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下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

    唐红平

    

    一、中国水墨画与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传承

    (一)中国水墨画中墨与色的诗意特点

    中国绘画讲究“墨分五色”,一直以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而最能反映其本质的是根据墨色浓淡来分类:“焦、浓、重、淡、清。”可以用当代的表达就是按照明度的层次进行细分。墨与色是中国画的造型关键元素,是体现诗意的核心视觉符号。水墨之色是不加修饰的“玄化”的母色,是中国绘画诗意到达的根本,也是水墨传承的精髓。“运墨而具五色”即包含运墨技巧,也含蕴着诗意中主观造化的五色。因此中国画注重墨与色的运用,一切画之道,水墨为上。而水墨所追求是意境的营造,诗意的表达。

    (二)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与中国画的诗意关联性

    水墨动画作为动画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中国动画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需要理一下中国画与水墨动画的之间的关联性,水墨动画并不是将水墨画动起来的动静之间的关系,而是不同艺术门类中所蕴含的艺术精神的关联性。中国画以水墨为上,水墨动画同样注重水墨的运用,而链接两者最为直接的是通过墨与色的运用到达诗意的意境与精神内涵。所以从诗意精神内涵角度来说,中国水墨画与水墨动画存在传承关系,这种传承关系不是材料与技法的拷贝式传承,而是美学层面上的诗意传承。正是这种传承关系,解放了水墨动画的技法研究,拓展了水墨动画的发展空间。水墨动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纸质、赛璐珞片等材料转化为无纸化制作时期,技法上经历几代嬗变,使得水墨动画的研究重点从技术层面逐步向精神层面上转移。实际上,这种传承关系中蕴含着不断创新的精神,有利于为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蓄力。诗意蕴含“诗”的精神层面表达和“意”的气韵传递,正是“诗”与“意”的融合化身为气韵生动,成为中国水墨画与无纸化水墨动画传承关系的脐带,一脉相承但又各具千秋。

    二、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审美

    (一)无纸化水墨动画中的美学元素

    无纸化水墨动画之所以冠以“水墨”于其中,是因为无纸化水墨动画继承水墨画的视觉特性,继承水墨画的美学元素。探究无纸化水墨动画的美学元素,自然会联想到水墨画的笔墨与笔法以及水墨画传递的意境。从技法于材料上来解析,水墨画的审美元素指能体构成水墨画的笔墨、线条、黑白虚实的处理,这些审美元素是观者可以直接看得见的,以纸质与水墨为介质。而无纸化水墨动画是以数字模拟笔触以媒介的,基本脱离纸质与墨色材料的约束,继承了水墨精神层面的美学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认定无纸化水墨动画的美学元素是由水墨画意境的数字笔触,以及这些笔触的组合方式。两者之间的继承关系不再是单一材料与技法上的传承,而是美学层面上的精神传递。笔者认为这样的传承关系有更大的拓展空间,也更具有生命力。

    (二)无纸化水墨动画气韵之诗化

    我们梳理了无纸化水墨动画与水墨画的继承关系,两者关联性最强的实际上不是物理属性上的笔墨传承,而是无纸化水墨动画与水墨画共同蕴含的气韵之生动,意境之诗化。水墨画注重“经营位置”与“气韵生动”,实际上对构图和意境的追求。“至于神鬼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1]强调的事神韵的重要性,神韵本质的显现。无纸化水墨动画亦为如此,不同的是水墨动画中的“经营位置”是运动的,具有时空关系,不同的时间产生不同的构图关系,而画面所传达的气韵也是运动的,更能体现气韵生动的本质属性。无纸化水墨动画在构图、笔墨等方面都已经实现无纸化流程,融合视听语言与时空关系,很大幅度地提升了无纸化水墨动画气韵的诗化强度。创作者可以不为笔墨而笔墨,不为气韵而气韵,而是提升将水墨动画中气韵的诗性强度。正如“官知止而神欲行”[2],强调心中的诗意比技术本身更为重要。

    (三)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精神

    无纸化水墨动画既传承水墨的美学元素,也提升了气韵生动的诗性强度。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精神的体现是未来我们长期要探究的环节,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精神不仅是作品本省的审美价值的体现,也是作品精神内涵的保障,更是无纸化水墨动画不同于其他动画类型的关键。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精神强调诗意的表达和精神内涵的传递,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技術和技巧的使用。诗意精神是作品与观众心灵活动交互的过程,也是情感交织的过程,是作品形成自身语言特征的重要环节。得之于手,是得之于手的技巧[3];而应于心,是说手的技巧,能适应于心能把握的东西,而将其创造出来。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精神是通过前沿的国际化的数字动画技术融合诗意的表达,创造出充满诗意的动画作品和精神传递。

    三、无纸化水墨动画诗意化进程

    (一)无纸化水墨动画中诗意的东方美学特性

    沈括有道是“约略拂拭,自有神观,迥然生动”[4]强调形简意骇,融形于气韵之中。无纸化水墨动画继承中国水墨的诗意精神,而这种诗意精神系在一种心灵状态中所产生所成就的。我们之所以称之为无纸化水墨动画,是因为画面呈现出我们所期望的带有意味的视觉符号,是不同西方美学的审美感受,由此可以体会到中国绘画的一些美学特性。早期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工具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加之对透视与构图的理解不同,形成东西方完全不同的绘画形式。而无纸化水墨动画与其他动画类型在创作上已经趋于统一化,动画创作已超出国界,再东西方之分。但是不同地域的动画作品依然呈现出本土的美学特色。近年来我们强调东方美学,实际是超越技术层面的追求,表达自我的艺术精神,无纸化水墨动画追求诗意的建构,正是为体现东方美学特性。

    (二)无纸化水墨动画中诗意的时代特性

    无纸化水墨动画中诗意与中国水墨画的诗意又传承关系,但不是复制关系。传承是一脉相承的薪火相传,“传”实际上是一个动词,与之相匹配的是发展与创新。无纸化水墨动画在创作工具已经完全交接工作,采用接轨轨迹的无纸化工具,从这方面来分析,工具选择是极具时代性意义的。论述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确创新的难点是无纸化水墨动画中诗意构建中时代性。一旦谈起水墨动画,大多数学者都会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传统水墨动画最为起点开始梳理。在实践创作中,我们会发现传承经典是有参考的母本与技术流程作为依据,尽管传承也本身有一点难度,但可行性是比较高的。而创新是需要持续的源动力,作品的时代性是标志着作品的创新程度。无纸化的动画技术可以模拟传统的笔墨运用以及留白等技法,可以在风格上进行数字模拟,例如潘天寿、吴昌硕、林风眠的画作可以通过无纸化技术进行描摹,以达到水墨画本身的诗意表达。水墨动画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复原前辈的水墨画作,更多的要考虑作品的审美的时代价值,我们在探索中以诗意建构为核心,展开无纸化水墨动画的美学研究,创作既有东方美学特性的诗意表达又具有时代审美价值的动画作品。

    (三)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之国际语境中的权重

    在多维视野下,无纸化水墨动画发展与研究处于国际语境中。国际语境本身是具有多维性的,因此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与兼容性,依靠创作工具来分类艺术创作已经变得模糊,如果要谈古论今和中西对话,更多要从文化的根源说起,只有抓住文化的根源,才能看清艺术的真正精神层面的内涵,才会更好赋予其准确的定位。讨论到这里,我们清楚无纸化水墨动画的研究核心是诗意建构,是在多维视野下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的方式与呈现的视觉结果。国际语境包含多维视野的观照方法,使得众多艺术门类有趋向于观念与技术的统一,但是努力在寻找自身独有的特征,和而不同的状态,任何一种艺术类型在多维视野下变得更有难度。国际化在近近些谈论较多,然而,国际化并不是单一的趋于雷同,反倒是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属性。无纸化水墨动画无疑也是在国际语境下发展与研究的,而本身携带的诗意精神则是立身之本,诗意的建构是无纸化水墨动画不可缺失的核心环节。

    四、多维视野下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途径

    (一)多维视野下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的创新思维

    诗意建构是无纸化水墨动画的研究核心与难点,多维视野为无纸化水墨动画的探究提供更广的创新思维。诗意建构旨在艺术精神的传达与意境的营造。传统水墨画通过笔墨的物体属性呈现出来的视觉气质,加以中国画特有笔法与构图形成中国画特有的意境。传统中精髓逐渐形成经典以及系统性的笔法。诗意建构旨在不断创新,建构具有“陌生化”意味的诗化意境,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力求打破创作方法过于固化,避免视觉上的同质化,我们追求的是千姿百态的诗意传达。“江山寥落,居然有万里势”,又如“水意欲远”[5],体现了古人对诗意的追求。无纸化水墨动画不是简单用数字动画技术替代传统水墨动画材料,是在传统水墨动画材料上做深入研究与解析,保留传统的精髓视觉效果,用数字技术进行模拟,无纸化水墨动画基于传统技法模拟之外,有更深入的探索空间,数字动画技术在参数变化与合成方式更为灵活,便于反复调整,可以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笔墨与意境。传统水墨动画的构图是基于水墨的为背景,角色动画为前景,因此构图基本是道法故人,遵从传统中国绘画中的构图原则,而无纸化水墨动画的构图则源于传统又异于传统构图,结合科学透视的方法,让画面更具空间上的纵深感与合理性。如图1选自无纸化水墨动画《钟馗嫁妹》,山体的层次构成更接近现代绘画中的科学透视,使得空间的纵深感更具视觉合理性,画面的空间延伸性更强。一般观众在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时,对于透视与构图的理解会自觉调频到散点透视的状态,不自觉地携带传统的审美标准与趣味,做旧了作品的时代性。关于水墨画的传承与发展,此环节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图中的透视采用正常身高的视平线,山体之间没有像传统水墨绘画在那样在画面上上下分布松散,而是非常紧凑的层次叠加,一方面符合真实空间的原理,另一方观众符合横向镜头的拍摄特点。早期传统的水墨动画在雾效、云烟、流体等方面的表现都是依据水墨画的笔法来表现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动画的方式,而无纸化的水墨动画在特效方面的选择方式更为丰富。例如图1雾效处理上采用3D团雾的处理方式,既解决了制作方面的问题,又增强了画面的诗性化的意境。创新思维是为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表达方式,除了上述构图、特效方面的创新方式,在剧本、展示方式上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以水墨动画短片《幻影西厢》为例,作品的剧本攫取德藏版《西厢记》的故事片段,把相关的故事信息进行重组,以将人物内心活动用视觉符号进行呈现,或抽象、或具象,表达人物内心深层情绪,更符合诗性的特点与意境。如图1画面中的佛面、眼睛象征普救寺僧人的内心画像,张生的行为在僧人的视线穿梭,被一种神秘而无边的气场包围,从另一个维度来表现张生书生气独有的单纯,单纯中夹带着一丝彷徨。再如图2,山体空灵、水面如镜、水波涟漪、一叶轻舟,加以角色如有所思之状,看似孤立的元素又极具关联性,整个镜头的画面表现重点正是诗意的传达,而诗意的传达承载着张生的内心深处的表白。将内心思想活动进行视觉符号化,再通过时空关系的打散与组合,形成有意味的时空关系,是诗意表达的理想化状态。诗性的主要特點是借助物像、场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情绪,以便与欣赏者达到美学上的共感,《幻影西厢》通过内心活动视觉符号化,实际上采用最短的路径来实现诗性化的意境。因此,无纸化水墨动画的创新思维,是在多维视野下进行建构的,传统的单维度的审美习惯与技艺传授,是难以匹配当前国际语境和时代审美趋向的。诗意在当前时代背景本身也是具有多维性,也只有多维视野的方式才能有效的解析诗意。

    (二)多维视野下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技术瓶颈与思维障碍

    多维视野下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需要突破技术瓶颈与思维障碍。无纸化水墨动画是基于技术层面和创作流程之上的概括性称谓,较传统水墨动画在介质选择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变,象征着一个研究阶段的更替,也是一个水墨动画研究新的起点。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无纸化水墨动画实现的技术途径,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三维建模,通过数字模型模拟水墨空间与体块;2.贴图赋色,再数字模型上进行贴图绘制与合成,丰富对象的细节刻画;3.三维特效,通过流体力学、粒子力学等三维力学特效系统生成自然特效以辅助意境的营造;4.后期特效,通过后期合成与特效软件,完善细节,增加视觉层次。5.展现方式、通过展现方式的改变,建构具有时代性的诗意观赏体验。以上归纳的几点在技术有所一定突破和积累,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专门为无纸化水墨动画研发的软件,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更好的避免同质化创作模式,动画艺术家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设定特有的制作流程,探索表现技法,为每部作品建构独有的诗意。保证了作品的唯一性也提升了审美价值。

    诗与画历经长时间的文化融合过程,最早是画中题诗,王渔洋《蚕尾集》谓:“六朝以来,题画诗绝罕见。”[6]画中题诗是纸本材料上可见的融合,题诗叶包含书法艺术的审美情趣,所以说古代水墨画是诗画以及书法的融合。第二阶段则是按照诗意来作画,就是将诗意的视觉化。第三个阶段是诗与画的精神上的融合,超越了纸本视觉上的规定操作。郭熙有谓:“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诗有形诗。”第四阶段结合动画手段,诗意建构突破时空的约束,这个时期最大阻碍是庞大的工作流程与意境的把握。第五阶段是无纸化进程与诗意建构的融合,尤其是诗意表达时意境的渲染,以及对气韵理解的时代性。前面三个阶段历经几千年的融合,几乎是无痕地过渡。而后两个阶段是快速嬗变过程,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要经历技术、意识、思维等多方面的改变与融通,受到的思维阻碍就大许多。时代的改变,对诗意的理解和要求差异性较大,只有打破固化的思维才能进一步推动诗意建构的进程。

    惯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创新思维的开展,惯性思维往往是在一个维度进行思考与判断的,形成评判对象固有的尺度,一旦对象超过惯性思维评价的尺度范围,会直接转移到思维上的非舒适区,从而不自觉地转化对创新思维的限制。从文学与精神层面来说,诗意追求是新奇的视觉体验与精神内涵,而不是常规的习惯性认识。动画艺术的诗意表达须突破传统的定式思维,包括构图、笔墨、意境、气韵等固有的思维,只有偏移习惯性的思维常态,才能有持续性的创新思维。

    无纸化水墨动画《幻影西厢》剧场,采用大型环幕与地面成像的展现方式,展现内容着重人物内心活动视觉符号化,加以超出常人视线范围的构图特点,观众需要多次与作品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才能体验到相对完整的作品信息。而观众获得的诗意体验是多层次的。无论是诗意建构技术瓶颈的突破还是思维障碍的解除,都需要持续性的探索研究,在多维视野下会不同的解决思路与措施,而这些思路与措施又是运动的、多维的,正是我们想要的新奇而具有诗意表达可行性的创新思维。

    (三)多维视野下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方式

    多维视野下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方式,首先要在多维视野下来观察对象,解析无纸化水墨动画建构诗意的元素,建构符合多维视野下诗意表达的需要。无纸化水墨动画在观念上的多维性、叙事方式的多元化、材料与技法的数字化、造型风格的时代性、创作流程的非线性、展呈方式的跨界性都摆脱传统水墨动画原有制作流程的局限性和思维模式,在多维视野下对水墨的诗意表达摆脱了传统水墨画的固守和成规,实现诗意建构维度趋于丰富。无纸化水墨动画是具有传统水墨画诗意特性的动画艺术,而动画艺术是具有前沿数字技术的特性,二者并无实际性的属性相悖,从艺术的角度在多维视野下来认知,更容易得到清晰的解答。因此多维视野下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方式是多元化的,在技术、叙事、风格、展呈方式等方面都有多个维度的空间可用于探索。

    无纸化水墨动画《幻影西厢》2019年在浙江省美术馆设立一个独立剧场,环幕、地面的成像方式,解放了方形银屏的视限性,观众与作品的距离更近,结合地面成像,如观众举伞赏雨将观众融入到作品空间中,当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成为作品诗意传达的元素,融合了观众的参与性,自觉的增强了作品的诗意特性。同时诗意建构的方式变得更为灵活。再如2018年中國美术学院毕业季开幕式使用到了水墨动画《溪山行旅图》户外展现的方式。将外墙面作为成像空间,尤其在墙体上动态绘制《溪山行旅图》,溪水、行人、飞鸟在墙体之间穿梭,将《溪山行旅图》的意境重现于世人,携带时空穿越的特性,充分诠释了诗意建构的多维性。在多维视野下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方式是开放式的,具有更大的包容度与意境蕴含量。

    结语

    多维视野下无纸化水墨动画的核心是诗意的传达,而多维视野下无纸化水墨动画的诗意建构是无纸化水墨动画的内核,是水墨动画发展的源动力。无纸化水墨动画与水墨画是不简单的材料上迭代,而是诗意建构思维的革新。多维视野下我们对诗意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诗意不仅限于水与墨之间,是跨越时空、媒介、视听语言、心灵成像、观影互动等多个维度,跨越文化与精神内涵,建构具有时代价值的诗意空间,引领社会审美意识和方法。作品蕴含文化与精神深度的表达,并且有效的融合东方美学精神,建构水墨动画诗意表达的新思维,建造水墨动画在多维视野下全新的创作体系。

    参考文献:

    [1][2][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9,127.

    [3]郭著《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制作楷模》.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

    [6]王渔洋《蚕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