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沙河战斗

    董丽

    【摘 要】大沙河战役发生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其具有独一性。大沙河战役是在抗日战争进入低潮的情况下,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发起的,连战连捷,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人民看到了抗日部队的力量,宣示了抗联奋战到底的决心,激发了东南满抗战军民的斗志,牵制了日本关东军主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大沙河战役在东北抗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大沙河战役背景;条件;历程;影响;精神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21-02

    一、大沙河战役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一)大沙河战斗的历史背景

    1.安图成为日伪讨伐扫荡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从1937年7月开始,日伪当局纠集5万余兵力,对三江地区进行长达一年半的“大讨伐”。安图作为“三省”(伪间岛省、吉林省、通化省)交界区域,是当时日伪军 “讨伐”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同年9月,日伪当局又炮制了1939年10月至1941年3月的《东边道治安肃正计划》,随即纠集重兵进行“三省联合大讨伐”。

    2.日伪军对抗联队伍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

    日伪当局对伪满粮食供应实行“统制”不准交易外,在“讨伐”区内,还对粮食与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配给制,以此切断对抗联队伍的粮食来源。1939年至1940年期间不等庄稼成熟就提前收割,把收割的庄稼集中运到由日伪军警看守的指定地点,以防止粮食流入抗联人员手中。同时,不准民众在铁路、公路两旁种植高棵作物,不准农民在山坡谷地开荒种地。并下令砍光铁路、公路两侧的树木。

    同时,日伪当局还烧毁抗联部队赖以栖身的密营、房屋等。自1939年10月至1940年末,日伪军警在“三省联合大讨伐”中,共毁坏抗联密营2 085个。

    (二)大沙河战役的历史条件

    1937年7月,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军第四、五师再度会师安图,在中共南满省委书记、抗联第一路军政委、副总司令魏拯民的主持下,于两江口汉阳沟召开第二军第四、五师干部会议。会议根据“第二次老岭会议”精神,将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军第四、五师改编成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陈翰章任指挥,侯国忠任副指挥,朴德范任参谋长。新改编的第三方面军下设第十三、十四、十五3个团和1个警卫连,兵力300余人。会议针对当时的对敌斗争形势,研究制定了今后的对敌作战计划。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在魏拯民、陈翰章的指挥下,组织并取得了大沙河连环战连战连捷的辉煌战果。

    二、大沙河战役战斗的历程

    1939年8月,魏拯民和陳翰章等将领研究,决定率领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九团和第五军陶净非部等共500余人,攻打安图县城。但是,行军途中计划泄露,魏拯民等转而决定:攻打敌人力量较弱的大沙河(现安图县永庆乡)集团部落。主要战役部署是:以大沙河为中心,“攻城打援”。具体的作战部署是抗联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陈翰章、侯国忠指挥,主攻大沙河;另一路由魏拯民指挥,埋伏在大沙河东北方的谢家店附近,等待伏击从明月沟方面的来援之敌。

    (一)攻城战斗

    1939年8月23日凌晨,攻打大沙河的陈翰章部队隐蔽在城门外,等待抗联安插在伪警察署内的地下人员打开城门。但约定的时间过去了很久,却不见城内发出信号。情况有了新变化,是偷袭还是强攻,指挥部人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第九团团长马德全反映,大沙河城内没有水井,日伪军每日早晨都要打开城门取水。陈翰章当即命令马德全组织手枪突击队,利用百姓出城挑水的机会,扮成百姓夺取城门。拂晓时分,一伪职员走出城,发现了埋伏在庄稼地里的抗联部队。抗联突击队当机立断,开枪将其击毙,并趁势发起冲锋,夺取了北城门,抗联战士迅速攻入城内。伪警察署内的敌人用机枪封锁住了抗联部队前进的道路。突击部队遭到封锁后,迅速隐蔽到道路两侧的民房内。大沙河是日伪当局归村并屯所建的“集团部落”,老百姓住的都是秸秆抹泥的简易房,一家挨一家,中间只有一道秸秆抹泥的墙。突击部队利用镐头及枪托,将家与家之间的墙壁捅开,依托老百姓的简易房作掩护,逐渐逼近了伪警察署。这时,抗联炮兵成功炸毁了敌炮楼,给突击部队冲锋开辟了道路,突击部队趁机把手榴弹投向伪警察署,机枪、步枪一齐开火,彻底消灭了伪警察署里负隅顽抗的残敌。此役,抗联部队攻占了大沙河,击毙日伪警察30余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20余支,获得了一批急需的军用物资。

    (二)南岗阻击战斗

    大沙河攻城由奇袭转为攻坚,比预计时间超出了数个小时,使部队面临被敌援兵攻击的危险,为掩护部队搬运战利品,在攻城战斗刚刚结束时,侯国忠就紧急率领第十三团的部分战士,跑步赶往大沙河南侧的杨木条子村附近,准备在杨木条子阻击来自县城娘娘库(现安图县松江镇)的增援之敌。当侯国忠率领战士们跑到距离大沙河1公里左右的南岗时,迎面与乘着3辆卡车前来增援的日伪军相遇。侯国忠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就地阻击。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侯国忠沉着指挥战士们应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一直坚持到大沙河伪警察署上空火光冲天,表明抗联已搬运完战利品撤走,侯国忠才下令转移。不幸的是,在转移过程中,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指挥侯国忠被敌击中,壮烈殉国。

    (三)解除柳树、通阳“集团部落”的伪自卫武装

    驻守明月沟的日伪援军迟迟未到,等到傍晚,魏拯民决定采取引蛇出洞的战术,分兵两路攻击柳树、通阳2个“集团部落”,造成声势,引敌来援。攻击部队很快解除了柳树、通阳“集团部落”的伪自卫武装。魏拯民见敌人援军未到,便指挥部队在柳树、通阳两村休息。

    (四)许成淑孤胆阻击敌人援兵

    8月23日深夜,从明月沟方向前往大沙河增援的敌人,乘坐着6辆汽车赶到了通阳屯。这时负责放哨的第十三团机枪班长许成淑,发现了敌情,感到部队面临着被偷袭的危险。她当即吩咐与自己一起站岗的战友赶回指挥部报告敌情,自己不顾危险,留下来拖住敌人。等敌人乘坐的卡车靠近后,许成淑架起机枪,奋勇阻击敌人。突如其来的阻击,迫使敌人停止前进,就地还击。当敌人发现只有一个射击点后,便集中火力向许成淑的阻击点发动攻击,许成淑先是大腿受伤,血流不止,随后又腹部中弹,继续带伤坚持战斗,不幸被俘。许成淑孤胆阻击,为抗联大部队转移争取了时间。敌人见抗联部队已经转移,便乘车去往安图县城。

    (五)攻打大酱缸集团部落

    8月24日,在转战当中,魏拯民指挥部队抓住战机,袭击了大酱缸日伪“集团部落”,使部队在大酱缸隐蔽待机。

    (六)谢家店伏击战斗

    8月24日下午,魏拯民率部重新在谢家店附近设伏,准备聚歼返回明月沟的敌人。抗联伏击部队第一排是离公路10余米的步兵阵地,第二排是由30多挺机枪组成的机枪阵地,第三排是炮兵阵地。当日军宫本“讨伐队”和伪间岛特设部队所乘坐的8辆汽车进入伏击圈后,抗联部队枪炮齐发,打得敌人丢盔卸甲。随后,魏拯民一声令下,抗联指战员发起冲锋,人人奋勇争先,歼灭残敌,取得了伏击战的胜利。此役,烧毁敌人汽车7辆,除6名敌人乘一辆汽车逃跑外,2名汽车司机被俘,宫本队长以下百余名敌人悉数被歼,缴获机枪2挺、步枪70余支,谢家店伏击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

    三、大沙河战役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大沙河战役是在抗日战争进入低潮的情况下,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发起的一次系列战斗,历时2天,转战7地,进行了7次战斗,占领大沙河等4个集团部落,伏击歼敌百余。之后又多次伏击,连战连捷,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人民看到了抗日部队的力量,宣示了抗联奋战到底的决心,激发了东南满抗战军民的斗志,使日本关东军不得不抽出强大兵力继续“围剿”抗联部队,客观上牵制了日本关东军主力,使之不能投入到关内正面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大沙河战役是东北抗联战斗中唯一以“攻城打援”战术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四、大沙河战役带给我们的时代精神

    (一)迎难而上,不畏困难的精神

    从1937年7月开始,日伪当局开始了严密的封锁和频繁的“讨伐”。抗联第一军参谋长安光勋、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先后叛变,使敌人掌握了第一路军的重要秘密,使抗日斗争形势急剧恶化。第一路军各部,在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抗日游击区日趋缩小,斗争形势越来越险恶,生存条件越来越艰苦,抗联战士缺衣少食,甚至十天半月吃不到粮食,没有鞋穿就用破布或麻袋片包着脚行军作战。部队每次从敌人手里夺取粮食和给养,都要经过激烈的战斗,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正是在这样的极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抗联第一路军仍然迎难而上,组织力量进行战斗并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二)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精神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成立后,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進入极端艰难困苦时期,为了有效地牵制和打击日本关东军,魏拯民、陈翰章等抗日将领,为了扭转抗日不利局面,敢于暴露实力,主动利用“攻城打援”打击日寇,多次借助有利地形进行伏击,担当起了东满抗日斗争主力军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7.

    [2]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第一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

    [3]封志全.抗联一路军在濛江[M],吉林:吉林大学出 版社,1990.

    [4]安图县志[M].吉林省地方丛书.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