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鲁山段店窑油滴釉盏探析

    袁留福 袁伟瀚 袁淼娟

    

    

    

    摘 要:河南鲁山段店窑是宋代“磁州窑”系,盛产黑瓷(釉)。文章重要介绍了“斗茶”与河南鲁山段店窑黑瓷的关系,简要分析了河南鲁山段店窑黑瓷的发展经过,并详细讲述了河南鲁山段店窑油滴釉的工艺技术。

    关键词:河南省;鲁山段店窑;油滴釉盏

    河南鲁山段店窑是故宫博物院于1950年11月在调查临汝窑时发现的,过去均把该窑列为宋代“磁州窑”系,而文献记载鲁山在唐代就以生产花瓷著名。窑址距鲁山县城十公里地,在城北梁洼镇的段店村,调查显示有唐代黑瓷、黑釉花斑瓷,宋、金、元时期的白瓷、黑瓷、酱釉瓷、三彩陶器等品种。唐洛阳令南卓在《羯鼓录》中提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从文献资料看,南卓写《羯鼓录》是在唐宣宗大中二年及大中四年(848-850年),当时瓷质腰鼓已在民间流行,由此来看鲁山段店窑在唐代就已经开始生产。

    一、“斗茶”与河南鲁山段店窑黑瓷的关系

    由于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饮茶不单单是宋代人的一种饮食方式,还发展成为一种比赛。可以说,宋代社会的“斗茶”风气极为盛行。所谓“斗茶”,指的是一种以品鉴形式对茶叶做出区分的社会娱乐活动。在唐代,人们每年春季都将新制出的较好的茶叶拿出来进行一番比较,因此“斗茶”在唐代时期被称为“茗战”。在宋代,这种比赛更为盛行,而且更加受人们的重视,故此就被称为“斗茶”。

    特别是在宋徽宗当政时期,由于宋徽宗崇尚文雅,较为喜欢“斗茶”,因此“斗茶”活动在民间更加流行。从某种程度上讲,参加“斗茶”活动不仅要有好的茶叶,更要有好的器具。而黑釉瓷器具有特有的色彩对比,能够将白色茶汤的茶斑痕清楚地展现出来,因此,随着“斗茶”活动的盛行,黑釉瓷器越来越受“斗茶”者的喜爱,黑釉的茶盏数量急剧增加,相对也出现了多种艺术风格,如曜变、油滴、兔毫等。在河南禹县、新安城关、焦作李封窑发现的天目瓷(釉),在汉代最初使用的是黑色釉彩,用以遮盖有色器的坯体,进而达到掩盖坯体粗糙的目的。

    二、河南鲁山段店窑黑瓷的发展

    鲁山段店窑从创烧到绝烧,其主要生产的瓷器就是黑釉瓷器。这主要是因为当地土质原料中含有较高的铁元素,且原料易得,因此黑釉瓷器就成为该窑首先烧制的瓷器。在鲁山段店窑烧制的众多瓷器产品中,黑釉瓷器生产量大且器型种类繁多。后经时间的推移和沉淀,鲁山段店窑所烧制的黑釉瓷器在工艺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出土的器物中可知,最初油滴釉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河南鲁山段店窑的油滴釉应该是黑釉瓷器在工艺技术上高度发达的产物。

    关于黑釉瓷,《河南鲁山段店窑的新发现》中曾对出土的黑釉瓷瓶做出了如下描述:“有的器表釉层形成结晶体,在黑釉中透出银白色珠光,颇似密布星光之美丽景象。”随后,黑釉瓷被人们开始有意地生产,并逐渐發展成为一格独立的品种,即天目瓷。所谓天目瓷,指的是以黑色和酱黄色为主的铁系结晶釉瓷器。河南鲁山段店窑出土的天目瓷器的器型多是一些瓶、碗、孟、盏等,品种不多但制作精美。特别是器表釉层之中出现的油滴釉、兔毫斑、鹧鸪斑等结晶体,形成非常名贵的天目瓷品种,展现出了鲁山段店窑的妙手佳作。其中,作为河南鲁山段店窑的一大特色,油滴釉如雪花一般,体现出当时制瓷人高超的工艺技术。从上文宋代的“斗茶”风气来看,天目盏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因其黑色的釉彩能够将白色茶汤的乳花更好地展现出来,而被人们选中作为点茶和“斗茶”的珍爱茶器。

    三、河南鲁山段店窑油滴釉的工艺技术

    油滴釉作为黑釉瓷器在工艺技术上高度发达的产物,指的是一种在黑釉釉面里呈现油滴状斑点的独特纹理效果。油滴釉中的斑点分布与油滴在水面产生的效果相似,会浮现在黑釉的釉面上,并且在光线照射下会呈现出彩色并反射银光。油滴状的釉斑周围往往会产生很微妙的色釉交融线圈,在烧制时由于温度稍高,油滴状釉料产生的一种流淌与凝固的特色釉斑,与兔毫的釉纹极为相似,油滴斑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感的区别,因此又存在“金油滴”“银油滴”之分。油滴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的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甚至达一厘米;小的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河南油滴、河北定窑油滴也都是结晶釉,有的像松枝,有的像雪花。段店窑油滴釉多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圆形,且在同一器物上油滴斑形状大致相同。

    根据科学实验测定可知,油滴釉所使用的原料中有莫来石、石英石、方石英以及足够量的氧化铁,而油滴釉的胎土是由含三氧化二铝较高的红土与可塑性较大的软泥合成。河南鲁山段店窑所用原材料是本地含铁量较大的黏土,因此其胎土中含铁量也较高,具备烧制黑釉瓷的良好基础。在瓷器烧制过程中,胎土中含有铁质的成分经过高温能够熔入釉中,并且在一定的温度下会浮现到釉面上。从黑瓷胎釉结构可知,由于石灰碱釉黏性较大,黑瓷胎釉釉层厚易挂在胎体上,使得色调更加深沉。其中,结晶釉是结晶状的三氧化二铁理化后呈现蓝色、银色或褐色结晶斑的一种瓷器。

    在宋代一些文献里,黑釉茶碗多被称为盏、碗或瓯。当前,黑釉茶碗被统称为盏,大都具有口大、腹深、足小、形如漏斗的造型特点。黑釉茶碗大都盏壁斜下,微微有些弧度。

    从上文可知,鲁山段店窑所烧制的黑釉的胎体厚重且从口沿处往下逐渐变厚。鲁山段店窑所烧制的黑釉的胎体各部位厚度不等,口沿处最薄,底部最厚(约1厘米)。此外,鲁山段店窑所烧制的黑釉的胎质是由含铁量较高的黏土泥料制成,因含有大量的石英砂粒和气孔而显得比较粗糙。鲁山段店窑所烧制的黑釉的胎体中含铁量高达7%~10%,因而胎色多呈紫黑、灰黑色或深褐色。作为黑釉瓷器在工艺技术上高度发达的产物,鲁山段店窑的油滴盏一般是敞口口沿,碗心较平,下有圈足,圈足露胎,且圈足露胎,其余上满釉或上半截釉,有流釉现象。鲁山段店窑的油滴盏一般胎体较薄,看上去大都小巧玲珑。鲁山段店窑的油滴盏在烧制时,当火候到达一定的温度,油滴盏中的钾逐渐蒸发,使更多的铁变成结晶,同时胎体中碱的比例相应减少。由于在烧制时器物各个部位接触火面的高低不同,鲁山段店窑的瓷器种类也多种多样。总之,釉彩的烧成效果与窑室的温度、釉的成分息息相关,而油滴釉是因胎体中的铁含量和烧制的温度恰到好处,才能使烧制的器物光泽感强。

    河南及部分北方地区油滴在1240℃的高温下,可以在氧化气氛或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建窑油滴的烧成温度在1300℃之上,必须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在河南及部分北方地区,当窑烧温度到达1200℃时,釉料中的氧化铁分解所产生的小气泡因被封闭而无法逸出。并且,釉层中小气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而逐渐合并成大气泡,当大气泡到达一定程度,便会破裂形成一个个凹坑,然后被周围的釉料填平,待烧成冷却后,析晶形成油滴。

    油滴釉的形成与胎体中铁的含量和烧制的温度有关。在接近1300℃左右的高温下,胎体中的氧化铁被分解成单质铁和氧气,因而带着铁的氧气泡会不断产生并逸出釉面,进而富集成单价铁浮在釉面上,呈现出像水面上的油滴一样的纹理效果,这些油滴是随机形成的,因釉面流动,油滴三五相遇,拼合成大的“油滴团”,这就是鲁山段店窑油滴釉形成的斑纹特征。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中原古陶瓷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