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片牛奶

    杨锡晨

    保教融合理念倡导保育员教师在工作中能基于自身的工作内容,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指导与干预。幼儿的个别化干预主要指向生活上存在特殊需要的幼儿,保育员如何在干预时做到保教融合。我们的实践是这样做的。

    分析问题

    全面了解幼儿在生活方面的特殊需求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核心,为后续开展有效干預做好铺垫。实践工作中,我们应该在自然状态下对幼儿进行细致观察,以获得一手资料。通过在校就餐环节观察和家长提供的在家就餐的情况,我了解到苏菲只对牛奶不能接受,对其他奶制品是接受的,且无乳糖不耐受或过敏现象。此外,苏菲对幼儿园提供的其他食物都十分喜欢。综合分析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我认为苏菲不能接受牛奶,可能与牛奶的气味有一定的关系。

    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为解决苏菲对牛奶抵触的问题,我尝试了许多方法。如,通过换餐具,用吸管代替勺子,降低牛奶气味,激发苏菲对喝牛奶的兴趣;通过设置奖励来鼓励苏菲克服对牛奶的抵触;加大家园配合力度,请苏菲家长在家里尝试,看是否能找到吸引她喝奶的方法等,但都成效甚微。

    把问题装在心里,在日常生活中,我加大了对苏菲的观察,期望通过更了解她,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一次观察中,我看到苏菲在用夹子夹饼干时,不小心把一块饼干掉进了牛奶里,当她着急地用眼睛求助时,我故意避开,想知道喜欢吃饼干的她会怎么处理。没想到她用手把那块饼干从牛奶里拿了出来,并放到嘴里吃掉了。饼干上还蘸着牛奶,可她却并没有抵触或呕吐!捕捉到这一关键点,我有了应对苏菲“喝奶”问题的突破口:尝试把饼干掰成一小块一小块,像麦片一样洒在牛奶上,变成“麦片牛奶”,看苏菲是否能接受。

    情感诱导,小步递进式“攻关”

    鉴于苏菲对牛奶长期以来的不喜欢,以及前期家长对苏菲喝奶问题上的“暴力”干预,喝奶这件事对苏菲造成了身心的双重压力。为了保证干预的有效性,我决定首先从情感角度,帮助苏菲在心理上缓解压力。

    第一次尝试,我做了三分之一杯量的“麦片牛奶”,并创设了游戏情境。我告诉苏菲:小饼干不会“游泳”,它掉到牛奶里去了,希望苏菲快点救救它们!并用勺子舀了一勺喂给她。此时,勺子上的“麦片牛奶”是饼干多牛奶少,苏菲吃了下去,没有不适的反应;接着我又舀了一勺给她,此时勺子上的“麦片牛奶”是一半牛奶一半饼干,她也吃了下去,也没有不适反应;第三次我勺子上舀上来的“麦片牛奶”中是饼干少牛奶多,吃了一口,她又开始打呕。我立马暂停,还原成勺子里一半牛奶一半饼干。就这样,苏菲喝完了三分之一杯牛奶。

    第一次尝试获得成功后,我保持牛奶和饼干的配比继续为苏菲提供“麦片牛奶”,但要求索菲自己用勺子把“牛奶麦片”喝完。期间,苏菲对“麦片牛奶”的接受度偶有反复和抵触,但我通过增加“麦片”等小技巧,苏菲基本能按要求将“麦片牛奶”吃完。就这样持续一周后,我逐渐增加了牛奶在“麦片牛奶”中的比例——将奶从之前的三分之一增加到了二分之一。

    通过逐步递进的方法,苏菲最终克服了对喝奶的反感,不再对奶有抵触情绪,不仅能够独立喝完一杯牛奶,也不需要再加“麦片”了。

    一个有保教融合意识的保育员,要具备了解幼儿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行为进行有针对性地观察、记录和分析是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保育员身兼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重任,健康不仅是身体层面的,更是心理层面的,面对幼儿的特殊需求,在心理和身体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与干预,将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杨老师入职十几年,在幼儿生活护理方面有很多实践经验,但每个孩子个性不同,在遇到生活饮食问题时也表现各异,每个特别的“问题”对保育员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杨老师在通过对幼儿细致地观察后,抓住了教育的最佳契机,采取了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措施来实施保育和教育,最终达到消除幼儿抗拒牛奶的心理问题。我们在成熟型保育员的培训中,就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教融合,会加强保育老师观察能力的培训、幼儿年龄特点的解读、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等内容,杨老师这个案例就是一个最好的展示,自如地应对幼儿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