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崔志宇

    【摘 要】哲学在任何意义上,其核心都是人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人作为主体,一切都围绕其展开,无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还是人与自然,都脱离不开人的主导作用,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过程,就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一生都在探讨人的本质问题,足以看出他对人的本质问题持以高度关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执着探索植根于他对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时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畅想也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实践关照,不仅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还真正意义上打造了一个兼容并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实践;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9-0084-02

    在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中,我们一直在追问“什么是人的本质”?如费尔巴哈所说,人的本质是“哲学上最高的东西”。苏格拉底曾提出了“认识你自己”,普罗泰戈拉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拉美特利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论断,康德提出了“人是目的”,黑格尔提出了“人是精神”。这些论断无不体现出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的深层次探讨,马克思也曾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扬弃,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提纲》中较之前得到了新的升华,提出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重新审视与研究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 对马克思“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

    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在现实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在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同时,迫切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从马克思的文本中去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哲学的功用正在于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更好地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细究马克思的文本,并对“人的本质”问题作一细致的文字考据,厘清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对于当下我们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若研究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这一问题的阐述。为此,笔者梳理了国内外目前就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大多都围绕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国内学界对于此类问题的看法众说纷纭,最具有代表性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有学者认为,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所涉及到的人的本质问题,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早期对这一问题的解读并非不成熟,但凡仔细研究其文本就会发现导致这一错误认识的原因正是以偏概全。以上两种认识,无非是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整个人学思想发展脉络的演变,当然还有一种观点也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在处于萌芽时期的时候,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他,因此其考虑周围世界的角度也是从一个构造的理想化的视角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引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由于加深了认识,融入实践概念,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方面也更加理性和科學,即在此基础上认为这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认为,马克思前后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一致的,只不过是随着思想的不断成熟,他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愈加深刻,不再是一个停滞不前呆板的静物,相反随着对实践的不断拓展,显得愈发活跃和富于生命力。

    在《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一个概念——人的类本质,其主要从“本质”“类”“自由”“自觉”“活动”等来阐释。本质原意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在《184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是从人作为类的角度去规定人的本质的,所以,在手稿当中,马克思强调人的类本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的规定性,类是普遍存在的,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是类存在物”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重考虑,第一,把人从自然界中区别开来;第二,从“类”的角度去考虑人,它是一个整体;第三,以此为出发点去论证这一中心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前进的越远,理论就越趋于成熟。所以,《提纲》就紧接着在《神圣家族》之后开始着手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并将人的本质问题作为实践观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释。在此,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划清界限。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考虑问题太过于感性,社会生活在其本质上是实践的,人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以此来对我们的客观物质世界进行改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社会关系,通过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并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人的本质这一问题,提出了“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上是一切关系的总和”的伟大结论。

    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梳理,在此主要针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第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第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关系的总和。”第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需要是人的本性。”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究竟是三种不同的本质呢,还是同一种本质的三个不同表现,在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何为本质?本质究竟是一个还是多个?

    马克思认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也就是说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是在一定条件下所进行,人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改造着自然和我们的生存环境,同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实现着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看来,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无论是“抽象的人”还是“现实的人”,其目的都是围绕人展开的,都是为了更深入地揭示这一要义即揭示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过程。研究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生存境遇,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三、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从根本上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变革,厘清这一认识,对于我们更好地关注和解决人的现实生存困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化建设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但不可避免的问题也随之涌现,其具体落实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等方面,处理起來也变得越来越棘手,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锁钥正是“以人为本”。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其理论旨归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新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无论何时,“人始终是主体”,所以,深入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导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深入群众进行考察,采集群众的意见,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基础措施,从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除此之外,也需要我们着手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旨趣,更新固有的旧观念,开拓渠道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紧跟时代步伐。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以往只看重土地,祖祖辈辈以地为生,也不是只看重机器化重工业,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它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共享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以更好更完善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给把古代丝绸之路这一重要历史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还重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已然不只是一条单纯的各民族交往互通的贸易之路,已融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对于我们“一带一路”的具体落实,需要的是一个兼容并包,民心相通的崭新格局,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必然与实践不可分离,马克思这一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当下“一带一路”的实施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切实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众的风俗,加强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伊始的新年寄语中也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并从哲学维度进行了阐述。面对全球化这一大背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很多,譬如全球变暖、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世界经济疲软以及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随之带来的现代性危机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各个国家一起来共同处理的。我国在国内外各个重大场合中也诠释了这一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最初就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初的一个极简状态,但却极为重要,所以,给这一全球理念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将会对我们全人类大有裨益。

    重新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问题,从根本上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在人学研究上所提出的伟大论断,拓宽了研究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新视野,不仅如此,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早期理想的抽象的人,还是中期经济的历史的人,晚期二者的结合,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深刻剖析,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更好的认识“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此为契机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 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版)[M].人民出 版社,2000.

    [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