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错题原因分析和“救错”对策研究

    王会 徐衍霞

    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做數学题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

    一、原因分析

    1.认知缺陷

    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存在缺陷,没有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准确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知识结构没有建立起来,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时,就容易出错。

    2.学习中的负迁移

    学生受个人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的影响,在解答数学问题时遇到了一些思维障碍,影响了准确思考。如有的小学生对学习存在思维定式,容易陷入解题误区,或者在遇到类似题目时总是着急下笔,忽略一些隐含条件,从而导致解题错误。如在小数乘整数教学中,学生对小数点的处理经常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认为小数点就是落下来。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纠正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夯实对每个题目的理解,让学生对解题更有信心、耐心。

    3.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审题时比较粗心,在做题时犯了一些本可避免的错误。如学生在审题时以偏概全、逻辑不清,解题时书写潦草、粗心大意等,都有可能造成错误。数学教师要带领学生对错题原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4.思维跳跃导致频繁出错

    低年级学生在做题时有时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结果产生思维的跳跃而导致错误。比如口算 8×4÷8×4,会有部分学生将答案写成1,他们直接受相同数字的影响,而在不自觉中先算了第一步和第三步。

    二、“救错”对策

    1.巧设陷阱,引导质疑

    课前教师要加强备课,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出错的“苦头”,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来发现错误,找出病因,这样不仅能避免类似的差错,同时对经过一番“波折”获取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形成新知识雏形,又尚未产生认识误差时,不失时机地巧设陷阱,把学生的错觉和疑难诱发出来,进而引导学生质疑、释疑,避免出错。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上,学生在初步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数角的个数时,故意设置“陷阱”,对错误的答案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促成自相矛盾,从而不攻自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实践操作中有效“救错”

    教师应该宽容、理性地看待学生的出错,因为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平均分”的概念,将“平均分成”说成“分成”是教学中屡教不改的地方,如果这时教师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或接二连三地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效果往往不明显。此时教师可拿出实物或者图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一分,观察分的各种情况,让其发现“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不同情形,从而悟出什么是“平均分”。

    3.提高做题正确率

    针对学生因为粗心犯的错误,教师要保持既不忽视又不过于重视的态度。小学生由于做题经验还不充足,在做题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粗心而导致题目做错,教师对于此类现象应保持理解的态度。同时,由于学生做题正确率需要多加练习才能够得到保证,所以教师应该适度增加题目的训练量。对于学生集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就可以进行错题的整理,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数学计算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的紧张氛围中,在提高解题速度的同时提高解题正确率,对于比赛中全对的同学给予得分奖励,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所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避免粗心等现象再次导致错题的产生。

    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其认知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不完善,出现一些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教师对学生出错情况过于纠结,不顾后果地批评学生,会严重打击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极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教师应当珍视课堂差错,分析错误产生的深层原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错误成为学生学习前进的动力,通过及时纠错开拓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