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本留白发散学生思维

    颜廷燕

    留白原是中国画中的一种作画技巧,通过在画作中留有一定的空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加画作的意境。留白是一种艺术,可以达到“以无胜有”的艺术效果,可以提升画作的审美价值。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文本中,也存在诸多类似的留白。教师有效地运用文本留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一、文本題目留白

    学生阅读文本时,首先看到的是文本的题目。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文本题目中的留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琥珀》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文本题目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琥珀吗?知道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吗?知道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听了这些问题,纷纷摇头。这时,教师接着说:“下面我们来阅读课文,阅读完以后,你们将题目补全。”说着,教师在黑板上的“琥珀”二字前加了一个括号,让学生添上一个恰当的形容词,描述一下琥珀的样子。教师通过题目的留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题目的留白。有的学生填写的是“历史悠久”的琥珀,有的学生填写的是“精致”的琥珀,还有的学生填写的是“一个有故事”的琥珀……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带领大家一起讨论,选出一个最恰当的。二、文本内容留白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内容中的留白,并利用留白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补充留白。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文本内容上的留白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文本中,有好多处留白,比如,在一处描写母亲外貌的地方有这样的留白:“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里写母亲眼睛时运用了省略号,并没有详细刻画母亲眼睛的样子。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发散自己的思维,想象一下文中的“我”当时看到母亲的眼睛是什么样的?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上下文,了解到母亲非常的疲惫,可能连续在这种昏暗的环境下工作了好多个小时。因此,有的学生补充道:“我的母亲的眼睛布满了血丝。”再比如,当母亲问文中的“我”来干什么时,“我”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要钱买书,而是仍然采用了省略号的形式,但是却并没有刻画出“我”此时此刻的心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感。三、文本结尾留白

    文本结尾处的留白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留白形式,很多文本在结尾处留有悬念,并没有给读者一个清晰明了的结尾,给人一种没有写完的错觉。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结尾处的留白来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因为文章是以五壮士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豪迈口号后相继跳下悬崖为结尾的,并没有说明这五个壮士最后的结局。在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谁能说说这五名壮士最后怎么样了?”学生纷纷说:“跳下悬崖了。”教师接着说:“跳下悬崖后,他们真的牺牲了吗?有没有可能出现奇迹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说他们在掉落的过程中可能挂在了树上,也有的学生说他们可能被村民救了,还有的学生说他们虽然牺牲了,但是被葬在了狼牙山脚下,人们还给他们立了碑,刻了碑文……教师顺着学生的描述,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写成一篇文章。

    综上所述,每一篇文本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留白,有的是人物描写上的留白,有的是心理描写上的留白,有的是情节上的留白。无论哪种留白,都会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对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文本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留白来培养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