展的生命线和现实载体。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中,开放大学如何做到平台学习资源质量的稳步提升与实时更新,如何开发、打造便捷智能化的学习路径,主要侧重于平台资源建设还是平台智能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建设,以及如何使学习平台能够满足开放学员持续学习的需求等,都是一些只争朝夕的业界话题,如此种种思考都为开放大学创建智能学习空间提出了现实挑战。

    1.创建智能化平台系统,多维探索智慧学习路径

    互联网时代,资源的供应从来都不会短缺,网络资源何其丰富,但对于优质资源的遴选、整合或者创建生成就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远程教育的办学模式要求学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以保证学习渠道的顺畅和潜在学习的顺利达成。同样,这也给直接提供教育服务的办学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应与时俱进,严谨考查信息技术市场的变化和世界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慕课平台的演变趋势,开发适合开放学员的高度智能化学习平台,平台除了具备基础的教学教务管理功能以外,还要有分阶段分层次的功能。比如:具有学分开放认证、课程分析评价和学习分析评价等的社会公共服务性能;具有激励机制、社交媒體可连接性、综合学习数据分析支持的开放社交集群功能;具有富媒体资源组织方式、可扩展的云平台、云支撑的大数据接口、开放性的自组织生长环境;具备正式学习资源与非正式学习资源覆盖、学习推送服务、在线互动、离线咨询,以及智能同步学习同伴等泛在学习环境伴随性功能;此外,需要根据外在技术环境以及用户的需求反馈对系统及其功能进行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设计与迭代更新,以保证平台健康稳定地运行。

    其次,教学资源是开放教育的生命线,能够精准地对网络资源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加工,在明辨是非之后,再进行发布、推送,以有效增加平台中的资源信息容量,充分发挥学习系统的教育功能。当然,开放大学的教学资源不能完全依赖于互联网,除了制定严格的资源自建标准,有一定比例的校内自建资源和校本课程,也要发挥开放大学网点式布局功能,加强校际合作,充分整合已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与校外优势学科单位共建共享资源,实现资源的精细化建设与集成管理并行。

    再次,智能化时代中,对高效学习的需求比工业化时代更加旺盛,智慧的数字学习对于精准学习是一种有力助推。平台可提供虚拟最优学员的设置模式,给普通学员一种具体可观的学习参照,并根据学科知识元结构和学习点的匹配关联度适切地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也可以优化内容推送系统设计,或基于学习者情境、问题、兴趣、能力等进行学习服务推送,以提高内容推送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2.加强学习系统的兼容性,建立多终端学习平台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人们日常有序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价值逐渐凸现出来,移动端学习可以与碎片化时间无缝对接,由此产生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更为移动学习的实践探究增添了筹码。所以,无论碎片化学习,还是移动学习,都是未来工作娱乐学习的一种主流方式,对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与打造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一个最鲜明的案例即为前些年兴起的移动电商,由于它锁定了潜在客户的业余闲暇时间,能够与PC端同时对目标客户进行双维跟进,极大地促进了最终客户的转化,因而,商家们获取了更多的利润。这个商业案例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到教育教学当中,开放大学应该发挥远程教育中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优势,敢为人先,抓住这个时代机遇,在做好网络学习平台运维工作的同时,创新扩展智能化公共学习空间,抢先探索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以及后期的运转机制,探索移动端学习资源构建的路径架构方式,打造更为丰富和个性化的数字学习社区,融合各种通讯信息技术,着力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平台。

    3.构建网络学习的新生态,扩大社会公共教育范围

    无论是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还是移动学习平台探索,都需要开放大学教学主管部门认清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发展与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外在硬件环境带来的机遇。以2017年美国汉森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索菲亚为例,适切地开发在线智能教师系统或虚拟学习助手,以灵活且具有长期适应性的平台产品为学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灵活稳定的无缝学习体验,不断构建网络学习的新生态。

    此外,开放大学可以探索国外知名MOOC平台的商业运营模式,以整合市场前沿技术、资金支持和教学资源等要素为学习者提供最优的学习体验,并且分阶段、部分地将平台学习推向社会,让市场来检验其发展的优与劣。

    当然,任何一种产业模式都不能够被完全复制和套用,中国各地开放大学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教育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的目标规划,创新平台发展思路,把“建成公共服务的共享平台和终身教育的重要支撑载体”作为发展的终极使命。[10]而且,开放大学要发挥自身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引领功能,更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模式的自我开放与创新,充分打造并发挥其枢纽服务功能,以高度智能化平台建设提升资源供给质量,提高知识服务、信息共享、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扩大社会教育影响,提高个性化学习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学员自适应教育能力,努力构建透明开放的网络学习新生态,最终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和终身教育事业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全面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实现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学习资源广泛开放,碎片化学习、深度学习、持续性学习等新型教育研习现象都是信息技术和终身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结果,这些新现象源自民间,来自教育系统之外,但发展势头迅猛、影响深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倒逼教育主体部门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改革。开放大学只有主动适应这些外在变化,才能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1.促进开放教育工作者身份意识转变,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某种意义上说,开放教育的开放程度与对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的认知深浅度是分不开的。面对多样化的学员身份、多维度的学习动机、多元性的价值理性、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差异化的学习结果,开放教育工作者要认清自身工作的特殊性,以对话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开展工作,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新形态,重新构造教学流程,积极变革学习者学习方式。将有效引导学员进行在线实践学习活动作为主要教学环节,以提供必要又充分的教学支持服务为工作支点,增强学习支持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学习支持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帮助学员高效便捷地获取适切的学习资源。以学员个性化的知识构建和协作化的学习分享引领开放教育创新,促进其知识应用能力的转化,加强继续学习方法与终身学习力的培养。同时,开放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我学习,以多元教育理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始终保持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以过硬的学科知识、良好的业务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来变革、完善虚拟学习环境中的智慧学习空间,探索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各种教学数据的有效对接机制,以更加人性化、可视化的学习支持促进网络学习向深度探究学习转化。当然,比掌握信息技术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互联网+”的思维,用这种创新思维来开展师生的学习活动,积极建构新的教育场景,致力于新的变革并勇于探索,大步迈向高度智能化的“未来教育”。

    2.强化学员自适应教育,促进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培养

    根据国际社会2017版《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对教育发展趋势的考察和教育的未来规划,教育要突破既有的教学惯例,不仅要关注知识教学,更要强调技能培养,不仅强调核心能力培养,更要突出可迁移能力品质的锻造,这也是终身教育理念为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指出的方向。教师在调整和重新定位好自己的教育身份后,要为每一位学员的充分学习提供更为细致精准的人性化教学服务,在轻松学习和智慧学习层面加强对于各种学习路径和学习产出的科研投入,“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的层次或类型,提供自动干预及教师干预,增强学习绩效”。[11]通过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对每位学员做逐一的学情监测和价值多元化分析,建立开放教育领域内各种学习者模型、学科(专业)领域模型、蚁群信息素学习路径等帮助学员进行自适应学习,进而促使其精准编制学习方案,发现支持个体可持续学习的方法,以自我驱动学习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让不断突破自我、获得学习成就感成为一种自觉又积极的生活习惯,形成终身学习信念。

    3.切实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开放大学成立之初,其一大发展使命为推进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形成终身教育“立交桥”。作为学分银行制度的推进者和运营者,开放大学在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学习成果与开放大学学习成果已实现学分完全互认,其他不同教育机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机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学习成果也都可转化为开放教育学习成果,但普通高校学习成果与开放大学学习成果的互认尚未发生。[12]这表明开放大学需要继续在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社区教育等主体间拓宽学习成果互认范围,建立有效的学习衔接机制,加强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的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探索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一体化的学分银行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很关键的是,开放大学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标准和办学质量,把“提高教育资源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放在首位,[13]以硬实力换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信赖,以良好心态和规范有序的实践能力,逐步实现与其学分完全互认。

    当然,开放大学要尊重终身教育发展与眼下社会中学分银行异彩纷呈这一客观现象,认清学分银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現实形势,明晰自身只是学分银行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进而协调好各方关系,争取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找到各方利益均衡点,进而打破相互间的壁垒,构建多方协作参与、联动管理的学分银行体制与立体化的学分银行框架。依托信息平台建立终身学习档案,推动有机融合、互联互通且不断创新发展的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使学分银行制度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发挥支架作用。

    六、坚持教育回归生活本位的思想,关注人类整体生存体验

     教育肇始于农业化时期,传承着社会文明,肩负着塑造人的灵魂的核心使命。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这一方面是人类创造性思维发挥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些结果又促进发展性思维的进一步开放,创造生发出更多的新鲜事物。教育在这种螺旋上升、跨越发展的社会演化进程中润物细无声,激发了社会发展现代化的美好展望。“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判断是人的发展,是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14]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又饱含着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构想。可以说,除了教育理念、方式、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尤其重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与心界感受,也就是说,需要进一步“构建与社会的人本化、学习化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15]教育智能化环境中,终身教育理念下,人类能够通过创新与自我驱动学习,以积极自信的心理与博雅高远的期望走向未来。终身教育理念中渗透着教育整体性和教育连贯性特征,强调其与生活紧密互动,教育过程也是个体知识自我建构与人格不断发展的过程。未来高度智能化的社会中,受教育将会贯穿于人的一生,主动学习会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内在习惯,与生活品质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生命质量内涵提升的重要内容。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社会教育无限开放,终身教育稳步推进,社会教育框架健全又具弹性,关照着人的不断成长。终身教育理念突出了生命的价值理性,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追求,强调社会整体的健康和谐以及人类个体的生存价值。终身教育致力探索和发现教育内在规律的向心性过程,也让受教育主体更加关注内在的生命性感受、教育的消费性价值以及共享教育的创造生成性价值,以接受教育和创新生活的互动为路径,探寻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通过对知识真理持续不懈的追求和自身不断完善的生存实践无限接近生命的本真,最大化地书写崇高生命的本体意义。

    2016年,李克强总理评论教育现状时,不禁叹言“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一语道破了当今教育的功利化苗头。受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和技能训练不是同一回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根本在于求善。教育信息化2.0时期的开放大学教育除了给学员提供物质生存技能指导之外,也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人文素养的提升,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互渗透,树立探寻理想教育的思想。在“人本”教育哲学的深层嬗变与回归中,开放大学教育要从大学责任感和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视角出发,帮助学员克服职业认知障碍,给予其情感关爱和哲学伦理熏陶。社会形态已从传统平面单一的线性思维发展到眼下“互联网+”立体网格状思维模式,在一日千里的发展中,还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就尤其需要加强人文通识教育、职业伦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精神,给予学习者爱、善、智慧、自由和真理等本体性价值的温度教育,培养勤于思考、思维深邃、生活经验丰富、具有宽容心与博爱精神的人。这些不仅是防范人心理异化和思想偏颇的关键,而且也应当成为未来终身教育的指引方向。

    说到底,如何丰富人的生活体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未来教育变革的目的所在,也是未来终身教育的价值追求。[16]终身教育是为了让个体成为更好更高版本的自己,开放大学要从担当时代史命、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深刻把握和践行立德树人的内涵,构建知识技能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向同行的终身教育格局,力争办好人民满意的开放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Z].2018.

    [2]陈丽.“互联网+”时代中国开放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17(1):15—20.

    [3]郭偉.借镜《教育2030行动框架》打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世界教育信息,2018(4):3—7.

    [4]任昌山.加快推进2.0,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级版[J].电化教育研究,2018(6):29—31.

    [5]余胜泉.“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6]徐立方,等.智能教育与教育智能化技术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116—119.

    [7]王宁.供给侧视角的成人高等教育[J].成人教育,2018(3):10—14.

    [8]牛瑞雪.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与创生[J].当代教育科学,2018(2):86—96.

    [9]袁磊.技术·教育·社会: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支持服务:2016年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6(6):3—10.

    [10]徐辉富.开放大学五年:总结与反思——“开放大学建设进展与成效研讨会”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7(6):21—26.

    [11]殷丙山.技术、教育与社会:碰撞中的融合发展——2017高等教育版《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解读[J].开放教育研究,2017(4):22—34.

    [12]吴结.关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参入学分银行的时序判定[J].中国远程教育,2016(1):41—47.

    [13]刘英峰.“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继续教育研究,2017(1):82—85.

    [14]裴娣娜.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63—69.

    [15]彭坤明.开放大学建设的哲学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1(2):13—18.

    [16]田闲鹏.个性化教育与终身化学习:从《斯坦福2025》计划看未来教育模式变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