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心理课堂的应然追求

    潘月俊

    心理課堂的效能有赖于学生的自觉接纳,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动于衷、主观抗拒、自我放弃,再精妙的设计也无法触发学生的改变。因此,心理课堂要为学生赋能,通过学习、参与、合作等过程或机制,让学生产生内在的控制感、力量感,从而提升个体效能。

    重视学生权利。赋能又称赋权,强调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权利,参与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来,他们才能感受到被尊重,才能自主去发挥、去创造,能量才能被激发。因此,在心理课堂上,教师要赋予学生应有的学习权、发展权、参与权,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当中,催生体验,积累成长经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展潜能,秉持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风采;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与选择,甚至自己做决定。

    正视学生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改变行为时,不能漠视其内在需求,不能机械地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干预学生。每个学生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如被爱、被接纳、受尊重、实现自我等,这样的深层需求没有错,只是有时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教师只有了解和接受学生的内在需求,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改变。赋能拒绝简单灌输,拒绝将教师自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学生,要鼓励学生说真话,接纳学生的错话,引导学生从内在需求出发探寻正向的应对智慧。

    珍视学生资源。每个人都拥有有效应对各种生活挑战的能力与资源,学生也不例外。在心理课堂上,教师要从积极正向的视角看待学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已有的成功经验,让他看到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有选择、有能力的。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亲子互动、社区探访等活动中让学生看到自己身边充满资源。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拥有掌控自己的力量与资源时,他的信心和动力才会被激发,才有可能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自身行动。

    赋能强调每个人都是向善的,每个人都拥有成长的力量。教师在心理课堂中应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教育使命,珍惜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肯定学生具备的优点、尝试过的努力,发掘学生的禀赋,让学生在积极正向的氛围中获得自身能量的提升。这样的心理课堂才富有心理味,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才会让学生自觉接纳。

    (作者系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