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汇长河 诗画两相宜

罗斌

端午节前,记者流连于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船模展,品味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抒发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的诗韵。
古船展以史料、绘画作品、考古发现及工匠历代传承工艺为依据,结合诗画与古代场景,从江流、运河及海洋等多个空间维度,展现古代舟船的特点,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人文情怀、民俗意趣可窥一斑。30余艘大小各异、制作精美的馆藏船模,散发着博大精深的中国舟船文化魅力。
据策展人於燕燕介绍,船模是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特色之一,因为真实还原真船的结构与主要特征甚至内饰细节,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而中国古代船模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古船因年代久远而不可考究,需要通过书籍、绘画、考古发掘等考据来勾勒出中国古船的风貌。
古筝声声中,移步小桥流水,追踪历史航迹,记者徜徉于展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以山水诗画为背景,探寻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淋漓畅快、客船夜泊的羁旅幽思、龙舟竞渡的气象万千。记者对小小一枚“核舟”情有独钟,作品运用传统中国微雕技艺,生动展现了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第二单元展现了《清明上河图》、《姑苏繁盛图》画卷中往来穿梭的舟船、百货骈阗的市井繁华,从“汴河客船”、“汴河货船”的造船工艺足以可见当时舟船发展迅速。第三单元以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为背景,至明代指南针已普遍应用于海船,指南针与水文地理、天文导航相结合,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展现古人航海的智慧与勇气。
巧遇原中国船级社教授、船史研究专家何国卫,中国船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沈毅敏。两位老专家认为,古船展小巧精致,把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几个重大发明如水密隔舱、榫卯连接等都体现出来,而且在吸引年轻人关注舟船发展方面也花了功夫,希望将古代造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此外,为便于观众更加深刻体会我国舟船文化的博大精深,展览特别设置了“榫合工艺”体验、“水罗盘”定位等互动项目,鼓励观众自己动手,感叹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借此机会,记者特地以航海学会工作人员的身份拜会了海博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张东苏。张书记对学会致力于航海科普、文化传承,参与航海日活动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