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引领 体教结合的实效性策略探究

    苏含刚

    【内容摘要】如今,我国整体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关注程度也相应提高。在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引领之下,体教结合的实现成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重视文化课,为学生的文化课打好基础;分层次设置目标,维持学生自信;因材施教,实现专项攻克;通过完善评价体系,让学生对个人的身体素质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反思、总结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

    【关键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体教结合 策略探究

    体育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指导,综合考核学生身体素质,设计更加高效的体育运动课堂。体教结合是新时期对体育学科教学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体育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水平来实现这一目标与要求。

    一、重视文化课基础,保证学习效率

    传统体育课一般是以室外的形式开展,如果有些学生运动不到位,极有可能会降低自身运动的效果,甚至是对自身造成伤害。而造成学生运动不到位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精神,了解体育文化。因此,新时期教学,教师应该重视对于学生的体育文化教学,让他们能够在充分掌握文化的基础之上展开专项运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

    例如,初中阶段的学生体测项目主要包括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800米跑(女)和1000米跑(男)等项目。很多学生对于体测运动项目叫苦不迭,认为这是给他们设置的一道难题。教师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让学生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于他们的意义、不同的体测项目对身体素质考核的意义以及进行体测项目训练的具体方法。以男生和女生共同需要测验的项目“坐位体前屈”为例,对于有舞蹈功底或者身体柔韧度较好的学生来说,这个项目非常容易。但是对于一些毫无基础或柔韧性极差的学生而言却很困难。基于这点,我会让学生课前对影响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因素稍作了解,然后在课上为其播放坐位体前屈练习的视频,让学生学习压腿练习和分腿立位体前屈练习。对于压腿练习,我会让学生以左右扭动腰身、循序渐进地压腿、舒展身体三个步骤为主要练习。至于分腿立位体前屈练习,我则是要求学生在平时积极地进行锻炼,以保证身体的柔韧性。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体育课程设置时,教师不应该将体育课程设置地太过片面,应该在练习开始之前,通过理论课程的形式,教授学生专业的体育运动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热衷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二、分层次设置目标,保证学生积极性

    在体育运动项目设计时,教师应该实现目标的分层次设计,正如《国家体质测试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标准一样。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等级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分类,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以突破下一等级为主要目标,以更充足的动力参与体育课堂活动。

    例如,在进行初一男生引体向上体测项目的测验时,我以学生测验时所达到的个数作为划分标准,将能做到20组动作的学生定为优秀,12组以上的学生为良好,7组以上的学生为及格。引体向上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较大的挑战,这一运动项目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臂力。而初一的学生成长还不够全面,有些初一的学生可能只能做一组引体向上,但也不乏有些身体比较健壮的学生能达到优秀以上的水准。基于这点,在进行引体向上测试时,我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学生第一次测验的引体向上结果为基础对他们的身体素质进行划分,将学生划分为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对于学生来说,比起“及格和不及格”的划分,这样划分的标准对他们积极性打击会更小。此外,我还会要求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以达到下一层次标准为目标,积极挑战自身瓶颈,让自己跃入更高层次的群体当中。但是如果学生之前只能做三组引体向上,在不断地练习之中只完成了五组,我也不会直接否定他们,相反,我会积极地肯定和鼓励他们,以使他们更快达成目标。这样的目标设置相对具有自由性和针对性,对于学生有较强的激励性,通过这一目标设置,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积极性将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对学生身体综合素质测评的一个主要标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评判方式进行适当的转变,保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身体育素质的提高。

    三、专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运动水平

    学生个体差异大,他们既有可能存在体育特长项,也可能存在弱势项。教师不能够强硬地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消除自身弱势。不过,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定的专项引导。对于某些项目有极高天赋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综合发展。对于在某一运动项目上存在明显劣势的同学,教师可以认真分析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尽最大能力改善学生的困境。这种专项性的因材施教之法对学生的运动水平提高有较大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健康的体育心理素质。

    例如,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班级内有一部分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一直以来较为优秀,但是他们的1000米跑却一直难以达到及格的标准。立定跳远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爆发力,而1000米跑更考验学生的耐力。基于这点,我认真分析地该类学生的身體素质状况,发现该类学生的肺活量相对较低,他们在跑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呼吸不畅的问题,而且在起跑时他们的起跑姿势大多都不正确,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刚开始时用力过猛,导致最后体力不支。综合对这一类学生的分析,我发现他们长跑运动成绩的不理想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长跑运动技巧。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起跑方面开始对他们进行教学,教授学生正确起跑的姿势、在跑步的过程中保证顺畅呼吸的方法以及在长跑比赛过程中如何安排自己体能的技巧。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对于在某些运动存在明显劣势的学生,教师应该认真分析他们出现劣势的原因,及时对于他们技巧方面的问题进行纠正。而对于身体能力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应该适时地对其进行指导,避免运动效果的不理想对他们体育运动的自信心造成影响。

    四、引入竞技体育,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竞争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也因此体育运动总是与竞争挂钩。基于这点,在设计体育课程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些体育竞赛,让学生能够发现体育精神,并且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领悟体育竞技精神。此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合作与竞争的共存性,让学生在团队的合作之中感受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从而推动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

    以篮球运动为例,篮球运动是以不同队伍之间的博弈展开的,所以这项运动对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与配合水平要求较高。在平时的课堂上,总是会存在一些学生对参与篮球运动的欲望较弱。于是,我在年段内组织了一场篮球运动比赛,借助竞争因素的引入和他们内心的班级集体荣誉感,激发这一部分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欲望。在体育运动开始前,我告诉学生:“接下来我们将会组织一场与其他班级的篮球比赛,胜利的队伍将能够获得荣誉证书和小礼品,希望大家好好加油,为班级赢得荣誉。”这样暗示性的语言对学生参与意识也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在平时的比赛训练中,通过对学生在篮球运动比赛中表现的观察,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独来独往,在进行篮球运动时抢到球往往不愿意传给他人,更偏向于自己掌控着球。针对这一部分同学,我会为他们播放一段篮球比赛视频,让他们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感受合作与竞争的联系性。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运动过程中引入竞技的元素,能强化学生的参与欲望,让他们更加全面地观察到自己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效果。

    五、完善评价体系,保证学生运动自信

    通常来说,对学生身体素质测评的标准太过单一,经常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体系,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适当地完善与调整,设置横纵两种评价模式,让学生在更加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之中逐步建立运动自信。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每一次参与体测运动的身体素质得分状况进行汇总时,可以制定健康档案,然后,在多次测评之后向学生展示他们的得分变化情況,让学生根据档案数据对自身身体素质进行分析。比如学生在几次体测后的身体素质得分分别为66分、78分、85分和72分,那么我便会根据这位学生这几次的体测结果,引导其对自身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体测标准是以个人取得的成绩为准的,我们先不看其他学生的分数,你觉得你自身分数的变化有这样的浮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一时的状态不佳,还是这一段时间对体育运动的不到位?”通过这样一段简短而富有针对性的语言,学生将能在自我反省与分析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体育素质。教师在学生自我反省与分析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将他们反省与分析的心得记录在健康档案之中,方便日后供学生比对和参考。与此同时,每隔一段时间,教师都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抽查与检验,并且要引导他们在提升自我身体素质的同时,重视对其他项目的训练。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以学生个体为参照,向他们展示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分变化,能够让他们认清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自信心。

    总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体育运动教学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教师应该认真分析该标准的内容设置,以此为标准,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锻炼,重视体教结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接受到相应的教育,以此来帮助体育学科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孙涛,杨臻黛.中学体育模式探索[J].新教育,2006(4):51-54.

    [2]徐宗宇,王晓晶.足球运动教学技巧分析[J].教育之友,2018(2):45-48.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课题名称:《引领体教结合的实效性研究》,课题立项号为:GS〔2019〕GHB1613,本文为此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