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声乐教学中歌唱能力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方晴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在此背景下,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模式均受到了不小转变。音乐行业也并不例外,随着交融理念的盛行,跨界音乐成为了全新的音乐表演模式,目前该模式是音乐领域不可或缺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小学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为中小学生的后续音乐学习打下了重要基础。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小学声乐教学歌唱能力的培养特征及其原则,其次对当前中小学生歌唱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教学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声乐教学;歌唱能力;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3-0112-02

    培养中小学生歌唱能力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唱歌与学生心理需求相符,能帮助其身体和精神得到美的熏陶与享受,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能够借助音乐传达内心感情,因此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一直是声乐教学中的首要目标。但目前,中小学生正经历着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过渡阶段[1],这一阶段学生也处于变声期,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音乐教师由于教学方法传统、学生不适应变声期等因素使得学生的歌唱能力培养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需要教师更新自身教学理论、提高专业素养,积极探索全新的音乐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提升其音乐素养,为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1 中小学声乐教学中歌唱能力培养的三大特点

    1.1 鲜明的形象

    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在于树立鲜明、具体的形象。众所周知,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其情感表达应是具体、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这种情感并不是完全抽象的美,教师通过树立具体鲜明的音乐形象,那么学生可以充分感知艺术,在感知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1.2 深厚的情感

    艺术的美感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其中表达出来的情感,那么音乐也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艺术,这种情感能和观众产生共鸣、进而打动观众。在声乐教学中,音乐教学需注重引导学生品味音乐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共鸣,使得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带着感情,从而达到演唱的目的。

    1.3 独创的魅力

    艺术的生命源泉是独创性,凡是拥有了独创性的艺术,才能真正显示出艺术作品的价值。音乐作品也具有较强的独创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沦为复制品。因此,学生演唱的过程就相当于“二度创作”,教师在培养学生歌唱能力时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由于学生的文化水平、声音均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在教授同一作品时[2],也应该转变不同的表现形式,充分对学生的歌唱潜能进行挖掘,以彰显学生歌唱的独创性。

    2 中小学声乐教学中歌唱能力培养原则

    2.1 循序渐进原则

    在中小学中,声乐教学工作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声乐教学还要结合音乐学科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工作,有助于学生掌握的声乐表演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另外,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懂得积累知识,不急不躁,稳步提升歌唱能力。

    2.2 引導性原则

    音乐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引导其从最基本的声乐知识开始学习,并一步一步进入既定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其获得良性地可持续性地学习,唯有这样才能逐渐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

    2.3 创造性原则

    歌唱能将音乐艺术价值呈现出来,演唱者需要将自身的演唱魅力与作品融为一体,充分将音乐艺术进行二次创造,使得音乐作品不仅富有作者传递出的思想感情,同时演唱者的演唱魅力也能与作品融为一体,富有表演者的“神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深刻理解演唱的音乐作品,从而将音乐作品更好地呈现出来。

    3 中小学声乐教学歌唱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体制不完善

    在中小学中,音乐教学体制还不完善,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保守,目前的声乐教学课程无法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契合。而有些学校也对声乐教学不太重视,为了升学率,有些主课教学甚至会取消音乐课程,这使得声乐教学无法按教学要求顺利进行,这不仅使得学生无法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3],很多音乐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削弱。

    3.2 不合理的教学安排

    声乐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为声乐教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特点对教学方向加以明确,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基础发声练习。其二为提高歌唱技能阶段,这一时期要注重歌唱基础练习与歌唱技能的扩展,选择歌曲应逐步增加演唱的难度。其三是歌唱能力重点培养的阶段,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与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歌曲。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人数不多,许多学校按照统一进度教学,这对基础弱的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进度难以同时兼顾。

    3.3 对音乐理论学习不够重视

    音乐理论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声乐练习,理论知识也是识谱和理解音乐的钥匙。学生理论知识的缺乏会严重对其乐感产生影响,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只对歌唱表演有兴趣,而对音乐理论知识不够重视,这严重影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达,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误,他们也不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仅仅只是强调强化音准、节奏等基础知识。

    3.4 歌唱意识不够正确

    声乐教学效果的有利保障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要充分让学生明白唱什么、为什么唱、学生在歌唱前需做好哪些准备等。但目前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去演唱,没有做好演唱前的准备工作。另外,还有一些家长要求学生学习声乐特长,这使得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心态无法平和,歌唱能力也就难以提升。

    4 中小学声乐教学歌唱能力培养对策

    4.1 学会因材施教

    音乐教学需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体型、气质、声音特点等综合对学生的歌唱条件进行判断,选择适合学生的演唱音乐及其类型,这有助于提高演唱能力,同时也便于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明确方向,减少其在今后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4.2 采取个性化教学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他们不管是在歌唱条件,还是在歌唱能力方面均有所不同,声乐教学中大部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一对一”模式,这使得音乐课程更有针对性,但是在中小学中,这种教学模式是很难应用的,大部分还是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虽然这种课堂形式有助于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缓解了“一对一”的紧张感,但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造成滥竽充数的现象,使得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师可结合各自的教学方法,按照声音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定期进行“一对一”指导,这样可以节约师资资源,有助于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机会,也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小组课上若存在无法解说的歌唱技巧与难题,教师就可以借助“一对一”教学法为学生详细解答,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歌唱风格。

    4.3 强化理论知识教学

    音乐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注重理论知識的学习是提升歌唱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需要重视乐理及其视唱练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有助于使得声乐教学成为研究歌唱表演的主要看法。理论知识包括发生练习、训练学生咬字、吐字、控制声音、呼吸稳定等能力,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歌唱技巧。

    4.4 更新音乐教具需及时

    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音乐教具紧缺,这些学校虽然具备声乐学习的基本条件,但教具的紧缺往往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因此,学校需要定期更换陈旧的教具,有效提高教师的声乐专业技能,借助软硬件的升级,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5 正确看待变声期

    童年至青少年的过渡时期就是变声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器官存在一定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嗓音的变化,这一阶段容易出现声音难以持久、高音费力等问题。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变声期有个正确的认识,具体可做到一下几点:(1)常识教育:为学生讲解变声期的相关知识,让其认识到变声期属于第二性征发育,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嗓音上的变化;(2)建立自信心:帮助学生认识到高音唱不上去是变声期的正常现象,使其放松心情、建立自信,鼓励其勇敢歌唱;(3)正确用嗓:由于学生处于特殊时期,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科学用嗓、合理用嗓,唱歌时不用大叫,学会保护嗓子,并积极运动,保持营养和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用嗓习惯和歌唱习惯。上述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逐步提高歌唱能力。

    在中小学中,歌唱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中的主要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声乐教学的规律,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参考文献

    [1]秦雨虹.浅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歌唱能力的策略[J].教育研究,2019,2(3):106-107.

    [2]刘瑾怡.美声唱法的技巧与方法:评《美声歌唱艺术理论与表现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5):92.

    [3]韩广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J].休闲,2020(1):63-63.

    (责编:陈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