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少城市迈出了新的步伐,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必须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必须要以人为本、以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这样的城市化发展才是有意义的。然而据报道,现在全国有16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在此目标鼓动下,有的城市急功近利,匆匆上马,大拆大建,甚至不惜毁坏文物,以展现城市建筑的高度和奢华之“新貌”,把一场应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运动演变成了一场“城建大跃进”。

    一、城市建设大跃进带来的弊端

    如今在中国,提到“城市”这个词语,人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林立在宽阔的马路两边的摩天大厦,而且这些大楼越高,仿佛这座城市就越发达。一份由全国建筑业、传媒业人士编撰的《摩天城市报告》近日公布:5年后中国的摩天大楼总数将超过800座,达到现今世界“摩天学”发源地美国总数的4倍。

    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与美国相比,其差距无须多言,而我国的“高楼竞赛”却在愈演愈烈,令世界瞠目。摩天大楼遍地开花,并非全是经济实力增强所致。一些经济实力几乎排不上名的城市,比如贵阳,今年就规划建设摩天大楼17座;更加名不见经传的广西防城港市,规划建设的“亚洲国际金融中心”高达528米,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还要高。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由此观之,我国“摩天大楼”热的背后,暴露出发展盲目性。

    从摩天大楼本身看,很多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从经济上考虑,现在的摩天楼早已超越了合理的限度。据计算,一座200米高的建筑成本要远远高于两座100米高建筑成本的总和。而对于高度超过300米的摩天大楼,其实已经失去了节约用地的经济意义。如果把高楼周围的大片绿地都算进去,建一栋高楼并不比建高密度的中低层建筑更节约土地。例如上海的金茂大厦,它每平方米的建造成本高达2万元,建成后每天用于大厦的管理费和维护费则超过了100万元。有的专家索性将超高层建筑称为“资本黑洞”。

    此外,电梯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很多超高建筑是“骨头粗肉少”——电梯间就占了太大面积,可如果不建这么多电梯,高楼里上下班的人流高峰将造成楼层拥挤,高层建筑周围也会出现人流高峰和车流高峰。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质疑高楼的宜居性。采光严重不足,白天不得不使用灯具照明;通风不畅,只能依靠空调,这些不仅带来巨大的能耗,而且电梯、水泵、风机等机器的运行带来持续不断的低频噪声,也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而在应付突发事件方面,摩天大楼的软肋更是明显,上海金茂大厦曾做过试验,身强力壮的消防队员从85层楼往下跑,最快的也要35分钟。2003年的SARS大爆发,香港卫生署调查发现疾病的传播与房屋结构的设计有关,狭窄的楼座之间形成的“风闸效应”影响了空气的横向流动,使含有病毒的细微水珠徘徊不散。

    摩天大楼除了本身的弊端之外,还会对整个城市大环境的自然光、风以及气温产生很大影响。比如,高楼会破坏城市规划的天际线,蚕食天空,挡住视线和阳光。夏天,高楼反射幕墙反射的光对周边环境会造成光污染,还会对驾驶员造成视觉干扰,增大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高楼还会将高空强风引至地面,造成高楼附近局部强风,影响行人的安全。在气温方面,高层建筑会加剧城市热岛现象。由于空调、照明等设备均需较大的能量供应,产生的大量热能会改变城市原有的热平衡。导致城市热岛现象加剧。更令人担心的是地面沉降问题。上海目前下沉最严重的就是浦东新区,而摩天大楼林立的陆家嘴更是重灾区,金茂大厦仅在2008年一年之内就下沉了6厘米多。

    除了摩天大楼的大跃进,还有不少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建筑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其中之一就是彰显身份地位的奢华建筑——高尔夫球场。虽然能使用它的人只是极小一部分,但是为了这一小部分人的炫耀心和私欲,影响的却是大部分的老百姓。建设高尔夫球场,首先要将原先土地上的植被置换成专用草坪,还要持续不断地施肥及喷洒农药。高尔夫球场占地广,占用粮田,破坏耕地,而且耗水量大,再加上每年喷洒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的农药高达50多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单一的大量的草坪和草种不仅不会产生人类所需要的氧气和水分,在长时间的累加后还会放大负面效益。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叫停了新高尔夫球场建设。然而,各地建高尔夫球场的热情却从未衰减,现在国内仍有大约250个在建高尔夫球场,还有超过500个球场项目已列入未来建设规划。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近600家高尔夫球场,可实际上,目前全国正规审批通过的高尔夫球场只有10家左右。这些违规高尔夫球场大多打着体育公园、生态园、休闲园、绿化项目等旗号建设,当地政府都是视而不见,发改(委)局、国土局等部门甚至对他们“大开绿灯”。

    另外,近几年来扎堆复建古城也开始成为一种病态的时尚,上网随便搜索一下就会蹦出近百条类似信息。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古城不计其数,因战火焚毁或大自然的变迁,许多古城早就夷为平地,烟消云散,有必要将其恢复,重见天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况且,一些要复建的古城只是根据古书记载、民间传说或小说虚构的,难以考证,所谓复原也只是自欺欺人。

    若真的要复建古城,那么为此吞没的粮田和拆迁的农户数量也是惊人的。土地是中国最宝贵最紧缺的资源,在拆迁矛盾尖锐的当下,这般大手笔建古城、吞噬土地,显然与国情民情背道而驰。

    城市的盲目扩张和发展必然会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气象灾害频发就是近几年来我们感触最深的。以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的浓雾为例,它虽然不如狂风暴雨那样来势凶猛,也没有干旱那样持久为害,但是它作为一种在城市中出现频率高、区域广的气象灾害,对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损害却是不可小觑的。近些年来,大雾的出现频率、持续时间和浓密程度都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由于浓雾而导致机场、高速公路关闭、港口暂停船舶进出的情况也大有越演越烈之势,对交通运输业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了。与此同时,与大雾相似的阴霾天气也开始经常出现,而且阴霾往往维持整日,天空一片灰蒙蒙,肮脏的空气笼罩着大地,给人一种窒息感,对我们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二、城市建设盲目发展背后的原因

    如此多的城市都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可见许多地方政府官员的脑子里对大都市的概念只是停留在“高楼大厦大马路”、“建既高又大的地标”等等。至于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何妥善保护、基础公共设施是否完备、老百姓能否宜居、城市特色怎样凸显等问题,则考虑得不够、不多。这些官员在盲目追求“国际化大都市”思路引导下,对城市面貌大动干戈、强拆

    强建,甚至不惜把颇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毁掉。

    然而放眼国外,以享有“国际大都市”美誉的巴黎、伦敦来说,那里也不是处处“高楼大厦大马路”,相反倒保留着不少古代建筑的风采,显露着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在这些城市中,包括道路、交通在内的诸多现代化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但这些并不是以毁坏、牺牲历史文物为前提。在那里,历史风韵与现代风貌巧妙结合,两者相伴随、互媲美。这一点,凡到过那里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如此积极地发展城市化,地方政府的“政绩”所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某些为政者看来,一个城市无论大小,无论贫富,如果没有摩天大楼高高耸立,似乎就不够现代化,从而也就显得为官一任,政绩平平,脸上无光。而摩天大楼恰恰是一种显示财富和实力的“政绩”,比任何政绩更具视觉冲击力,同时还可以吸引投资,如上海的金茂大厦建成之后,为当地形象大大加分,进而带来诸多投资、旅游和商贸活动,这些收益远远超过了花在高楼上的养护费用。在此思维主导之下,动辄拿出几百亿元的公共投资打造地标建筑,竞相“逐高”,也就不奇怪了。

    与摩天大楼一样有着强硬后台和经济支撑的高尔夫球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同样也是招商引资不可或缺的“硬环境”和“形象工程”。高尔夫项目或会占用绿地或耕地资源,但与随之带来的休闲度假旅游开发实现高端商业地产开发所带来的巨额利益回报相比,违法违规根本就不被地方官员放在眼里。

    据了解,建设一座18洞标准球场需要购买土地1200亩,加上场地建设费、会所建设费、球场维护费等需要投入几个亿的资金。而且目前,国家对高尔夫球场按娱乐业征税,总税率达23%。昂贵的成本投入和高额税收,迫使球场收取较高费用。由于高尔夫项目面向高端群体消费属性,使其离群众越来越远;离群众越远,它的“贵族”及娱乐性质就越浓,经营效益就越有限,从而形成“高投入——高税收——高消费——高亏损”的怪圈。但亏本的买卖为什么还有人做呢?业内人士称,在国内,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将高尔夫球场建设与房地产开发联姻,以建球场为名圈占土地,建造高档别墅。要知道与高尔夫球场形影不离的是名人,名人效应不仅会提升地方名气,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投资、抬高地价房价。最终,地方得到的不仅是经济收益和GDP指标,官员也会因之获得不菲的政绩。这才是地方官员乐此不疲地做着这项亏本买卖的真正原因。

    而当人们在为了建造国际化大都市而不惜毁坏历史文物的时候,再来看看这一哄而起的古城复建热,实在是相当的讽刺。不难发现,大张旗鼓复建古城的地方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敦煌古城30亿元投资占到甘肃省2009年财政收入的20%,实不明白,当地难道要砸锅卖铁建古城吗?但有一点很清楚,不惜血本打造古城势必让当地背上沉重的债务。有的地方说复建古城靠市场化运作,这种粉饰的“市场化”,说穿了就是违规违法贱卖国家土地换取商人的投资。

    古城复建热的背后,并不是人们对历史和文明的热爱与向往,而是当地政府以此炒作来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提高自身政绩的一个借口而已。但决策者须清醒地认识到,复建的古城再宏伟、漂亮,充其量是一个人造景观,没有多少文化内含和底蕴。许多地方的人造景观因无游人,最后还是难逃关门打烊的命运,即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还留下一堆城市建筑的垃圾。

    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而逐年加重的城市雾情,其罪魁祸首就是“烟尘雾”的出现。正常的天气活动可以造就各种降雾,但它们都是自然形成的。但“烟尘雾”是城市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形成的原因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经濟的高速发展,大气被工业废气和排放过多的汽车尾气不断污染,结果使“烟尘雾”频频出现。

    目前,浓雾已在我国若干个重点区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最严重的区域包括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北平原上的城市群。除了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外,还有全球气候变暖也是导致浓雾的因素之一。年甚一年的暖冬使得北方南下我国的冷空气越来越弱,也为冬春降雾多发季节创造了气候条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还将持续下去,为防御浓雾灾情逐年增强,尤其为减少并消灭对人民健康危害十分严重的“烟尘雾”的发生,加强环境保护,防治大气污染的工作更显得紧迫和重要。

    三、如何健康和谐地发展城市化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给我们指明了城市发展的方向。要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就城市而言,不仅要有齐备方便的公共设施,还要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不仅要有体现现代风格的建筑,还要有显露悠久历史的文物;不仅要有宜居舒适的住处,还要有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场所。这样一些条件,相伴相衬,缺一不可。倘若“单打一”,只取一端,置其他方面于不顾,那无疑是走偏了方向。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城市,千城一面、格局趋同、个性弱化、文化缺乏等现象比较严重。人们穿行在高楼大厦中,恍若置身于一堆冷冰冰的钢筋水泥中,感觉不到一点文化的气息,更体验不到些许城市的风韵与灵性。如此情形,怎么能让人“生活得更美好”呢?

    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是否富有和现代,真正要看的是居民的人均收入和衣食住行是否幸福。为政者应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方面苦练发展内功,地标建筑、高尔夫球场、摩天大楼再多,也只是中看不中用。

    花纳税人的钱,盖摩天大楼装点城市的门面,造高尔夫球场来满足一小部分有钱人的虚荣和欲望,进而装点地方官员的政绩,这些虚假的繁荣必须受到制约。真正的城市化建设应该是听民意,以这座城市里的百姓利益为根本诉求的,否则所谓的城市化就失去了意义,最终政府在失去民心的同时很可能会自食恶果。

    德国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曾经警告,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发生在超高大楼落成前后,因为这种投资狂热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万科董事长王石也曾指出:“高楼建设不能抛开现实情况,更不能超越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步水平,否则高楼建设将不再是纪念碑、里程碑,而有可能成为墓碑。”

    城市的建设,除了方便百姓、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同时更要有文化层面的营造。文化是“城市之魂”,它比建造高耸入云的城市地标,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城市的发展转型中,文化引领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只有切实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因此在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方面,那些古城的复建有无必要,不能由地方自说自话,各行其是,而应由国家统一规划,由国家权威部门进行科学论证。从全国范围来说,将古城复建纳入国家文物保护和大旅游战略,进行统筹规划与实施,才是可行之道。

    英国伦敦过去由于飞速崛起的城市工业化和汽车尾气的超量排放导致“烟尘雾”频频降临,同样的情况也曾出现在日本东京,当地城市里的居民出门甚至还不得不戴口罩。后来他们终于开始意识到,一味地追求工业发展虽然可以使城市飞速发展,但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付出的代价却可能让他们付出更多的金钱去弥补。之后这些城市的政府开始加强城市的环境治理,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才改变了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前车可鉴,难道我们也要在今后再花几十年的时间来修复短短几年的城市化建设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吗?我们的城市必须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注重相应产生的大气污染,加强治理,才能防止城市建设导致的大雾危害反过来影响城市化发展和人民生活。

    只有政府的观念和意识转变了,切实站在人民的角度来推进城市化,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政绩做些浪费纳税人的建设,最后还要让人民来为这些好大喜功的恶果来买单,那么城市化才能真正给这个国家和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更加幸福的未来。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教授、经济学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