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任成金 杨洪骞 李之鹏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辅导员面临着知识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工作方式时代化等新的挑战,出现了价值感缺失、职业道德取向出现偏离、育人方式出现偏差等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信仰上出现多元化,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价值观上突出自我,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考试作弊现象突出,诚信道德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道德准则与构建的基本内容要素。因此,辅导员应注意自我教育、率先垂范,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应从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通过尊重辅导员主体地位、关注辅导员价值诉求、完善道德评价标准等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安排;社会则应积极营造辅导员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倡导职业平等,加大辅导员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从而促进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功利主义;道德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2.022

    中共十八大报告突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公民道德的基本价值准则,这为深入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建设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较多,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见,主要有:杜玉波[1]提出辅导员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辅导员工作全过程,要通过标准体系、制度体系和培训体系三方面提高辅导员职业素养;朱铭[2]则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角色,高校要通过为辅导员角色发挥搭建平台和提供保障、增强辅导员的自觉意识和角色意识、加强角色实践等措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播。本文拟立足于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为突破口,对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寻求新形势下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新举措,有针对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以期能够对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1.当代社会发展变化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对辅导员职业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是面临知识多样化的挑战。高校辅导员知识储备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实现德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接受信息的渠道广泛,对新思想、新事物接受快。相比较而言,辅导员平时工作较忙,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储备新知识,原来掌握知识日趋陈旧,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与内容面临新知识的挑战,在网络应用、网上信息传播、网上舆情分析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大学生。

    二是面临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挑战。高校并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场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娱乐主义和各种消费文化等,都在高校校园有所表现、在师生身上有所反映。中共十八大提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群众尤其是高校师生热烈响应、积极践行。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认同再到自觉践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西方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近年在我国的泛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确立带来极大的挑战。而“90后”大学生作为先锋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烈渴望,同时也存在着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这对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和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高校辅导员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时代要求。

    三是面临工作方式时代化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必然会促进公民自由平等政治权利诉求的增强。社会政治领域内的这些巨大变化反映到学校管理、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大学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努力争取表现和实现自我的机会,敢于或愿意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些都会带来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新变化,要求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应通过协商或妥协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如果学校一味采用管理和约束的方式,不仅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领会其中民主、自由的要义,改变以往的威权管制模式,通过平等交流、细心沟通,以更加民主、自由的方式来处理新问题,以实现辅导员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辅导员工作由“事务型”向“学习型”的转变。

    2.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堪忧

    目前虽然不少高校切实加强了基层辅导员队伍建设,包括提高待遇、加强考核、增加岗位、拓宽出口等,但仍然难以维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的持续性,导致不少辅导员职业道德失范,在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育人为本等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价值感缺失。在大多数人看来,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应付的多,充满热情的少;服从组织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工作的少。[3](P212)繁琐、倦怠、迷茫、跳板成了这支队伍不少人员的真实写照。为了掌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实际情况,笔者在高校辅导员中开展了网上问卷调查(问卷1),涉及高校25所,辅导员200人。当被问及“您是否有转岗的打算或想法”时,明确表示转岗的有148人(占74%),选择要“转向业务课老师”的有114人(占57%);当被问及“您是否热爱辅导员工作”时,回答“一般”的占45%,选择“不热爱”的占20%。这表明被调查的辅导员大多缺乏职业认同和明晰的职业定位,辅导员成了琐碎繁重而又毫无价值感的角色,价值感的缺失成了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

    二是职业道德出现偏离。辅导员承担的不仅有管理工作,而且还有育人工作;他们是学生政治思想和学习上的导师,也是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导师。因此,辅导员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敬。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辅导员修身养性不到位,榜样的作用不突出,难以令学生信服,不能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敬。在问卷1中,当被问“您愿意为学生事情牺牲休息时间吗”时,有70人选择了“不愿意”;当被问及“您对辅导员职业道德内容的了解情况”时,有10%的辅导员选择了“不了解”,有30%的选择了“一般”;当被问及“您能做到平等公正对待每位学生吗”时,有28%的辅导员选择了“不能”,有35%的辅导员选择了“看情况”。这说明部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出现了偏离,职业态度发生了扭曲,在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奖学金评定、班干部选拔、助学金发放、研究生保送和入党推优等方面不能做到公开公正、秉公办事,从而造成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落差。

    三是育人方式存在偏差。长期的辅导员工作生涯使不少辅导员出现了懈怠心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将管理活动和育人目标割裂开来,重管理、轻教育;育人方式以管理为主,管理手段显得粗暴简单,过分强调服从与秩序,缺乏坦诚相待和自由平等的沟通。强调秩序无可厚非,但如果凡事都以学校秩序为第一,那么学校与学生之间最重要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可能会被淡化。[4]

    3.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发生了新变化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主流状况在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信仰上出现多元化,社会主义信仰发生了动摇;价值观上突出自我,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考试作弊现象突出,诚信道德缺失。

    一是信仰上出现多元化,社会主义信仰发生了动摇。长期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片面强调理论灌输,非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激起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发生了动摇。笔者以青岛高校600名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问卷调查(问卷2)。在问卷2中,当被问及“您的信仰是什么”时,有42%的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有44%的学生选择了“没有明确的信仰”,有6%的学生选择了“佛教”,还有2%的学生选择了“基督教”;当被问及“有人说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时,有35%的学生选择了“同意”,有54%的学生选择了“部分同意”。这表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学校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存在缺失,以致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和社会主义信仰动摇。

    二是价值观上突出自我,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上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多元多变的特点,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它既需要道德的维系,又对现有道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由于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致使一些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之间出现了断裂”[3](P201),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入党动机不纯、学习动机功利化等成为摆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在问卷2中,当被问及“您认为以下哪种制度更适合中国”时,有61.11%的学生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38.89%的学生选择了“只要过上好日子,哪种制度都可以”;当被问及“您当前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时,有36%的学生选择了“找一份好工作”,有20%的学生选择了“满足求知欲”。这反映了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和国家利益,集体意识和国家观念淡薄。

    三是考试作弊现象突出,诚信道德缺失。考试诚信既是大学生道德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大量发生,折射出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梁漱溟[5]先生曾经讲过,若在考试上舞弊行欺,则又是另一种错误,便属品性问题。大学生作弊被称为“大学流行病”,纵然辅导员多次进行考风考纪教育、组织签订考试承诺书、再三提醒警示,以及学校加强人力监考,仍然阻止不住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和蔓延。在问卷2中,当被问及“您在大学考试时是否作过弊”时,回答“是”的有359人(占59.83%),回答“有过作弊想法”的有210人(占35%)。大学生考试作弊群体化的倾向淡化了对考试作弊的耻辱感,销蚀了对考试作弊错误本质和危害性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考试作弊是一种失信行为,没有从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当被问及“您认为作弊是一种道德失信吗”时,有近一半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和道德诚信没有关系。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出现了错位,道德感模糊、理想信念不坚定,对是非、真假、对错缺乏仔细考虑和明辨分析,因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其明辨是非、美丑、善恶,依然任重道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在辅导员队伍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关系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程度。下面从三个方面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统一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它奠定了国家制度的道义基础,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引领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并外化为社会实际,其是一种国家制度、一种社会发展模式赖以立足和演进的价值导向[6]。这为当今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决定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辅导员个人的践行上,落实到公民个体的践行上。在这一背景下,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就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要按照导向性、科学性、政策性的原则,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完备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必要保障,因此要通过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使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以保障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道德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着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道德准则,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评价辅导员道德行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调整辅导员职业活动和维护人际关系正常运转的道德保障。虽然不同时期对辅导员职业道德有不同的要求,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始终是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构成了辅导员职业道德准则演进的主线,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道德建设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根本宗旨。

    爱国,是基于个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调整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行为的准则,主要体现为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活动的方向,制约着其他方面道德素质的养成和发挥。思想政治素质是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灵魂,是辅导员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它要求辅导员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能够自觉学习并融会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主旨精神。敬业,反映了辅导员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工作态度,是对辅导员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导地位的肯定,强调其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工作,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是敬业这一标准的具体体现和现实要求。诚信,是指“重诚守诺”的人生态度,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根基,是调节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所谓‘诚,就是真诚、诚实,‘内诚于心,是‘信的内在依据;所谓‘信,是指守信、信用、信任,是‘诚的外在体现。”[7]这就要求辅导员队伍要积极倡导和培育以诚信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由内而外的认知与认同,做到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这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大学生诚信教育都至关重要。友善,是指亲近和睦,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倡导辅导员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严明、一视同仁。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是一种尊师爱生的良师益友式的关系,辅导员要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和友爱来影响学生,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规定了基本内容

    中共十八大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期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构成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基本的内容。

    关于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有多位学者进行了界定和内容概括。如安云凤等[8]将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概括为“政治坚定、业务过硬”,“关爱学生、甘于奉献”,“尊重学生、平等交流”,“言行一致、和蔼可亲”,“一视同仁、公正严明”,“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唐家良[9]将辅导员职业道德概括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敬业爱岗、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九个方面;耿乃国[10]将辅导员职业道德概括为责任心、奉献心、上进心、务实心、真诚心五个方面。无论是安云凤“六个方面”的概括,还是耿乃国“五心”的总结,都与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都是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延伸和拓展。其中,民主意味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交流;和谐意味着安定有序、融洽的师生关系;平等意味着同等地位和同等权利;爱国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敬业是指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是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最基本体现;诚信指的是诚实与守信,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也是辅导员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友善在于与人为善,更意指爱护学生。可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来建构和完善辅导员职业道德,是当前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结合起来,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这既需要辅导员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又需要学校重视大学生价值诉求、健全道德规范机制,还需要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

    1.辅导员应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是实现核心价值观内化、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从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培育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辅导员个体的自觉追求,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要自我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辅导员要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师德追求,就要善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素养,从而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辅导员知识丰富、人品高尚,是做到为人师表的关键,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辅导员要以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做人之道,而且还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一般来说,辅导员的学识、见识越多,人品越好,其人格魅力就越大;反之,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辅导员在工作中就会陷入被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不大。因此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辅导员的多元文化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这也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核心。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辅导员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理论素养。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真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分析时代形势,才能以正确的政治导向引导人,以先进的理论熏陶人,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只有在“为谁育人”“育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有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识,才能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能有合理的定位和认同。

    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是提升其道德水平的关键。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是指辅导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知、情感、期望、价值观和技能的感知。辅导员只有在职业认同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职业理想,承担职业责任,增强职业荣誉感。职业认同与爱岗敬业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生工作的不断实践中,在素养、学识和人格的不断提升中形成的。辅导员要在辅导员岗位上逐渐提高对辅导员价值的认识,不能仅将其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要做到“敬业”和“乐业”,对自己的职业有积极的自我感知,乐于在学生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要率先垂范。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自身的道德、人格力量会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品格修养。辅导员除了要掌握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科学的育人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之外,尤要注重带头践行。辅导员队伍中涌现出的道德楷模、先进典型对大学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共十八大强调学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既是对学生培养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广大辅导员老师育人的根本要求。正人先正己,思己之过,正己则生威。辅导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的是辅导员群体对大学生的示范性作用,“某种程度上是对教师群体一直以来在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教师群体今后如何更好地正面影响青少年学生、引领和带动社会其他群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12]。

    2.学校应从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安排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加强师德建设,既需要辅导员本身的身体力行,又需要学校方面的利益支撑和政策支持。从学校方面讲,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辅导员的主体地位,关注辅导员的价值诉求,完善道德评价标准。

    一应重视辅导员的价值诉求,尊重辅导员在辅导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辅导员承担着繁重的学生工作任务,耗费精力大,从迎新生到送毕业生,从情感辅导到就业辅导,从思想政治教育到心理疏导,从日常行为守护到与家长沟通交流,事无巨细、无一例外地都落到了辅导员身上,但在培训进修、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等方面少有机会,从而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工作热情和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应切实从辅导员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辅导员群体的正当价值诉求,为辅导员群体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待遇问题上,学校应综合考虑,实行辅导员岗位分等级和待遇考核,并在现有待遇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倾斜,确保辅导员实际收入不低于同资历、同资质专任教师平均水平。学校应在考核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工作激励机制,给予辅导员更多培训机会,拓展辅导员的发展空间;应开辟社会交流渠道,完善辅导员挂职交流制度,形成学校与地方政府人才沟通和交流机制,开阔辅导员视野;应加大辅导员培养与锻炼力度,推荐其中的优秀人员到重要岗位任职,形成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

    二应完善道德评价标准,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但是辅导员工作难以用单一的标准来考核。因为辅导员是用爱心、用责任做教育,这种爱心、诚心、责任心是难以量化的,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大多在8小时之外,工作的效果多在学生毕业后才能体现出来。对辅导员职业道德进行评价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量化考核机制,应在辅导员定量与定性考核、结果与过程考核、共性与个性考核、全面与重点考核、实践管理与理论修养考核之间进行综合平衡。评价辅导员职业道德的主要标准应是爱岗敬业,评价的关键是看辅导员是否热爱本职工作,是否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否遵循了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既要讲原则性,又要讲灵活性,既要肯定其劳动成果,又要承认辅导员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对辅导员职业道德进行评价,既可以调节并制约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又可以不断反省和调整辅导员不符合社会要求及自身利益的行为。[12]

    三应完善制度安排,提高育人水平。辅导员道德建设准则与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外在化,对这些制度遵循和认同的过程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以职业化要求为目标,研究制定辅导员职业道德准则,强化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刚性原则。

    制度保障是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条件,因此高校的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成败。高校应全面梳理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厘清工作分工与业务交叉,以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高校应从辅导员选聘开始,围绕资格认定、业务培训、考核评价、职称(务)晋升等规定,形成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辅导员培养机制;应制定和完善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辅导员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提升辅导员的发展空间。为此,应鼓励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其理论水平;应为辅导员提供合理的科研平台,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题,设立辅导员专项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定期举办辅导员论坛,引导辅导员注重调查研究,分析现实问题,撰写学术论文,发表研究成果;要为辅导员提供学历进修平台,鼓励辅导员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其学历层次。

    3.社会应积极营造辅导员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出台以后,教育部和各省市连续出台了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辅导员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公众对辅导员工作存在诸多误解,对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认识并不到位,对其职业内容、职业理想、职业情感和职业规范等缺乏全面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淡化等级观念和营造积极氛围等指明了努力方向。

    (1)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增强辅导员归属感。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有利于明确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顾明远[13]教授曾经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有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辅导员虽然兼具教师和管理人员两种角色,但在实际工作中其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因此,首先要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地位与职责,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工作的专业教师,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置辅导员专业,并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其次在准入门槛上,应坚持持证上岗,并建立多层次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实现培训的制度化、科学化和常规化;再次在成长发展上,尤其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方面,对辅导员这一群体要有适当倾斜,应扩大处级辅导员、教授级辅导员的比例,打通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晋升通道;最后在职业道德上,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公正无私、一视同仁。

    (2)倡导职业平等,提高辅导员社会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规定,我国职业分为1 838种,“家”“师”“员”“工”等职业称谓不反映从业人员的职业地位。但在现实社会中,称谓是有等级的,后缀为“员”或“工”的社会地位低于“家”或“师”的,比如科学家、教师分别比焊工、辅导员的地位要高。在人们的心目中,辅导员这一职业是难以与教师相提并论的。在问卷1中,当被问及“您认为您的社会地位如何”时,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较低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

    针对这一现象,社会公众要淡化等级观念,营造人人平等的职业氛围,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断地灌输、熏陶,坚守正道,弘扬正气。社会公众要破除“官贵民贱”“上荣下辱”的落后思想,树立“上”不是荣而是责任和担当,“下”不是辱而是职责分工和工作需要;要淡化权力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虽然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千头万绪,是最基层的事务工作者,但是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他们同样会成为专家,从而与其他从业者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平等的,对此社会舆论应积极倡导。

    (3)加大辅导员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不仅取决于学校和辅导员自身的努力,还取决于良好的社会氛围。要调动广大辅导员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立德树人的自觉性,加强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所谓社会氛围就是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和非功利性的教育观念。

    在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就应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辅导员先进典型,介绍辅导员先进经验;应召开全国、各省辅导员工作会议,认真做好全国、各省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工作;要利用电视、报纸以及网络媒体广泛向社会宣传,通过开辟辅导员专栏,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活动,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辅导员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转变对辅导员的传统看法和错误认识。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以及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失范,导致了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的下降。中共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应以此为契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从辅导员、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4.

    [2]朱铭.论高校辅导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理论与改革,2014(6):179.

    [3]杜向民,黎开谊.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12.

    [4]李泽彧.科学与民主: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多视角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261.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4.

    [6]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75.

    [7]娄勤俭.诚信是文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根基[N].北京日报,2013-06-03(18).

    [8]安云凤,吴来苏.高校师德教育与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9.

    [9]唐家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与成长[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66.

    [10]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31.

    [11]魏政.坚持立德树人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文汇报,2014-09-11(8).

    [12]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

    [13]顾明远.教师的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