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时代之问 唱响民族之声

    李建文 谭宇

    

    【摘要】云南广播电视台聚焦云南11个“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以“精准脱贫”为主题,策划推出了11场多语种大型融媒体直播。本文梳理和总结了云南台直播的经验和特点:紧扣时代命题,回应大众关切;联动发声、融合传播、移动优先;“本位视角”双语直播,群众“唱戏”;多维度勾勒“直过民族”跨越历史画卷;群众关注认可,传播力延伸周边民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建构民族认同。

    【关键词】直过民族 脱贫攻坚 融媒体直播 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11月15日,云南广播电视台“行进新时代奋斗出幸福——云南‘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大型融媒体系列直播”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牛窝子村圆满落幕。此次直播历时14个月,行程上万公里,聚焦云南11个“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的生活。“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云南实行“直接过渡”的主要是景颇、傈僳、独龙、怒、佤、布朗、基诺、德昂8个民族,部分拉祜、苗、瑶、布依、纳西、阿昌、哈尼、彝、傣、白、藏等20个民族,以及尚未确定族属的“克木人”,他们所居区域则被划定为“民族直过区”。

    此次系列直播,云南台融媒体直播团队超前部署,周密策划,派出直播小组深入民族直过区,对各个民族进行不少于一个月的采访、踩点,寻找鲜活素材、拟定直播选题,多次围绕“精准脱贫”大主题召开策划会,根据当地脱贫特色、亮点,结合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确定每场直播的“小主题”和切入点,让11场直播各具特点、互相呼应,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共同呈现了“直过民族”脱贫攻坚的宏大主题。

    一、站位高——紧扣时代命题,回应大众关切

    地处边疆、民族众多的云南,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的主要分布地。他们大多生活在边境沿线、高山峡谷、原始密林中,是云南乃至全国最特殊、最贫困的族群。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直过民族”备受关注,国家的许多特殊民族政策和措施就源于此。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和改革开放带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后,云南“直过民族”在新时代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跨越。2014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独龙族群众回信中说到:“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亲切会见了独龙族干部群众代表,提出:“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来自全国各界的帮扶力量和资源,向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汇聚。2016年初,云南省实施《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企地协作,采取“超常规”措施对9个直过民族实施精准扶贫,走出了“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在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阶段之际,2018年云南广播电视台组建融媒体直播团队,推出了“行进新时代奋斗出幸福——云南‘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大型融媒体系列直播”,直播活动紧扣时代命题,从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跨越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独龙江两岸的高山峡谷,行程上万公里,在“直过民族”聚居区的村落村寨、村民家中、田间地头,对话脱贫攻坚亲历者、实践者和各民族群众,用老百姓身边最真实质朴的故事、变化,真诚回应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回应全社会的关注。

    二、联动广——联动发声、融合传播、移动优先

    直播策划之初,便树立了“联动发声、融合传播、移动优先”的理念,通过跨地域、跨媒体、跨平台联动,台、报、网、端、微同步发力,形成立体化传播矩阵,传播效应在一年多时间里持续不减,向云南和全国发出了充满希望的民族声音。

    在云南台,民族频率、新闻频率、经济频率、新媒体中心、“七彩云”融媒体平台联动发声。考虑到云南“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的中老年群体文化程度低、相当一部分群众不懂汉语、传统广播电视仍是群众主要触媒的实际,覆盖全省的云南台新闻广播进行线上同步直播。

    如今,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传播,已经融人“直过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改变了少数民族受众的生活方式和媒介接触方式,越来越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已经转向社交媒体、手机媒体等,微信成为他们使用最多的平台。考虑到云南台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在“直过民族”地区干部群众中关注度高,直播活动坚持了“移动优先”的原则,以云南台“七彩云”融媒体平台和“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为直播主平台,云视网、云南手机台、“七彩云端”客户端和各相关州市广播电视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视频,多平台融合传播,打造立体全覆盖的传播效果。

    为了实现真正的“相融”,云南台民族、新闻、经济广播频率和新媒体中心以及州市县媒体平台,从选题策划、采访制作开始便协同作战,视频拍摄、采访制作、直播踩点、选择嘉宾、直播流程确定,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视角准——“本位视角”、双语直播、群众“唱戏”

    20世纪50年代,云南开始创办民族语广播,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好边疆少数民族受众。民族地区媒介生态正发生着根本性变革,需要顺应媒介融合趋势进行变革和探索。要做11场关于云南“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融媒体直播,一是要让关心他们的人看到、听到现在的发展变化,二是在迈上小康的历史跨越期,民族语广播需要记录下这段历史。还有一个与生俱来的优势是,民族广播的员工大多是少数民族,景颇、拉祜、傈僳三个语部员工都是“直过民族”,他们对本民族的内涵和精神的诠释,有“外面的人”看不到、理解不到、阐释不到的深度。这是云南台民族频率总监杨在彭告诉笔者的创作初衷,也是11场直播一以贯之的原则和理念。

    要讲好生产生活方式处于快速更迭变化的“直过民族”的故事,创作团队树立和坚持着“本位视角”,在采访、视频拍摄之前,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资料查阅以及向该民族专家学者请教等方式,尽可能充分理解拍摄对象的历史和现状,并实地走访、调整思路,了解该民族现在的生活、生产、文化、环境、活动、思想等各方面的状况,与当地群众交朋友,融入他们的生活,从他们的视角介绍发展变化,讲述生活现状和对未来的期待,最真实地表现出拍摄对象的态度和想法,让影像中的故事、情感、感受在自然交流中產生共鸣。当下,大山深处、高山峡谷中的“直过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直播中把这样的变化直观展示给外面世界的受众,创作团队提前收集整理了数十年的影像素材,和后来航拍的素材交织在一起,呈现在直播中。

    现场直播采取的是“汉语+民族语”双语直播,让各个民族有文化、普通话流畅的年轻人作为嘉宾主持,与专业主持共同完成。在对话中,当地民族语言贯穿其中,这不仅符合当地群众的接受习惯,也充分表达了平等和尊重,体现出我国各民族平等的理念。直播嘉宾选择上,选取各个民族、各个行业最普通的老百姓和基层干部,他们中有教书育人的小学教师、跑运输的司机、做农家乐的老板、美丽的采茶姑娘、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救死扶伤的乡村医生.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以及常年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当地干部和驻村帮扶队员。

    以“奋斗”为主题线索,11场直播将11个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追梦之路,用对话展现他们的心路历程,通过一个个普通、鲜活的追梦故事,将这些“小人物”的选择和命运融入国家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中,以“小人物”的奋斗展现大时代的标签,呈现了精准脱贫以来“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描绘出一段段可歌可泣、充满希望的“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的脱贫征程。

    四、内容实——多维度勾勒“直过民族”跨越历史画卷

    “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政策和措施大多相同,最大的难题是需要在共性中找到个性,在个性里彰显共性。对此,直播团队多次分析讨论,在“脱贫攻坚”主题和“奋斗”主线下,对11场直播确定角度、重点各有不同的小主题。独龙族是云南人口最少的世居少数民族,2019年人口大约有7000人,主要居住地独龙江乡,位于高黎贡山和担当立卡山的峡谷间,两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让独龙族与世隔绝。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人要翻越高黎贡山才能走到贡山县,来回至少半个月。新中国成立以后,修通“人马驿道”,一个来回也要六七天。1999年,独龙江简易公路贯通,结束了独龙族不通公路的历史,七八个小时可以到达县城,但这条路每年要大雪封山半年。近乎封闭的地理环境让每个独龙族人都有一个梦想——不再因大雪封山让世界变得遥远。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倾力帮助下,这个梦想在2014年终于实现。因此,直播的《独龙族篇》以“路”为主题,讲述了从无路到有路、从有形的公路到无形的信息之路的历程。“路”,让独龙族与世界接轨,信息之路则让这里的年轻人把农特产品卖得更远,让这里的孩子享受到云南最好的远程教育,独龙族的年轻人也生长出了更多的梦想。以茶闻名的景迈山是布朗族聚居地。在脱贫攻坚中,这里以生态保护为先,发展茶产业和乡村旅游观光产业。直播以“一片绿叶一座金山”为主题,围绕“茶”讲述了布朗族同胞的脱贫故事。《佤族篇》以和红军共树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佤族英雄拉勐精神为切入点,以“互帮互助共奔小康”为主题,讲述当地各族群众传承民族团结精神、共同发展、共奔小康的生动故事。

    在老百姓身边讲老百姓的故事,每次直播现场都布置得像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谈心,大鼓、刺绣、乐器等各民族文化符号悉数登场,颇有历史厚度、人文深度、情感温度。

    五、效果好——群众关注认可,传播力延伸至周边地区

    云南是中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约占全国的1/21。①这些跨境民族主要集中于“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在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佤、拉祜、傈僳、普米、阿昌11个“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中,有独龙、德昂、怒、布朗、景颇、佤、拉祜、傈僳、阿昌9个民族都是跨境民族。

    做好对跨境民族的周边传播,不仅对云南边疆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也需要主流媒体向周边展示中国的发展变化和良好形象。“周边传播的最佳主体不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央媒,也不是任何技术先进的媒介,而是分布在国家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跨境民族。”②云南诸多少数民族和国外相对应民族形成了跨国文化圈,带有稳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共同体并没有消失,它依然存在着,在当代表现出‘脱域性,不再以地域为主要的集中方式,而是扩大为心理聚集(集群)”。③此次系列直播,网络点击量累计超过460万人次,评论互动活跃。其中有大量留言来自周边国家的跨境民族受众,纷纷表达了对我国民族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的肯定和赞扬。

    可以说,“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的11场直播,是一次维护少数民族利益的国家民族政策的诠释,也是对中国全面跨越发展良好形象的展示,将“国家意识”巧妙地转化为“民族话语”,传递到周边国家的跨境民族群体。

    六、内涵深——“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建构民族认同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大众传播日渐式微,少数民族语言媒体机遇和挑战并存。以云南台民族广播的发展现状来分析,开办有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傈僳语、景颇语、拉祜语5种民族语广播,覆盖的对象民族听众群体大致在200万人左右,但从实际调研的情况看,通过收音机收听的比例已经非常之低,处于10%以下。手机已经成为听众了解信息、开展社交的主要手段,并且,对象民族群众表现出非常强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其中微信端传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转型新媒体是民族广播应对时代发展和媒体变革带来发展危机的必经之路,也是挖掘、发挥其特殊价值的重要一步。在历时一年多的直播中,这样的感受更加深刻,每个直播现场都吸引了许多当地群众前来围观、参与。在《普米族篇》直播现场,一位当地普米族干部说:“从我工作到现在,还没有见过对普米族的发展变化有这么大型的现场直播,这是第一次。”尽管“直过民族”只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概念,但其重要性一直没有改变;尽管民族语广播电视在今天面临着发展困难,但其责任依然重大。面对论坛、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空间纷繁复杂的信息,许多少数民族受众特别是“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因为文化水平的原因,容易受到谣言特别是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需要主流媒体拓展传播的空间,强化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持续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传统媒体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构民族的‘想象,各种文化符号被征用来建构一种认同;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则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建构民族认同。两者共同构成了建构民族‘想象的媒介。”④单纯的“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已不能满足当下的媒介环境,需要找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不仅存在于媒体层面,还与社会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说,大众主流媒体要重新评估并建构符合新传媒环境中的文化身份和政治功能的传播体系,加大力度推进民族语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让党和国家的声音和意志有效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七、结语

    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与受众的距离客观上进一步拉大,需要主流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实效性。云南广播电视台“行进新时代奋斗出幸福——云南‘直过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大型融媒体系列直播”的探索和尝试,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用真实而有力量的故事,真诚回应了时代关切,唱响了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主旋律,深化了边疆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注释

    ①一般认为中国的跨境民族有31个,也有学者认为有34个。

    ②高菲、彭翠、陆地:《跨境民族與周边传播研究》,《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11期。

    ③秦琼、彭涛:《共同体传播:一种被忽视的传播形态》,《现代传播》.2016年第8期。

    ④张化冰:《延伸的“想象”:网络民族主义的特征及本质》,《现代传播》,2014年第12期。(本文编辑: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