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是我》人物形象塑造策略分析

    冯梅 朱小靓

    【摘 要】香港电影《幸运是我》为视效大片云集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一部脉脉温情的家庭小品。电影成功塑造出大都会中的小人物阿旭和芬姨的形象,在平淡的故事之中,让观众心中体味到一股真挚的感动。本文将对电影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分析,探求其银幕人物形象塑造策略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人物形象;真实性;对照性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2-0089-01

    罗耀辉执导的影片《幸运是我》将镜头聚焦于平凡的香港市井。故事由来港小厨师阿旭与独居老人芬姨这两个陌生人的偶然邂逅慢慢展开,于平淡的生活里酝酿出一段浓郁而真挚的温情。电影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配合演员出色的表演,使影片成为一部诚意十足的小品佳作,而人物是故事的生命力,其角色的塑造策略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

    一、角色的真实性

    电影角色,尤其是现实题材的电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它需立足于真实的现实生活、真切的人物性格。《幸运是我》之中的角色,是非典型化的,更加生活化的形象。

    芬姨是当下中国越来越趋于老龄化的社会中,老无所依的真实社会现实的写照。芬姨长期独居,自身罹患阿尔兹海默症而无人照料,孤独的她只能将租住的房客当作陪伴。惠英红的表演真切地将一个寡居空巢老人的形象呈现眼前,花白的发梢,略显苍老的面庞,朴素的衣着,身姿佝偻,唠叨、多话、健忘、执拗、固执、孤独、善良,为了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而精打细算,害怕被抛弃的恐慌。总之,她就如同我们的邻居、自己的长辈一样,朴素自然而亲切。

    陈介旭(阿旭)在母亲去世后,从广州去到香港投奔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的生父却不想再和他有任何瓜葛。所以,他只得以自己的一手厨艺在香港独自谋生。阿旭的人生际遇和许多当下社会的年輕人的困惑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些大都市之中,自食其力,艰难为生的蚁族们,在他身上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简陋的出租房,微薄的薪资,艰苦的劳作,蛮横的房东,凉薄的人情,在都市中漂泊,体味种种酸甜苦辣,没有亲人、没有关怀的孤独滋味。

    现实中,人性是复杂的、多面的。阿旭的父亲对阿旭来说,他不是个好父亲。但在他的新家庭中,他只是一个平凡的,想努力保护和维持着这个小家的温暖和幸福的男人。他也会心怀愧疚,偷偷去祭拜已逝的前妻。阿旭的父亲虽然在影片中着墨不多,他的形象却很饱满,影片主创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单纯的反面形象,而是赋予他丰富的情感,随着剧情的展开,逐渐形成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由初始的厌憎到后来不禁发出慨叹:哦,原来他不过和我们一样,只是生活在芸芸凡尘之中的普通人。

    二、人物的对照性

    孤立的角色必定是单薄的,不同的具有差异性的角色,以及角色在不同时期的形象变迁,形成对照所产生的强烈的戏剧反差效果,令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变得更加立体、丰满。

    阿旭年少时很少体会到父爱。他只身渡港只是期冀父亲能够给予已然无依无靠的他些许关怀。阿旭想与之同去拜祭母亲,父亲随意的应承却未兑现,甚至都不愿记下阿旭的电话号码,父子亲情早已消磨殆尽。阿旭第一次遇到芬姨,是在街边,他对那个蔬果散落一地的陌生阿婆提供了些许的帮助,二人在一场企图讹诈芬姨而被驱离的小小闹剧中不欢而散。

    阿旭第二次联系父亲,电话那边传来的却是父亲的严厉斥责,阿旭对父亲由爱敬逐渐转为失望和憎恶,他辗转寻到父亲的门店,看着父亲的身影随着镜头的渐进,由模糊渐清晰,他狠狠地朝他吐了一口唾沫。阿旭与芬姨的第二次相遇,是为了寻租,本对其怀有戒心的芬姨对他动了恻隐之心而收留了他,“做人,不是你帮帮我,就是我帮帮你”,芬姨这个陌生人反而给了阿旭一种渴求已久的安稳。

    父子血亲浓于水,两者之间却横亘着一条条撕裂的深渊,而两个本来陌生却同样落寞的孤独者,却反而在彼此身上寻到了关怀与温暖。父亲和芬姨这两个角色对于阿旭来说,是两个极端,父亲对他的态度是驱逐、厌弃,芬姨却是理解、关心。两人不同的行为立场在影片中形成相互照应的关系,父亲的冷酷凸显了芬姨这个性格偏狭的老人一颗善良的心,父亲对阿旭的无情也解释了阿旭性情乖戾的原因,芬姨对阿旭的关怀也让阿旭冰冷的心渐渐融化。阿旭同两者不断发生的戏剧冲突不断地推进剧情的发展,逐渐地为观众揭示出各个角色的复杂个性,人物角色在对照呼应中完成了自身的塑造,渐趋完满。

    叙事舒缓的影片,如《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岁月神偷》《女人四十》等,平和的戏剧冲突需要依靠角色来填补叙事,推动整部影片的节奏,所以人物角色是电影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幸运是我》以真实性、对照性的人物塑造艺术,打磨出芬姨、阿旭等立体、饱满的形象,在平淡的生活叙述中,角色便不知不觉地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里。

    参考文献:

    [1]王睿.靠近你,温暖我——评电影《桃姐》[J].电影评介,2012,(13):32-33.

    [2]杨诗.浅谈电影《桃姐》的人物与叙事[J]. 电影文学,2013,(19):66-67.

    [3]吕婧华.电影《白日焰火》中人物特色塑造艺术[J].电影评介,2015,(13):16-18.

    [4]侯晓银.从影片《幸运是我》看当今社会的家庭多元化现象[J].电影评介,2016,(19):23-25.

    [5]陈文远.《七月与安生》:女性成长的新境界[J].当代电影,2016,(11):35-37.

    作者简介:冯 梅(1994-),山西吕梁人,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影视传播。朱小靓(1993-),山西太原人,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影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