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融合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受众媒介接触习惯的改变,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认识到新闻叙事在新闻故事呈现和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新媒体技术的迭代促使新闻叙事方式变革:从叙事视角来看,“融合报道”更多地使用全知叙事视角为受众全方位展示新闻事实;从叙事主体来看,不同的叙事主体联动协同,实现优势互补;从叙事结构来看,组合式的形式结构和参与式的内容结构成为“融合报道”结构的新特征。

    【关? 键? 词】新媒体;“融合报道”;叙事学;中国新闻奖

    【作者单位】郝周成,西京学院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2019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研究”(19JK090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4.021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不断改变,“融合报道”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新媒体技术和媒介市场的助推下蓬勃发展。区别于传统新闻报道,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融合报道”可以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超链接等元素融合于同一页面,并将创作者和受众聚集到特定的平台上,协同生产。这种新闻报道方式使得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被解构,呈现全新的面貌。

    美国当代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认为:“新闻不仅是叙事,还是世界上最普遍,人们接触得最多的一种叙事方式。”[1]“融合报道”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样态,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使用叙事策略和技巧来组织材料、描述事实,最终形成新闻文本传播给受众,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分析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探究获奖作品的叙事特点与方法,以期对“融合报道”的叙事创新有所启发。

    一、2019年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情况与叙事风格

    “融合报道”是指“利用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信息平台,并综合运用不同介质的传播形式、技术方法、报道体裁和叙事方式开展整合式新闻传播的新方式”[2] 。近年来,“融合报道”受到学界和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2018年“融合报道”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新闻类型(包括融媒创新、融媒互动、融媒栏目等6个项目)参与中国新闻奖评选。2019年,根据中国新闻奖主办机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中华新闻传媒网(中国记协网)公布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名录,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46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12个。

    1.产品化的样态呈现

    “融合报道”在某种程度上是传媒业对技术与市场变迁的直接回应。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中,除《重庆坠江公交车初步核实15人失联 车辆位置基本确定丨嗨!七点出发》以外,均为独立设计制作的新闻作品。产品化的导向让新闻作品生产的重心从由创作者完成向满足受众需求转变,这也使得新闻生产摒弃创作者的个人色彩,通过团队或集体创意来主导新闻作品生产。比如《〈情·淮〉:淮河庄台40年简史》通过H5的形式,融合手绘长图、音频、文字等元素,一改传统新闻的严肃文风和单向传播方式,以用户思维为主导进行创作。此外,“融合报道”作为新闻作品,不仅要注重内容质量,还要关注产品形态、包装、传播及受众反馈。比如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时光博物馆”以社交平台作为主要的传播渠道,产品在策划初期就充分考虑了社交平台的特点,并以此作为产品设计的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交互式的特征表现

    “融合报道”和传统新闻报道的本质区别在于报道思维,如果只是在新闻文本中集中展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并不能称为“融合报道”,这种简单的元素堆砌没有凸显互联网的交互特性,无法凸显“融合报道”的灵魂。

    分析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不难发现,其交互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闻生产的交互性,如《寿光大水三问》由农民日报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发布,新闻用户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参与互动、讨论,创造更多的外延新闻信息;二是新闻获取的交互性,如《“媒体大脑”想陪你聊聊天“两高”这五年》《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产品》采取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互动游戏的报道方式,用户想要获取新闻信息,需自行选择路径或提供数据才能实现。

    二、“融合报道”的全知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即叙述者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新闻以叙事为中心,有叙事,自然也就有叙事视角。在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受众所接触的新闻事实是由记者和编辑通过特定的视角间接呈现的。“视角的不同是新闻文本不同的根源所在,叙事视角給受众提供了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世界,让受众以此来理解现实世界,进而实现新闻的‘文本价值。”[3]

    法国文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三类,他将没有固定视角、不受视域限制、宛如无所不知的上帝一般能洞察一切的叙事角度称为全知视角。通过对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进行样本分析可发现,“融合报道”更青睐这种叙述者聚焦的全知视角,原因是“融合报道”侧重于通过更加丰富的元素客观、全面地呈现新闻事实,没有视点限制的全知视角正好契合“融合报道”的这种要求。在“融合报道”中,叙述者在叙述新闻故事时,可任意切换观察点,叙述者的焦点可以在不同的人物、场景之间任意游动,看到或感知任何内容。

    比如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制作的《ofo迷途》,叙述者就具有全知的特征,叙述者通过全知视角对ofo的市场做了全方位、全景式的报道,甚至打乱时空顺序进行报道。从作品首页跳转之后,受众可以选择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11城市中的任何一座城市;作品会根据受众的信息接收意图重新排列组合报道内容。叙述者不仅知道ofo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1个城市的运营数据,还知道共享单车行业其他品牌的投诉数据和公司现状。新闻文本中呈现的一切都是叙述者对自身所知晓和感知内容的选择结果,全知视角让叙述者能更好地为受众介绍北京、上海、广州等11个城市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市场占有率、消费者投诉处理等信息。还有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制作的《40秒40年》短视频,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题分为“玩具”“通信”“服装”“跟唱”“支付”5个小主题,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展示群众生活、文化和故事。在短视频中,叙述者以全知的角色姿态存在,为受众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变迁方方面面的细节。

    三、“融合报道”的多元叙事主体

    目前,学界关于新闻叙事主体的概念并未达成共识。何纯、黎明洁认为,“叙事主体就是新闻的作者”;曾庆香认为,“新闻来源才是新闻话语真正的主体、生成者”[4];陈立生提出,“叙事主体包括记者和新闻人物”[5]。结合以上观点,本文将叙事主体分为新闻平台和新闻人物,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不同的新闻平台决定了新闻的叙述方式、新闻材料的组织和编排;新闻文本中的新闻人物则提供新闻素材,影响新闻事实的基本面貌。以下将从平台属性和功能角色两个方面分析“融合报道”叙事主体的多元化。

    1.叙事主体平台属性的多元化

    新媒体技术让新闻事实发生与新闻事实发布之间的时差越来越小,不同的新闻平台生产、发布不同类型的新闻文本,努力做到报道速度和报道深度的平衡,以争取更好的传播效果。比如《农民日报》的传统纸媒和新媒体平台联合制作的《寿光大水三问》,叙事主体呈现平台属性多元化的特征:第一阶段,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灾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报道,保证突发事件报道的“快”与“准”;第二阶段,《农民日报》的新媒体平台以短小精悍的视频新闻、图文并茂的微信文章等方式呈现新闻报道,丰富突发事件报道的内容;第三阶段,《农民日报》报纸推出整版深度报道,深度解读水灾发生的原因、影响、经验教训等。在这一则新闻报道过程中,叙事主体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短小精悍的新闻信息,抢占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传统媒体从更深的层面剖析新闻事实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体现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温度。《农民日报》通过多元混合的传播方式,充分整合社交媒体及时性和主流媒体权威性的平台优势,实现平台资源互补。由此可见,根据不同新闻平台的属性定制新闻,可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2.叙事主体功能角色的多元化

    受众几乎从不与新闻事实直接打交道,他们所接触的新闻事实是由叙述主体通过某种叙事方式再现的新闻故事;叙事主体是受众接触新闻事件的窗口,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知和判断。“新闻叙事的实质是新闻的叙事主体在特定的新闻生态环境中,利用传播技术及相应的叙事理念,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活动。它实际上是一个从前期选题来源、策划、采访到后期写作、审查、修改的过程,虽然新闻文本是其最终的呈现形态。”[6]值得注意的是,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不同叙事主体的共同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缩小了新闻报道文本与新闻事实之间的误差。

    中安新闻客户端发布的融媒作品《〈情·淮〉:淮河庄台40年简史》,以手绘长卷的形式向受众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内的典型新闻故事。创作团队以航拍等影像资料为内容支撑,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特效等为呈现方式制作新闻作品。《〈情·淮〉:淮河庄台40年简史》新闻文本由创作团队和9位新闻人物共同完成,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4个阶段的4段故事,其中新闻创作团队负责新闻故事的整体框架构建,新闻人物负责新闻事实的细节叙述,形成有深度的新闻故事。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APP制作的《百天千万扶贫行动》汇集扶贫对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知名企业、文体领域、媒体机构等各界人士,他们共同参与,共同发声;融媒作品设置了直播、代言、投票等环节,突破了传统以创作团队为核心的内容生产方式,通过新媒体技术将不同叙事主体连接在一起,共同叙述扶贫故事,彰显融媒体传播的巨大影响力。

    四、“融合报道”的混合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指的是“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展示过程,以及表达媒体观点的不同符号资源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多模态语篇”[7]。《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说:“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讲述什么内容(故事)已经不再具有排他性,争夺‘独家新闻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取而代之的是,媒体更加重注讲述本身(叙事),也就是说,记者的叙事能力成为决定媒体竞争力的核心要素。”[8]这意味着信息量过载的时代,决定新闻报道效果的不再是新闻故事的采集,而是新闻叙事的结构。“融合报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新闻叙事结构,让新闻叙事结构呈现新的特征。

    1.组合式的形式结构

    就形式结构而言,在获奖的12个“融合报道”作品中有8个的形式结构为板块组合式。板块是不同媒介元素和主题内容形成的功能意义区域,板块组合即把这些功能意义区域按照一定的叙事逻辑组合起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新闻故事。比如人民日报客户端“时光博物馆”将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化分割为5大场馆、9大互动创意体验板块,组合形成人民群众对40年社会生活变化的集体回忆。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系列,围绕40年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展开,推出《40年金曲挑战赛》《经典影视剧闯关赛》《方言猜猜猜》3款H5小游戏,通过互动小游戏的板块组合让受众重温这40年的歌曲、影视、文化等。

    2.参与式的内容结构

    内容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的事实材料为表现主题事实而形成的内在层次关系,传统新闻报道中主要有线型结构、放射型结构、收束型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类内容结构,而“融合报道”拥有比传统新闻报道更为丰富多样的内容结构,其尤其强调受众的参与度。

    参与式结构指的是吸引受众参与报道活动,引导受众参与报道内容的讨论,以及自主构建新闻框架等。如在新闻作品《ofo迷途》的报道中,受众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自己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1个城市的信息判断来构建符合自己需求的内容结构。又如光明日报在微信、微博、客户端推出的《40年金曲挑战赛》《经典影视剧闯关赛》《方言猜猜猜》3款H5小游戏,受众需要通过自主探索来获取新闻故事和信息;在探索过程中,不同的受众会受区域、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获取的新闻故事和信息也截然不同。这种由受众构建叙事结构的“融合报道”方式,根据受众需要对新闻故事情节进行组合,从而使整个新闻故事悬念迭起,新闻作品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

    |参考文献|

    [1][美]华莱士·马丁. 当代叙事学[M]. 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雷跃捷,何晓菡,古丽尼歌尔·伊力哈木. “融合报道”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融合报道”作品的比较分析[J]. 新闻战线,2019(13):40-47.

    [3]方毅华. 新闻叙事导论[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4]曾慶香. 新闻叙事学[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5]陈立生. 谁在叙事——试论新闻的叙述主体[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41-145.

    [6]蔡海龙. 传媒生态视阈下的新闻叙事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5):75-78.

    [7]战丽莉,邹圣洁. 叙事视角下视频新闻多模态对比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35-41+49.

    [8]刘自雄. 新闻叙事研究的范畴与价值[C]//新闻传播学前沿.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