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基础、把控细节,在多元的知识体系中树立核心价值观

    钱文华 吕栋山

    【内容摘要】在全面推进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梳理,理清历史细节,构建学生立体化、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历史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关键词】新高考 基础知识 题干细节 多元体系 历史价值观

    2020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本年度新鲜出炉的全国高考卷,带给我们的启示还远远没有散去。通过对全国卷Ⅲ部分题目的解析,笔者认为,在全面推进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梳理,理清历史细节,构建学生立体化、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并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一、致力于课本基础知识的巩固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无须多言,但学生往往走向眼高手低的老路,经常在最容易得分的地方丢分。因此,回归课本就成为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强调最多的一点。今年的全国卷Ⅲ题目依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新高考“着力于课本,高于课本,又回归课本”的要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专家指出,“高考是中学教学和备考的指挥棒,而经典试题更是高考命题的风向标。因此,对经典试题进行深度剖析和反复揣摩,进而加以改造利用,是我们应对全国卷高考的重要手段,也是在短期内就能收到效果的基本方法。”[1]下面以27题为例。

    题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本题考查的是皇权与内阁的关系。从题意可知,这主要体现了以张居正为代表的内阁数次“抵制”了万历皇帝的要求,主要考查明朝中期政治制度的嬗变。这原本是一道非常基本、简单的题目。但据笔者调查,本班50名同学,有四分之一的同学错选了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和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两个选项。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熟,看到张居正的内阁居然能“抵制”皇帝的想法,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内阁权力能够制约皇权,这就忽视了课本上反复强调的“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将内阁基本职能误认为能够在制度上制约皇权的机构;而且,早在明太祖时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所以,此时皇帝与内阁的矛盾也谈不上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才出现被材料迷惑的情况。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第30题上。

    题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本题集中体现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题目高明之处在于没有直接点明时间,而是做了模糊化的处理“40年代中后期”,这就提高了学生正确判断史实、划分历史阶段的难度。当学生判定该时间段属于“解放战争时期”后,就能迅速排除B(抗日战争)、D(军阀混战)两个错误选项。其次,就要深刻理解材料上的意思,善于联系到课本相关知识。由题意可知,当账面上获得利润的企业,却在经营上陷入困境,不仅如此,这些企业不仅不愿意发展生产,还以囤积原料为主,这就与正常的经济现象不符了。唯一的可能性只有一种,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即“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这样不仅能解释材料中出现的经济现象,还考察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个重点内容。“教育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解释教材和机械训练上,应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这两道题很好的提醒我们在授课时一定要强调基本知识的重要性,切不可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二、注重历史细节,打造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課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往往陷入了“书背的越多,分丢的越多”的困境之中。当学生做题时,如果忽视了题干中一些细节的暗示,答题往往就走向了歧途。有学者指出,“用多重历史信息归纳时代特色是一种学习方法,用史实来论证时代特色也是一种学习方法。”[3]。题目中史实,包括时间和地点,都是指引学生正确答题的关键钥匙。以选择题第25题为例,本题重点考察的是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度,其不仅能很好的缓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还对恢复和发展北方的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题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一,题干出现的“许下和各地”的地理名词,粗看毫无问题,但却体现了对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的考察。时空观念强调,“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许下”这个地名的话,甚至把它当作一座南方的城市,就会在题目的理解上误入歧途,认为在“许下”的屯田有助于北方人口南迁,进而无法排除C选项(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由此可见,明确“许下”就是一座位于河南的名城(现名许昌),学生就能轻松的排除干扰项,选择出正确选项。因为随着曹操在许昌地区推行屯田制,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中原人口的稳定,还能给学生简单讲解曹操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旗帜,将汉献帝“迎接”到的地方就是许昌,这样既能增加历史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应该说,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梳理,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增加他们答题的准确率。

    其二,题目重点考察的“屯田制”的信息,同样彰显了扩充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的变迁,一直是考试的重点。教材平时强调的比较多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以及国有土地制度,屯田制度却较少涉及。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多讲授与课本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体系,做到遇题不慌、审题不急、做题不懵。笔者在为学生讲解该题时,将屯田制度的来龙去脉做个梳理,从西汉在西域地区的屯田,到新中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深学生对屯田制度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区分选项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笔者特别强调屯田制度与庄田制度的区别,前者如题干所说,曹魏正确推广屯田制,是为了召集农民、征收军粮,其本质依然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而后者属于大的豪强地主所拥有的个人土地,属于大地主所有制。在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上,重视对其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以及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察,已经成为全国卷和分省命题卷的普遍追求和最高境界[4]。

    三、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它要求学生能够以史实为基础,进行历史的价值判断,并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历史做出主观评断。历史文献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将所有历史史实都告知学生,这就需要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笔者认为,与其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枯燥地灌输,不如以试题为载体,在对试题地讲解、对选项的分析中,将正确历史价值观自然地渗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32题为例。

    题32: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 )

    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

    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本题考查的是宗教改革。这道题主要体现的是对日内瓦经济发展经验的反思,正是因为日内瓦相对宽松的宗教环境、优厚的人才待遇,以及法国奉行的宗教迫害政策,导致大批富有技艺的手工业者来到日内瓦,为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联系当今时局,美国出于其冷战思维,限制中美两国高科技人才的正常流动,甚至强行关闭我国驻休斯敦的总领事馆,便是以往历史的重演。我们要在授课中强调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美国出于思想控制、意识形态强行阻断交流、甚至是迫害人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高考对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培养,才能缩短学生与高考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5]。总之,我们要在习题的讲解中,认识、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这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总之,全国三卷带给我们的冲击不仅只是这些题目考察的知识点,而是我们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学科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但万变不离其宗,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立足于课本知识,打造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相信我们一定能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的课堂价值和理念,也能更好地塑造更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冯波. 2010-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以对中国古代史的考查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5):36-44.

    [2]马秀谊.高考反馈教学的实践研究——以高中历史课程为研究对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4):10-13.

    [3]周巍.赋予时间以意义——以2018年11月浙江歷史选考试题讲评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23-26.

    [4]高嵩.重视思维品质、平实中见新意——2012年安徽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J].历史教学问题.2013(1):126-130.

    [5]文雪梅.于细微处见精神——2018年全国卷Ⅲ历史试题评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0):41-43.

    (作者单位:1.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2.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