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色3D打印喷嘴的设计

    黄姜斌 李子秋 何召龙 甘新基

    

    

    

    摘要:市场上一般的FDM 3D打印機只能打印一种或两种耗材,打印颜色单一,本文所设计的一种混色3D打印喷嘴,在基于CMY相减混色原理及螺旋滑道轨迹结构原理基础上,可以保证熔融状态的材料充分混合。该喷嘴的设计结构紧凑、体积小,可保证在有限功率加热器件情况下,使得整体喷嘴的温度达到融化打印的要求。

    关键词:3D打印;喷嘴;混色

    0 前言

    融沉积成型3D打印技术[1,2]的单色喷头打印模型颜色单一,而目前的混色喷头仅在单色喷头的基础上加一个进料管与混合区域,采用双进料一单挤出的结构[3],但混合的程度不可控,效果不佳。而双喷头和多喷头的打印机[4]结构过于复杂,价格过于昂贵。美国学者Richard Home设计了一种可以同时混合3种打印材料的打印头,虽实现了3种颜色的混合效果,但是混合出的颜色并不齐全。

    基于市场现在的状况和需求,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多种颜色的充分混合。本文设计通过CMY混色原理设计的新型混合喷头,结构紧凑,能够混合出所有基本颜色。

    1 设计方案

    1.1 方案混色原理

    本文的混色打印喷嘴的设计采用的是CMY相减混色原理[5],基于该原理将三基色材料(ABS、PLA)进行熔融混合搭配出相应的颜色[6]。但是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无法制造出纯度高的打印材料,导致三基色材料无法搭配出纯黑色、纯白色,因此在实际的打印过程中还必须要加入一种黑色材料和白色材料。

    1.2 整体结构设计

    可实现混色打印的喷嘴装置包括喉管1、喷头腔体2、环形加热片3、腔体下盖4、喷嘴5,如图1所示。喷头腔体的上表面采用锥面设计,用于扩大五根喉管的分布间距,保证进料时不会发生干涉的情况。

    进料时五个进料电机分别单独控制品红、黄、青、黑、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材料通过喉管进入喷头腔体,下方设置有环形加热片,可更好地给喷头进行升温。腔体内部进料通道采用螺旋线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熔融状态下的材料会有一个沿通道方向的斜向冲力,当不同材料到达此处时,会产生一种搅拌的效果,使得颜色更好地混合,从而搭配出新的颜色,由下方喷嘴流出[8]。这样便使单喷头可在一个产品上进行多色打印。通过控制各个进料电机的进料速度,可改变混色比例,实现单色或者混色打印。

    当材料进人喉管,在加热腔内融化,此时不同颜色材料初步混在一起,而之后混色均匀的材料在进料单元的挤压作用下被挤出喷嘴。而散热单元拟采用两个风扇进行降温,它们分布在环形加热块及上方喉管处。当装置运动时,喉管的底部温度要达到耗材的熔化温度,而喉管上端的耗材要一直保持固态,融化的耗材亦是依靠上方未融化的固体耗材推动而被挤出。所以应保持喉管上端温度不宜过高。

    2 试验

    将该喷头与预先设计好的固定块配合,可直接装配至I3打印机,各个零件组装好后,将加热管及热敏电阻接到加热块上,将3D打印机通过USB接口连接至计算机,通过控制软件给加热块加热,让温度达到设置温度并稳定,手动将品红、黄、青、黑、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材料分别通过喉管挤人喷头腔体,测试混色效果[9]。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初次实验得出,PLA材料在185~190℃时出料顺畅,并达到了预期效果。

    3 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CMY相减混色的混色3D打印喷头,采用内置的五条螺旋滑道结构对熔融状态的原料进行充分混合,从而实现彩色打印效果。但是实验发现材料混合并不充分,且混合后的颜色也不理想,因此下一步计划将重新设计喷嘴内部结构以完成材料的充分混合,以及颜色的调配。

    参考文献:

    [1]谭永生.FDM快速成型技术及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00(1):26-28.

    [2]杜宇雷,等.3D打印材料的发展现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29(1):20-24.

    [3]沈冰夏,管宇鹏.FDM型混色3D打印机的设计[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2016,31(5):60-63.

    [4]蔡子灏,朱冠华,等.基于改进喷头的FDM型彩色3D打印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7(22):17-19.

    [5]刘玉盛.色料三原色Y、M、C——正确用光、用色[J].丝网印刷,2006(07):11-14.

    [6]宋廷强,邢照合.一种彩色FDM型3D打印机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17,43(4):69-71.

    [7]林泉,培康,江森.快速成型与快速制造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8]罗文.一种用于彩色3D打印机的打印喷头[P].ZQ152-0228.

    [9]韩善灵,等.熔融沉积型3D打印机混色装置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5(11):116-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