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汪伟 张雪莲

    

    

    【摘要】目的 分析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浓度不同的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探究。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8月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0.3%罗哌卡因的对照组(32例)与0.5%罗哌卡因的观察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之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剂量为0.5%的罗哌卡因可以应用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实施效果优异,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0..02

    在上肢手术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麻醉方式,而阻滞位置的准确性是麻醉的关键[1]。影像学的发展能通过超声引导确定神经阻滞位置,麻醉效果较好,但是不同剂量罗哌卡因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验证其临床价值,本文选取我院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64例进行调查,分析采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8月64例于我院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病人,将病人均分为2组,各32例,分别取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5~70岁,平均45.5±1.3岁。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6~71岁,平均46.5±1.5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均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精神障碍或言语沟通问题及中途退出的试验患者,排除不配合治疗或不配合填写调查问卷的患者,排除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或对本次手术治疗用药存在过敏反应患者,所选患者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

    1.2 方法

    术前:告知病人禁食与禁水6小时,待到病人入室后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采用面罩吸氧,同时以静脉注射方式给予病人:芬太尼(1 ug/kg)、咪达唑仑(0.03 mg/kg),对病人实施密切监测。在30分钟后,经超声引导下进行常规麻醉,调整探头频率,将其调整为6 MHz左右,所用探头应与病人颈部呈垂直状,常规探查动脉与臂丛神经横断面,获得最终影像。取神经刺激仪器、穿刺针进行神经定位,在肱二头肌或三角肌明显收缩的情况下,电流降至0.5 mA,在目标位置刺入穿刺针,推麻醉药物,对照组给予0.3%罗哌卡因30 mL,观察组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如果存在明显的疼痛感,可给予镇痛药物。

    1.3 指标观察

    对两组患者麻醉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苏醒时间。

    对两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及术中术后出现因麻醉导致的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记录与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对本次参选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x±s)和(n,%)描述,组间经t或X2检验,当P<0.05时,有临床可比意义。

    2 结 果

    2.1 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为(0.46±0.27)h,镇痛维持时间(8.64±1.15)h,麻醉苏醒时间(8.59±1.36)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率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均有出现恶心呕吐,牵拉反射,低血压及皮肤瘙痒等情况,但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照组总不良反应人数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本文结果中,观察组麻醉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中,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该药化学结构与布比卡因较为相似,但是其安全性更高。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是一种常用麻醉药物,对于身体中的神经细胞钠离子能够起到抑制的作用,对于神经传导、兴奋可以起到阻断的作用,此外此药物还能够发挥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的完善性与罗哌卡因容量、浓度有着密切联系,但根据有关学者研究资料证实,在麻醉中采用罗哌卡因麻醉方式,会给病人的供血造成一定程度的抑制,间接导致病人出现神经内供血异常、失常等情况,给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给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浓度的方式减少损伤。在超声引导下,能对患者麻醉部位进行准确定位,还能有效对麻醉进度进行监测。高浓度罗哌卡因能提高血管收缩功能,增强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分离效果,但是如果注入剂量较大,就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因此,需在使用前给予患者扩容或升压药物,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降低麻醉风险。

    所以,剂量为0.5%的罗哌卡因可以应用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实施效果优异,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娟娟,胡焕盛,安小凤,等.同一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12):1176-1179.

    [2] 项绪强.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6):38-39.

    [3] 王琳琳,张 雷,陈恩琪,等.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7,46(4):93-95.

    [4] 张新新.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20(03):284-285-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