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

    姜舒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世界各国交流和合作逐年递增,因此,翻译工作成为了中国对外进行交流的重要课题,做好翻译工作无疑会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高翻译能力,是每一位跨语言交流者和译者的目标。而汉语和其他各国语言都有其独特性存在,每个群体或国家的文化根基不同,发展的脚步也有差异,这些都会导致思维差异,而这些差异成为翻译工作不断克服的障碍。本文将对以英文写作的原则指导翻译进行论述,讨论写作中文风与翻译的相关性,指出锻炼写作能力对提高翻译能力重要性,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翻译学习提供启示。

    关键词:写作原则;非文学翻译;文风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4-0052-02

    0引言

    翻译与写作密不可分,许多翻译理论和写作理论也是相通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写作是写自己的思想,而翻译是写别人的思想。既然是他人的思想,那么在认知和理解等各个层面上都会与译者产生差异。翻译的理论博大精深,有很多内容值得探索和借鉴,但是仅研究理论和研究学问不能在翻译实践中走得长远。实践是更重要的一环,实践以写作为佳。写作与翻译相关性强,写作需要大量阅读、提高文笔,这样积累的实践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基石。

    1汉英翻译与写作的相关性

    1.1翻译与文风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文风,翻译的大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正确表达。理解是首要的,没有透彻的理解就不能算是理想的翻译,哪怕译出的句子有多么精彩。在理解原文之后,另一个目标就是正确表达,或者可以说是写作。对于写作,即使用母语写作也需要谋篇布局、不断修改,使整篇文章衔接连贯、语义通顺、浑然一体。而要做好翻译,需要看不出翻译痕迹,尽量保持原文写作形态,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尽可能地接近原文。由此,谋求译作和原作文风的统一应当是译者努力的目标。而文风是写作概念,在翻译中要保留文章的风格,体现出每种文本的特色。

    在《汉语大词典》中对文风有这样的四种解释,它们在各个层面给出了文风立体的定义:

    (1)文章的风格。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2)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

    (3) 学文的风气。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关于“舒愤懑”》:“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

    (4) 文德教化之风。

    唐王勃《上武侍极启》:“攀翰苑而思齐,傃文风而立至。”

    以上解释说明文风是贯穿全文的、统一的特征。忽视文风进行翻译会觉得译文像是拼凑出来,有的地方精彩,有的地方生涩。因此译文也需逻辑关系清楚,前后没有矛盾[1]。译者在翻译时总有许多翻译方法和技巧可供选择,为了不混淆视听,如果能以文风作为衡量标准,将会有效锁定所需的翻译技巧。

    1.2翻译与直接经验

    学术翻译中问题很多,甚至许多译作本身的作者也被发现常常错误百出,导致很多人对翻译的学术作品失去了信心[2]。在写作中,常常会涉及到对概念或观点的解释,这样的阐述必然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翻译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未能透彻理解原文、未达到能够进行写作的程度可能导致误译或漏译等问题。我们常说翻译是再创作,是再造。笔者认为翻译是在原文给出的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翻译的目标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翻译同寫作一样,或多或少会存在主观因素。写作有与读者交流的意愿,而翻译则有译者主观的理解。译文的产生也与人的主观选择有关系。译者或选择那些熟悉的内容,或选择陌生的领域。但是在翻译陌生领域的文本的时候,总要进行大量的背景调查,查找相关资料,学习平行文本,或者直接与原作者沟通。可以发现,对不熟悉的领域内容进行翻译时,总是在学习间接经验。有的译著再版也是因为译者对文本研究更加透彻了,在实践中获得了更多的直接经验。

    写作来源于直接体验,而翻译是间接经验,这样就产生了体验差。原作风格可译性取决于作者的功力[3],但是有时即使译者文学素养再高也会面临资料难查、无法直接与作者沟通等问题。如果在翻译的同时能获取适当直接经验,会对翻译大有裨益。

    2写作的原则在翻译中的体现

    在欧盟委员会翻译写作手册中,对写作者有着这样的要求:以读者为本、用动词不用名词、要具体不要抽象、用主动不用被动、明确动作执行者、重点信息后置,控制长度多用小词。下面以两种非文学类文本为例,说明写作原则在译文中的具体体现。

    2.1政治类文本

    原文: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第一年。

    译文:The year 2018 was the first year for putting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ully into effect.

    这是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节选,这一部分的英译把汉语中的“开局之年”“依法履职”这样的四字词语译为“the first year”,“into effect”。这里使用小词,让译文清楚简洁,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2.2科技类文本

    原文:The vibrating frequency of the quartx crystal in the eletronice watch is counted by the circuits to make the hour, minute and second.

    译文:电子表中石英晶体的振荡频率由线路计数来定小时、分和秒。

    以读者为中心,就要译出符合读者语言习惯的译文。英文、中文词句的组成和排列的顺序千差万别,因此翻译时必须做些调整。这是一个极重要、极常用的技巧。中国译者习惯于汉语的表达顺序,在阅读时遇到成分顺序不一致带来的理解困难,不仅如此,中英文的构成要素也不尽相同,因此单靠一些翻译技巧也不能圆满完成翻译任务。成熟译者的标志就在于善于理清成分,善于调换词句顺序。有些译文与原著有很大的出入,那些词颠句倒、洋腔洋调、拖泥带水、佶屈警牙的译文,往往是由于译者不敢于或不善于调整词序,以英文词序对应中文,以词对词、以句套句,结果只能使读者望书兴叹[4]。

    3用写作的原则来指导翻译

    语言是传达思想的一种工具,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时它也反映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出不同的语言表征。以英语和汉语为例,英语多重形合,汉语多重意合。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阐述:“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的是词语或者分局之间不用语言上的形式或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者分句的含义表达[5]。”由此特征可以发现英语的文体体现在严谨,而汉语的文体体现在简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往往要分析出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确定译文的句子的结构和形式。

    如何严谨,如何简洁,在欧盟委员会翻译写作手册中有一条原则叫要具体不要抽象(Concrete, not abstract)。用词具体,少用过多的修饰,不滥用大词和抽象的表达方式,就能保证译文的简洁。在科技文本的写作上常常有被动句出现,体现了去主观性的严谨态度。

    非文学翻译在“忠实”和“通顺”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可读性和生动性。比如新闻标题要博人眼球,就要在遣词造句上下大功夫;科技文本要简洁明了,就要在理解和阐述上多加思考;访谈文本要符合说话人的特征,在翻译时要注意保留说话人的语言风貌。把译文翻译得自然,不特意地显示自己,适当地构思,在能表达清楚内容的基础上,不过度解释也不过多使用修饰语。

    4结语

    各个国家社会文化、语言符号、思维系统等不同,导致了跨语言认知理解的差异。为了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要学习并尝试以写作的心态对待翻译工作。学习不同文本的文风,在写作中使用各种语言能获得直接经验,启发后续翻译工作。用写作的原则指导翻译实践,以读者为主、追求简明、崇尚自然。写作与翻译相辅相成,写作的原则适用于翻译,可以用在翻译实践中,这点在国内一些英语能力考试中已有所体现。运用写作的原则去指导翻译,有助于译者译出自己、读者和作者都满足的译本。

    参考文献

    [1]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孙秋云,黄健.当前学术翻译的若干问题及其新机遇[J].编辑之友,2014(2):26-30.

    [3]王晓军.论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统一[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15-117.

    [4]杨跃,马刚.实用科技英语翻译研究[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責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