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精彩 读出效率

    侯爽

    摘要: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由此可见,朗读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读入情入境,加速与文本的融合,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本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让学生读出精彩、读出效率,文章从两个方面做出一些探讨,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阅读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到语文课堂中,使语文教学盲目追求华而不实的课堂效果。喧闹过后,我们发现语文教学没有本质的改观,于是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质的理念,朗读就是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主要体现之一。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基于兴趣的课堂教学,才能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朗读也不例外,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兴趣是一条不能绕过的捷徑。在教学中教师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

    朗读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性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朗读情境,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在朗读过程中他们很难穿过语言文字的障碍想象其意境、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从而影响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为此,教师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朗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秋日私语》,并展示黄色的银杏树叶、红色的枫树叶,以及如丝的秋雨飘落在街头的图片,在音乐、图片的刺激下,学生迅速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带着对秋天的喜爱、向往,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身临其境般地走进文字描述的画面中,从而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2.多形式朗读

    朗读是一种表达和思维的综合活动。单一的朗读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朗读兴趣。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多形式朗读,如个体朗读、小组朗读、全班朗读、跳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朗读中调动口、耳、眼、心等多感官参与,从而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升阅读效果。

    例如,教材《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描写老屋帮助别人的故事,赞美了老屋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由于故事中涉及的人物较多,如小猫、老母鸡、小蜘蛛,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角色互换体会老屋美好的精神品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深化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教材《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朗读,这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春、夏、秋、冬,让学生在分组朗读中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特点,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与课文展开对话:你最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感悟,选择喜爱的季节,并概括喜欢的理由,让朗读教学展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他们的阅读实践。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发展个性,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感受文本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魅力。

    二、加强朗读指导

    朗读是一项基本功,为了夯实这项基本功,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加强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于低年级、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汉字积累不足,他们在朗读中经常出现读错字音的现象。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为生字注音,并将一些多音字、多义字等容易读错的汉字收集、整理起来,减少错误,提升读音的准确性。另外,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读音的互评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做好停顿

    适当的停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加速他们与文本的融合。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带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掌握好朗读速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根据标点的不同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

    3.读准语调

    语调是作者情感变化的体现,只有在朗读中掌握好语调,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对于迟疑、深思等情感应该用平稳的语调,对于惊讶、疑问等情感应该用由低到高的语调。唯有如此,才能在朗读中抓住读者的心,增强感染力,引起情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魅力,为他们的语文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语言感悟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精心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读出精彩、读出效率,使语文教学在朗读中精彩无限,魅力四射。

    参考文献:

    [1]黄宏桂.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