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分析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校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李蕾,新疆哈密广播电视大学,中级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330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蓬勃发展,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方面更加科学、合理,各个阶段的课程教育都有了全面的提升,尤其是高等教育越发成熟。面对当今日益严峻的思政教育形势,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可用之才。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的知识体系以外,还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信仰,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运用自身的道德价值、政治思想、行为理念等,对其成员给予教育引导,最终使其社会成员形成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有促进作用的道德行为。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一直在稳步推进,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是发展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将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相整合,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的全方位教育。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指学校在进行以实现培养人才为主的学科授课时,通过学科专业教育与思政目标的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而实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根据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进行针对性地制定,并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密切联系。通过分析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的内涵,将二者融合起来,我们可以对课程思政的精神有更加明确的认知,从而更加有效的推进课程思政的开展。三、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位置,受到了国家教育部及相关学者的重视。思政工作是一个国家内在涵养的外在体现,更是对其综合国力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国家政府已经意识到思政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并颁布系列政策、措施保障我国思政教育的工作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中多次提及要把思政工作和精神理念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着力点不断中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因此,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高校也不例外。

    (一)新时代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思潮的越发多元化,为了更好地坚守思想政治阵地,抵制西方国家的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入侵,我国必须高度且全方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高校作为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支撑,作为构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构成主体,更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育人功能。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实施于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思政影响,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思政课堂的教育内容需要加以改革,才能增强新时期思政道德教育实效性。因此,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思政课程中不断有意识地渗入时政特点,深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念,统一于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要让思政教育在各个学科中给予展示,让高校学科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进,为培育高校时代新人贡献学科力量,让多学科协同发展,有效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发挥出学科协作的价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学科、全过程。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种好思政责任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坚定理想信念及政治意识的最佳途径,也是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一定要毫不动摇的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努力培育出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力量。

    (二)新时代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以及很多高校越发重视课程体系的调整,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新时代的教育背景,科学设置、合理安排,制定出适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教材和课程安排。

    思政课堂教學模式的转变与完善,是学校及相关教育工作者思想教育方式的新探索,也是高校创新变革的重大举措。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存在于思想政治课程中,且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其他课程则对思政教育的内容涉猎较少,实践性内容相对更少,造成思政教育实效性有待提升。因此,促进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是思政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发展对思政教育提出的迫切性要求。需要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特点,认真部署工作安排,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教育当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占领高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同时,高校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中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有效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针对学生们在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课程思政模式,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树牢立德树人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高校应该注重课程建设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结合时代特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挖掘各个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结合时事政治,创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课程思政的教育工作需要保证教育内容的及时性及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其中教育内容的及时性是指应该立足当前的国内外时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塑造,培养其爱国主义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是指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繁琐的学习内容、学习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趣味性故事,并号召、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从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养。

    高校应该加强合作探讨,齐抓共管,共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体系建设。学科与学科、学校与学校之间增强联系,以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有效沟通教學内容,相互吸收和借鉴,充分挖掘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与本专业紧密结合,寓教于乐,增强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

    (二)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堂吸引力

    单纯地思想政治教育难免有些枯燥乏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虽然蕴含的智慧与精神成果促进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学习与接触过程中,一些高校学生仍然出现兴趣不足,难以找到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点等现象,造成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敷衍应付现象,不利于高校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与道德品质、政治意识的培养发展。

    基于这一现状,高校应该努力进行课程创新,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努力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不止限于思想政治课程,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应当渲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保证教学处处有德育,处处讲道德,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生动具体的案例呈现出来,以新鲜的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借助新兴媒体等工具,将课程内容生动化、信息化,配合专家讲解、案例剖析、教师点拨,让学生们在课程中自觉的形成道德判断和价值认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思政内容,进行价值反思。

    丰富的思政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予以呈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课堂吸引力。课程思政有效打破课堂学科限制,无论是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提升课,还是在各个专业的课堂上,构建起具有吸引力和教育力的思政内容,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加强师生交流沟通,提高教师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者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者、指路人,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尤其是对课程思政教育而言,需要将各门课程与思政内容相结合,所以,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就更加严格,不仅需要高校教师具备专业领域的能力,自身还要熟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高校应该做好把关,严格提升教师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是大学生们言行举止的模范,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校人才。

    此外,课程思政教育中各个专业教师应该加强合作交流,时常根据时政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注重加强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之间的沟通联系,探究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职业道德、理想信念等教育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教师在平时应多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和学习需求,主动帮助解决困扰他们的切身问题,结合学生的切实问题,做好教学支持服务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常态化,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赖金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5):136-139.

    [2]冯刚.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政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4-7.

    [3]沈锴,袁心怡.基于文化育人的新时代高校新媒体建设路径[J].大众文艺,2020(9):212-213.

    [4]刘嘉尧.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0(9):221- 223.

    [5]陈根红.思政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模式探析[J].经济师,2020(5):207-208.

    [6]宋晟欣,雷霞,李映霞.基于教学效果评价的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4):58-59.

    [7]隋小昭,薛忠义.高校新媒体建设路径分析——以“沈农思政”平台建设为例[J].出版广角,2020(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