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宽容

    章园媛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语出《论语·子路》。这则语录,阐述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即与别人保持友善的关系,在具体问题上,坚持原则,不必苟同对方。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合”精髓表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学态度,又是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宽容的态度。

    一、对受教育者的尊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语文素养表现为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各不相同,表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发自内心认同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在差异性中追求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宽容之心贯穿于语文学习始终。

    学生语文素养的差异性纷繁复杂,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甄别是由于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或方法、学习态度或技巧形成的相对可变差异,还是基于个性特质形成的学习方式、智力类型等相对难以改变的差异。宽容这种差异性存在,是最切实的对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尊重。这种宽容,是教学中民主的课堂体现。

    语文教学的发散性特征,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由于语文学习素养的差别形成的个性化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多肯定地评价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这是每个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更高层级的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彼此尊重,彼此宽容。教育学生善于从学生之间汲取提升自己语文素养的材料,让每一堂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彼此之间以欣赏为主线,互相促进,互相弥补。如果师生能够做到这一点,语文课就成了真正传承知识,丰富情怀的殿堂了。

    二、对语文教学同行的尊重

    时代发展催生了语文课堂自主、合作、创新的教学形式。课程资源的挖掘,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诸多环节的高质量推进,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效果。这个环节中,每个语文教师都是具有独立创造能力的个体,尤其对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在课程标准的统一引领下,在一定程度的行业竞争的影响下,教师直接影响了所在学校、所在地区的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任何一所语文教学质量高的学校,一定有精诚的合作意识、合作机制、合作方法。这种合作,一定是以语文教学同行的宽容为基础。从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的角度看,笔者所在地区的学校,在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的组织下,建立了公用邮箱,每个人都有上传和下载课程资源的权利和义务,调动一切手段,寻找语文教育资源已经成为每个语文教师课堂实施之前的必修课。不同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在阶段性教学任务完成之前,发挥全员的积极性,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内容直抒己见,在彼此的借鉴中形成相对统一的教学设计,这是同行尊重的结果。至于对同课异构的研讨,在宽容的基础上,点评对方的优缺点,在短时内促进年轻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促进教育风格相对稳定的教师不断丰富教学技艺,因此语文教学的名师纷纷出现。

    三、对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规律的尊重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是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规律缺少应有的尊重,严重影响了语

    文教学的发展;宽容教师从文本中对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探索,这才是语文教学有永恒创造力的条件。

    专家研究指出,語文的工具性特质指的是语文学科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工具性的教学内容可以预先确定,可以有数理学科的类似训练模式,可以有相对固定的检查标准。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这类训练,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人格会扁平化,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尊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结合语文人文精神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同样,语文学科承载的人文因素应该是在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传承中实现的。《台阶》是初中的一篇经典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从父亲垒起台阶却萎缩成一团只能巴塔巴塔吸着寒烟的身影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父亲为了尊严而付出毕生精力的伟大和可悲,引导学生认识垒台阶的过程中父亲的自信坚强,进而让学生萌生自己也要有进取心的自觉。另一方面,在文章中让学生找到人物描写特点:木讷的语言描写,渗透着顽强的动作描写,以及精致的神态描写,体会这种描写对表现父亲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内化作者基于生活的真实,饱含对父亲诚挚的感激的情感形成的一个个画面,并把这种写作能力运用到课堂以外的对学生自己亲人的观察,让学生从《台阶》中找到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台阶,提升自己面对艰辛,拾级而上的坚定。本堂语文课,尊重了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工具,以宽容之心,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不是迁就盲从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语文教学中的“和合”理念,追求的教学宽容,是基于“语文课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的宽容。这种教学目标就是君子与君子之间的“道”。

    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好趋向,这种趋向有时还被冠以时髦的名头。面对这种现象,需要语文教师敢于说“不”,以捍卫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为己任,这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获得和谐发展。现象一:以所谓鼓励以创造性思维为幌子,否认语文学科承载着的民族精神的传承——愚公移山,为什么不搬家?愚公移山是对环境的破坏;精卫填海,绝对是不自量力的结果;《背影》中的父亲交通法规意识淡薄……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敢于接受“教学守旧”的批判,严守语文教学的底线。现象二:以新课改为幌子,把语文课改成了四不像:有的语文课成为了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的展演,有的语文课成了“某某单模式”所倡导的训练课,有的学校甚至弱化现代文教学,只进行文言文字词教学,美其名曰“靠什么,教什么”。诸多现象,本质上是对语文学科功能的片面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坚持,抱团坚守,这样,语文教学才不会误入歧途。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和”,并不是要求教师之间,教师和文本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基于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目标的讨论,彼此交流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认知,交换自己的学习和教学体会,不隐瞒自己对对方的看法,甚至讨论争论,这样的语文教学氛围才算得上“和而不同”,才能够真正地体现语文教学之宽容,才能够用教师的“和合”理念,感化我们的学生,进而传承“和合”真谛。

    习总书记告诫我们:“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和谐思想。”愿所有的语文教师深思,共勉。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实验初中(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