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马有忠

    【内容摘要】当前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微课教学法堪称一种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完美结合的全新教学产物,其自身具备“短小精悍”的优势和特点,能够用较短的小视频全面呈现完整的优质各类教学内容,深受师生喜爱。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新时期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进行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 初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延展和深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在不断追求升级与创新[1]。但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的整体教学现状来看却不容乐观。由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影响严重,并且这门功课还未被纳入中考范畴之内,因此对初中学生的升学不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许多中学在信息技术的课程安排上仅仅为每周一节或者两节课,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全面实施举步维艰。鉴于上述诸多的局限性影响,新时代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要全面升级和完善。微课这种全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充分结合网络信息化平台和各类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质的信息技术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并且能够以点代面,用细节构建全局,激发初中生对于信息技术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而全面打造一个优质化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一、“微课”主要概念解析

    从概念上来讲,“微课”可以简单直观地理解为是一种“微型的、微小的”课堂。但从真正内涵上来解读,“微课”的核心内容以及主体组成部分就是各类优秀的课堂教学视频,或者课堂案例教学片段[2]。教师采用简短、精湛的教学视频制作和剪辑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全面展示课堂学习的各方面具体内容,能够让学生精力集中的在短时间内全面理解和认知相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此外,微课还包括了不同教学课件的选择、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测试等丰富多样的辅助教学模式,上述各个环节间互相支撑、互相联系,能够形成一种系统化较强并且结构鲜明的优质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微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的差异和不同,但仔细分析,二者间又息息相关且密不可分。总体来讲,微课堪称在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上全面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

    二、解读微课的三大主要教学优势

    1.微课短小精悍且具有广泛教学用途

    毫无疑问,微课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更为短小精悍,并且教学用途更加广阔、更加具体。微课教学法形式简单,特点鲜明,并且能够全面突出教学重点,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规格较小且操作简单,教师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采取“短视频”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教学或者视频教学。针对当前的初中阶段不同课程而言,微课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每一门学科都能够采用微课教学法进行实践教学[3]。

    2.微课指向明确且具有鲜明教学特点

    客观而言,微课教学主题往往具备明确的指向性和鲜明的教学风格特点。通常一个微课小课件中都拥有一个较为明确化的教学主题。教师采用微课小视频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点带面,让学生通过教师所设置的微课教学模式对一些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系统化的预习和复习。并且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全面解开心中的各种疑惑。此外,微课还可以通过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下载以及在线浏览充分满足学生重复观看、反复探究的学习需求。

    3.微课资源丰富且具有情景真实优点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大环境下,微课无疑拥有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涉及各个教学层面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教学之后的教学反思、学生对课堂学习后的反馈与建议等等。与此同时,微课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更具立体化、直观化和真实性等明显优势,学生在微课学习体验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各类真实有趣的场景和情境,能够迅速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欲望,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热烈。

    三、微课教学法在新时期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三大有效应用策略

    1.教师巧妙利用微课教学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较为乏味且枯燥,通常都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教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学[4]。在这种缺乏交流与沟通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也就可想而知,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必然会差强人意。而教师巧妙利用微课教学法进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但能够成功激活学生久违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还能够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沟通。例如,光明日报出版社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5G网络》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导入法为学生在课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我们最常用的移动网络技术是第几代技术吗?想必许多学生都能够给出问题答案:4G技术。接下来,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4G技术已经在我国全面普及,大大提升了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上网速度和效率,并且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而5G技术也已经全面进入测试与推广阶段,并且在我国多个大城市已经建立了基站并且进行先行体验推广。那么本节课我们开始进入更加快捷、灵便、不可思议的“5G时代”。接下来,教师借助关于“5G技术科普”方面的微课小视频,为学生直观化、立体化的展现5G技术的无穷魅力。通過小视频中数据化的直观对比,学生对5G技术的科学内涵和广泛的应用空间必然会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新鲜感。在这种微课教学方式下,教师在随后的课堂正式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水到渠成,顺利无比。在有效激发初中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全面提升了初中信息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教师应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爱好创新微课教学模式

    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无论哪一门初中课程,教师都应当转变传统的固化教学理念和策略,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将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利用微课教学法进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及结合学生的学习爱好和不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积极构建一个多元化、创新化的微课教学体系。例如,针对光明日报出版社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一课的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完全可以别出心裁,为学生制作一个关于曾经多次蝉联“世界首富”的超级大富翁比尔·盖茨的个人事迹微课小视频。通过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充分感受到比尔·盖茨从小就展现出对各种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执着,并且在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二年级就辍学投入计算机研发,并且创建了微软公司的整个心路历程。让初中生能够生活化、立体化的了解比尔·盖茨这个世界名人,以及他对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毫无疑问,这种微课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与常规,能够站在一个人文角度为初中生普及更多生活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完全满足初中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需求,让初中生在一种主动探究与潜移默化的接收过程中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并且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有效提升了信息技术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水平。

    3.教师利用微课教学法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更加需要注重全面培养和增强初中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欲望。由于微课教学法自身具备灵活性、延展性和重复性等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微课教学法进行教学之后,将相关的微课课件以及教学小视频上传至班级学习交流群,或者是教学平台上,以供每个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以及放学回家进行在线浏览和下载,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针对一些重难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学生如果有不理解或者不会的地方可以向教师进行在线提问和请教。例如,光明日报出版社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什么是PPT》一课的微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用微课教学法将“PPT”的相关知识重点以及制作全过程进行一个微课小视频展示,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为学生制作不同类型的PPT文件。但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而言较为复杂且需要理解和消化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相关的一些微课课件在班级学习QQ群中上传,也可以放置在班级在线学习平台中,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以及自主學习时间进行反复的学习和揣摩。这种有的放矢的微课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大幅度节约课堂上教师授课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消化和自我思考时间和空间。与此同时,学生在家中可以一边在线学习,一边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微课教学内容制作各种PPT,以及完成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和教学作业,达到事半功倍的优质微课复习效果,全面提高个人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微课教学法全面应用和渗透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教师在利用微课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创新,力争寻找到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微课教学策略与手段,全面激发初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激情与学习兴趣,力争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能够在未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新.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2):37.

    [2]于文,刘晓莹.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8):28-30.

    [3]李琛.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再构与拓展——以“多变的文字”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7):41-43.

    [4]姚晓峰.初探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1):151-152.

    (作者单位:甘肃省康乐县康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