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和谐社会心态培育的价值、目标与方法

    【摘要】和谐社会心态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心理基础,为此,应构建以纠正认知偏差、优化心理环境、提升人生境界和有效控制行为为核心内容的目标体系,综合运用理论灌输、人文关怀、道德调控和自我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该群体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社会心态;社会认知;情绪管理;价值教育;精神自律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9001904

    【收稿日期】201603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社会行为研究”,项目编号为12BZZ060

    【作者简介】许佳佳(1989—),女,江苏建湖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一、新生代农民工和谐社会心态培育的价值向度1和谐社会心态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心理保障

    人的素质提升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而社会心态作为人们重要的心理素质,与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共同构成人的素质结构,对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带着美好的愿景来到城市,但碍于制度环境与自身能力的限制,他们时常碰壁,不可避免产生迷茫、焦虑、自卑等心理,面对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其持有的积极社会态度逐渐弱化甚至发生畸变。显然,这样的心态困境会制约其“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诸方面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1]相反,如果能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便能在体制性障碍短期内无法完全消除的社会环境下客观衡量自身的价值能力,尽可能从容面对城市生活中的挫折,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以保持内心的和谐。而这不仅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素质,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心理动力,也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让他们在一些需要未得到完全满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充分地体验生活,从而完成自我实现。

    2和谐社会心态是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同城市居民进行社会互动的观念支柱

    由于站在群体认知的角度去考量,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不少偏见甚至歧视,因而不与之相往来;而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明确了自身的弱势地位,容易产生剥夺感与自卑心理,从而打击了他们与城市居民进行社会互动的积极性。然而,作为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内化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谋生,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互动对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和谐的社会心态则是他们有效进行社会互动的观念支柱和助推剂:首先,和谐社会心态可以帮助他们打破心理障碍,呈现自尊自信的面貌,从而将互动范围从亲友、老乡身上逐渐辐射到城市居民。其次,和谐社会心态可以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以理性平和的思维看待自身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最后,和谐社会心态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自我调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压力,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

    3和谐社会心态是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力量

    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合力中不容忽视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进步方向的社会心态,有助于激发人们高昂的热情和积极的创造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气,从而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2]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只有具备和谐稳定的社会心态,通过吸收和接纳城市的文化来校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和行为方式,才有可能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因为“悦纳并适应城市亚文化,实现自我意识与城市亚文化的价值认同”[3]才是城市融入的本质。而当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完成城市生活心理模式的构建,他们与市民之间、与城市社会之间的隔阂会渐渐消失甚至实现融合。换言之,在和谐社会心态的支撑下,新生代农民工得以在面对与市民的差距时对改革的局限性和长期性抱以理解,在面对不公时有效控制负面情绪,而不是付诸于越轨行动,而这将成为社会长治久安的心理基础。

    二、新生代农民工和谐社会心态的培育目标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4]主要由“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意向”[5]四个核心要素构成。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和目标要求,然而这一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依据社会心态的结构特征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去完成的。就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必须结合该群体的社会境遇与心理特点,设置针对该群体的特定培育目标。

    1纠正认知偏差,培养理性精神

    社会认知是“对社会事物本身状况是什么、是怎样以及会如何的事实性认知”,[6]人们可以据此“在心理层次上对社会事物作出满意与否甚或是非对错的心理感觉判断,并进行某种程度的陈述和解释”。[7]而社会认知又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心态的性质也截然不同。正确的社会认知能促进和谐社会心态的发展,错误的认知则会纵容不良社会心态的滋长。基于此,引导正确的认知取向、纠正认知偏差是培育和谐社会心态的认识前提。新生代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社会结构及相关制度的钳制,他们并未顺利完成市民化,易滋生底层心态和怨恨心理。事实上,城市化的契机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和就业机会,只是在与城市居民的比较中,他们容易“根据自己的利益得失、生活感受而不理解甚至误解社会主导意识形态”,[8]将眼光聚焦在社会不公正因素上,忽视了国家和所在城市为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而制定的有利政策。为此,社区、用人单位、大众传媒等应强化政策宣传,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除外力作用外,新生代农民工思维方式的调整才是纠正其认知偏差的根本保证,而思维方式又是认识主体理性的浓缩,因此,培养理性精神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和谐社会心态培育的又一目标,它可以指导人们将自己的价值实现与置身其中的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在客观把握社会现状的基础上自觉调整自身的价值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