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瓶颈及出路

    汤智华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过积极探索,将产业发展中的先进技术、优秀文化、具体需求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中,为产教融合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学校职业教育制度的认知误区,相关政策体系与配套机制不健全以及产教供需对接的不畅通是制约其发展的现实瓶颈。因此,在未来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应该大力优化其发展环境,提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双向融通的能力,构建双向融通的渠道与平台,进而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经验;瓶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1-0071-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扩大产教融合的力度。这既是国家政策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要求,同时也是为中国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提供方案支撑。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产教融合政策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体系,由此充分肯定了产教融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以及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大意义。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而言,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合作以及融合,对于提升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无疑具有现实价值。产教融合政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地开展了广泛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制约瓶颈,需要有针对性地突破。

    一、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中的基本经验

     中国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产教融合的探索过程。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我国职业院校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特征,坚持教育与产业的互通结合,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将产业发展的最新技术、趋势、特征等融入到职业教育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服务社会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推进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步伐,也使得职业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道路。[1]

    1.将产业发展中的先进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将产业发展中的先进技术以及技术对工作岗位的影响等要素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及教学课程中,对于推进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以及提升职业教育的技术含量等具有现实作用。产业先进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技能人才供给的质量,对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同样具有疏通与促进作用。同时,产业发展中的先进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在客观上推动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而言,将产业发展中的先进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可以看得见”的益处。在过去几十年的探索进程中,我国的一些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极为重视将产业发展中的先进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致力于通过产业技术发展的针对性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水平。从2008年开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不断创新其校企合作的“UPD模式”,强化其教学改革与产业发展先进技术的对接。在这个过程中,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产业技术链的上游企业群(Upstream firms)共同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Platform),通过这个平台将这些企业具体的生产标准、技术标准等融入到其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大纲之中,促进了上游企业群的先进技术元素能够与其教学实践过程全方位的结合,最终为技术链下游企业群(Downstream firms)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服务以及人才供给,实现了学校处于供应链中端为人才供应链两端服务的职能。[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类专业从2005年开始就与华为公司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将华为的在职工程师认证的技术标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过程、课程开发与工程师认证三者之间的互动,进而形成了通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证书共生模式”。到2008年,该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华为公司授权的培训中心,对口为华为公司培养高技能人才;到2011年该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华为网络技术教育学院,为华为公司培养了150位全球顶级的工程师认证专家,其中50名工程师获得了思科CCNA认证。[3]从2013—2017年该校学生已经连续5年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2.将产业发展的优秀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可以说,将产业发展中的先进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技艺传承过程。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仅有技艺传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培养学生追求卓越、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产教融合中,一方面要发挥技术对学生技能提升的作用;同时更要发挥产业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将产业发展中的优秀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育人特点与规律进行结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语言来探索职业理想、职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这种用优秀的文化鼓舞人、通过技术与文化的不断融入教学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行为,进而提升产教融合的育人水平。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9年开始就不断探索在商科类专业教学中融入优秀的鲁商文化,通过创建鲁商文化博物馆,将鲁商文化中长期坚持的“重道义、顾民生、为国家”的思想贯穿到该校商科教學实践中,进而实现“课程引领、文化浸润、思政助力”的三位一体式的育人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4]

    3.将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融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中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要素。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为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产业带动就业”的办学方向。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将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融入到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中,不仅可以凸显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业性、地方性特征,还能够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创新及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在这方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为全国高职院校树立了榜样,该校从2005年以来就不断扩大产教融合的力度,将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完全融入到该校的专业建设中,按照“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区域产业发展遇到什么问题,就设置什么平台;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何种技术,就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的原则,将温州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智力之城、时尚之都”的产业需求融入到专业建设中,通过专业建设改革全方位推动教学改革。如今该校的40个专业全部是按照当地的产业需求而设置的,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并为此建立了40个地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使得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逐渐成为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助推器。[5]贵州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黔东畜牧业以及天然中草药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与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机构联合成立了“民族中药技术分离中心”和“苗药研发技术中心”等机构,实现了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工程试验、技术生产以及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办学目标,凸显了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协同创新效应,大大提升了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6]这两个中心自2010年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以来逐渐成为贵州地区中草药、中兽药发展的重要平台,为该校人才培养转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得益于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比如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计划中确立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0年教育部实施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重点专项计划、2015年实施的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等政策支持,为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实践提供了体制机制的支撑,为各学校与地方产业发展融合扫清了障碍,进而使得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同时这些政策还为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提供了专门的资金支持,发挥了政府部门在教育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引领作用。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院校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面向先进的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新材料、养老产业、健康产业、医药产业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在过去的5年时间内,我国职业院校面向第一、二次产业新增的专业方向达到了4 900个,面向第三产业增加的专业数量达到了2 887个。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主动停止招生以及撤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重复设置以及就业前景交叉的专业方向高达5 200个,同时新增了各类与新业态、新技术、新材料相关的专业方向多达2 200个。[7]实践证明,坚持产教融合政策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将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优秀文化、具体需求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设置中,有效地实现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有实际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中存在的现实瓶颈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时期,由过去注重数量提升、速度增长转向了质量发展与内涵提升。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与升级是时代的主题,这就势必会改变社会就业结构与方向,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就必须要不断探索,将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但同时也要意识到产教融合在实践中存在的具体瓶颈问题。

    1.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偏重于产教融合中的“教”而忽视“产”

    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在理念上存在着这样的认知与误区,使得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无法认清自身的职责。有些职业院校认为产教融合就是要加强校办产业的发展;有的职业院校主张产教融合就是应该在学校中建立工厂,在工厂中建立学校;还有的职业院校认为产教融合是个伪命题,企业的逐利性与学校的公益性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这些认知上误区的存在,使得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缺乏足够重视;或是在实践中过度重视职业院校自身而忽视合作方企业的利益。为了纠正这个认知,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开始推出“社会适应能力评估”,通过这种评估来引导职业院校强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进程,将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以及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功能等作为评估的主要指标,以便于更好地推进产教融合。但此轮评估已经过去了1年多的时间,从评估政策实际运转看,这一评估政策导向没有像“水平评估”、“新一轮评估”那样发挥其应有的政策导向作用,也未能从根本上纠正产教融合的发展误区。[8]当然,此轮评估尚未结束,政策对产教融合的引导力度还有待观察。就当前学校职业教育制度体系而言,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职业院校过于重视自身的主导作用,将企业参与作为辅助教学过程。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烈,进而无法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

    2.产教融合政策以及配套机制引导作用不突出

    當前,我国关于产教融合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依然较为缺失,现有的部分政策及法律法规中涉及产教融合的条款还比较原则,在规范性、约束性及操作性等方面还有待加强。正是因为产教融合没有专门的法律支持,使得产教融合政策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产教融合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很多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足够的深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的参与极为重要,如果企业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问题,产教就无法实现融合。除了法律及政策体系之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评价机制、绩效体系、标准体系等配套制度也是缺失的,无法为产教融合提供足够的支撑。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引领正在加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加强产教融合的评价机制、绩效体系、分析体系等配套制度建设,可以进一步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产教融合实践中的运用力度,也能够及时反映产教融合的实际水平与效益。2017年国务院的“意见”中要求,积极支持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健全产教融合评价机制。通过强化评价监督,将产教融合评价的绩效、效益作为产教融合的激励依据。

    3.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渠道不畅通

    当前,产教融合的供需双方对接较为困难,特别是市场上的优秀力量无法进入职业院校,无法进入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产教融合的最终目标是提升育人的质量,也就是要将产业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工艺、文化等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及资源体系中,进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质量与适应性。但是,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往往无法跟上产业发展的技术升级与转型的速度,加上日常中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应对产业发展技术转型与升级的能力,同时加上职业院校的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没有应对产业发展需求的动力。但是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在面对市场、对接产业发展、应对产业技术升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作为体制外的市场因素,能够以灵敏的嗅觉与快速的反应能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应对产业技术升级以及产业发展需求方面的资源与课程。但由于职业院校市场化进程较为缓慢,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与企业行业、社会培训机构的对接机构,进而使得市场中的这些优秀力量无法进入职业教育体系中,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效果。

    三、我国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路径

    显然,职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于产教融合而言,并不在于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数量,而是合作的深度。换言之,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能否将产业发展中的先进技术、优秀文化以及具体的发展需求融入到其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现实发展中的瓶颈,借鉴已有的实践经验,积极完善产教融合的具体路径。

    1.政府部门要不断优化产教融合的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要为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提供良好的促进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示范点的辐射作用。在示范点建设基础上,及时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大力推广产教融合的试点范围,积极开展协同育人项目建设,力争建设一大批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范职业学院。鉴于当前我国产教融合的现状,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产教融合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强化中央财政的引导作用,推进各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落实国务院“意见”中的要求,出台针对性的产教融合政策,致力于解决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中的具体问题。此外,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专门的科研力量,加快推进产教融合的配套制度建设,包括评价机制、标准体系、绩效体系、统计分析体系等,促进产教融合工作的细化发展,通过配套制度来落实各地的产教融合政策,进而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切实发挥企业、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双主体作用。

    2.提升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力度

    在产教融合发展中,企业的参与极为重要。强化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参与深度,是构建产教融合平台的基础与保障。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企业应该积极履行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到职业院校的办学、教学及决策体系中。如今,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的“管办评”分离,深化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力度,进而加快职业教育现代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故此,在产教融合实践中,要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拓宽企业参与的渠道,大力推进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突出企业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进而逐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2018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税务总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该办法明确了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强调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共同育人、共同开发以及共享资源的联合办学局面。由此,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职业院校应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企业也应该按照上述办法的要求,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体系中来,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3.拓宽产业发展优秀元素融入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渠道

    职业教育是以教学及技能训练为主的教育模式,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实际上就是要提升教学过程及技能训练的质量。要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将产教融合落实到课堂之中,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使产教融合成为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动力。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具体而言:第一,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积极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治权与法人治理权,提升职业院校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9]第二,职业院校应该加快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制定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措施、方法路径。第三,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按照对接产业需求来创新专业设置程序与方式,形成以需求导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第四,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教师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通过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应对产业需求的专业发展水平及能力的敏锐性。

    4.提升职业院校面向市场的教学资源优化能力

    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今天,面向市场来优化教学资源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突破口。职业院校在应对市场化过程中,要按照市场的要求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内涵以及办学特征,坚持适应市场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升服务及教学水平,使得职业教育成为促进社会就业的基本教育形态。在职业教育市场化进程中,行业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与市场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加的灵敏,这些主体能够按照市场发展的需求来更好地汇集相关资源,开发更加适合市场的个性化教育产品。从这个意义上看,盘活职业教育的市场就是要推进产教供需双方的互动对接,对接的中介就是面向市场优化后的教学资源。国务院的“意见”中规定,职业院校要积极面向市场,对接市场需求,提升其精准服务市场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职业院校向企业行业以及社会培训机构购买最新的职业教育前沿课程及相应的教学服务。如此,通过教育资源优化过程的中介方式来促进职业院校与市场的对接,确保市场上的先进技术、生产要素等能够深入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而在整体上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效能。

    整体而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也是提升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更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关键。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产业、技术升级的需求,全面提升产教融合的力度是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2]王钧铭,徐胤莉.基于技术链分析的高职校企协同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4):93—96.

    [3]汪婧,李晓华,黎倩萍,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体验调查分析: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5):59—62.

    [4]钱乃余,王鑫,张德生,等.项目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5—9.

    [5]王向红,陈雪珍,刘海明.高职院校有组织的企业实习模式与实践: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53—57.

    [6]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扮演“三个角色” 履行“四项使命” 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发展能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68.

    [7]王鑫,王华新,于家臻.教育决策视角下的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93—96.

    [8]徐黎明.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的内涵、特点和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31—34.

    [9]涂华锦,邱远.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1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