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视域下的恩施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马丽

    【摘 要】共享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其内容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贯穿的主线是以人民为中心,体现的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恩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各种乡镇企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其乡镇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因此,在这种越发严峻的形势下,恩施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理应提上日程,在共享GDP的同时,更要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关键词】共享;恩施农村;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9-0074-02

    一、共享理念的内涵

    共享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我们党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在执政理念上的创新、发展,为了更好的落实共享理念,我们就应该全面、准确的理解其内涵与实质。

    从覆盖的人群而言,共享是全民共享。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全民共享首先是全体人民都能从改革发展中受益。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此就决定了全民共享首先是全体人民的共享。[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整体国家的综合实力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改革的成果都将得到我国全体人民的共享。

    从享受的内容而言,共享是全面共享。全面共享主要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组成,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不可分裂。人民群众对经济成果的共享是共享的突出内容。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的利益诉求也就越全面,不仅要求经济方面的共享,更注重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放在首位,急民之所急、谋民之所谋、想民之所想。

    从实现途径来说,共享是共建共享。人民群众只有共同的参与到建设当中,才能共同享受建设成果,人民共享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创造。要求共同建设,首先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让其积极的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队伍中,也才能创造我们共享的基础。其次,要向人民灌输共建共享的意识。万事万物我们都不可能不劳而获,所谓的共享也只是在共同建设上的共同享受,因此,我们应让人民群众明白,共同建设才是共享的基础。只有人民自己真正的意识到这个问题,才会主动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整个社会都应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民群众的各方面的能力,人心齐、泰山移,我们应始终坚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发展进程而言,共享是渐进共享。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社会主义的共享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我国依然面对着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并且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面对着这一状况,我们应立足国情,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切忌在发展的路上急功近利。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恩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地处湖南、湖北、重庆三省(市)的交汇地带,恩施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建州于1983年8月19日,是湖北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29个民族;截止2010年11月1日,全州户籍人口为3 975 66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现今,恩施州全州经济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飞速发展,各种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突飞猛进,但其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毁坏为代价的,这种单一式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永续进步。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局面,恩施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永续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的阶段,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另一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谐共处 。[2]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社会的一种进步、更高的发展,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理念。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现实需要。工业文明中工业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壞也是触目惊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有利于人们的生活生存,因此,建设当地的生态文明已势在必行。总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更是一种更高的价值追求。[3]再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任何一个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都密不可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做坚实的后盾。最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响应国家少数民族政策,当地各个民族的和谐共处、经济的持续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恩施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环境受到工业和农业交织污染的状况较严重

    近些年随着恩施城市环境治理力度的增强,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转向农村安营扎寨。由于缺乏环境治理标准与相应的监管,这些企业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污染的排放物随意倾倒、堆积、排放,久而久之,这些堆积物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周边村民的正常生活。同时,村民为了提高土地农作物的产量,大量的使用农药、化肥,这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土地却越来越贫瘠甚至出现沙化现象。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农村地区的生态平衡,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恩施地区主要以大山为主,沟壑纵横,村民生活在闭塞传统的环境中。他们大都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生态环境理念也是承袭古代的,他们都有一种小富即安的生活态度。对土地的任意开垦、森林的乱砍乱伐、生活垃圾的任意堆放等行为的背后皆是出于村民们落后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资源的减退也是恩施农村地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由于对土地资源的开垦不当,化肥、农药等的过度使用,土地的生产能力已达到极限,更有甚之,有些地区的土地已出现板结、沙化的现象。随着大批木材厂在农村地区的设立,村民们为了经济收入乱砍乱伐,每逢下雨,这些地区就出现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现象,严重危害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水资源也同样难逃被污染的局面,水产养殖的兴起、各种不合理肥料的使用等都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样,生物物种也在减少。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之余,村民们相邀狩猎,但这种行为与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造成的物种减少的力度是微小的。

    四、促进恩施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全面共享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就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P.272)发展经济以损害自然界为代价,这是最不明智、最愚蠢的做法。对于如今恩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而言,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在全面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使恩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使恩施老百姓共享经济转变发展成果。

    (二)加強科普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村民生态文明意识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恩施农村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村民缺乏生态环境环保意识产生的,因此,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应该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当地有关部门更应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加强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普及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

    (三)调动恩施农村村民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村民是恩施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建设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就应该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只有全体村民都积极的投入到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中,他们才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养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习惯,他们才会对其他人、企业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加以制止、监督,从而共建我们的生态文明,共享生态文明的成果。

    (四)建立健全恩施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恩格斯曾说:“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5](P.385)从恩施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无论是工业和农业交织污染的状况、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还是资源的减退等现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造成的。只有建立健全恩施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设立奖罚机制,企业主和村民才会有畏惧意识、也才有参考标准。总之,只有政府、企业、村民一起行动起来,形成三方合力,恩施农村的碧水蓝天才能重新恢复、恩施农村的经济才能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国庆,覃聪.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J].三峡大学学报,2014,(3).

    [2]生态文明[EB/OL].http;//baike.so.com/doc/

    396918-420213.htm.

    [3]舒永久.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J].云南民族大学 学报,2013,(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