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高效”课堂的“红盖头”

    杨士斌

    怎样才算充分利用了教学时间?下面,笔者从语文教学涉及的几个重要视角,结合语文教学实际,针对“教学时间”的利用问题,尝试揭开“高效”课堂的“红盖头”,一者明其利弊,二者研其方略。

    一、常规需警惕

    以“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文技能的训练为例。对学生来说,听的标准是,要听得清楚,跟得上速度,而不能为了增加课堂容量,任由老师无视学生的听力水平和领悟能力,长篇大论,口若悬河。如果学生听不准、跟不上,看似老师博学多才,其实不过是自我炫耀,面目可憎,徒然增加副作用,没有丝毫正效果。對此,老师的正确做法是:始终将学生的反应放在心头,视其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语速和言语容量。如自觉确有呈现大容量内容的必要,那就需要调查学生的接受效果,根据反馈进行调整或补偿等。对于写作活动,专题训练之外,课堂时间多限于短小易为的,而不能为了拔高,强硬地让学生在几分钟之内非得写出多少字来。这样容易挫伤那些思路慢的同学,也易导致为了完成任务而造假的恶果。

    二、慎用多媒体

    多媒体具有方便快捷、视觉效果丰富的特点,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确实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或过分相信多媒体的作用,忽视了语言学习重在培养语感的根本属性,时时处处过多地使用多媒体,甚至将多媒体变成了代替学生阅读、思考的答案展示器,那多媒体的使用就只是一个心理作用,天长日久,学生们同样会对其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会变成机械接受多媒体答案的木偶,最终导致其结果与预想的效果南辕北辙。时常观摩一些公开课、竞赛课,有的老师将自己预设的精彩论说、精美文段展示给学生,但容量之大让人目不暇接,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相信到了学生那里,也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而已,留不下多少印象。

    三、教师非演员

    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目的性,决定了教师授课与演员表演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演员的表演,力求以最佳的表现打动观众,演员与观众之间,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教师的授课,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记忆、感知、思考和领悟,老师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和反应出发,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二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此,凡是过分注重自己的装扮谈吐、企图以自己的形象和表现攫取学生的眼球,赢得学生的佩服和崇拜的做法,其影响力都是有限的,与引领学生成长、助推学生进步的教育目的是南辕北辙的。其结果同样是对教学时间的浪费,只是这种浪费更容易被人忽视,更具有迷惑性。

    四、活动忌空虚

    在师生关系上,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设想都必须以学生的进步为前提;教师的一切教学安排,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学情来展开。这一思想当然毫无异议。但问题就出来了,如何才算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于是乎,有的教师便想出了教学活动这一高招,一活动起来,不但可以保证全员参与,由于活动的自主性,还可以搞活气氛,使容易沉闷的课堂看上去人气旺盛,富有活力。但是,什么样的课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活动开展到何种程度才是对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教师在活动中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才能保证活动扎实进行而富有成效?这些都值得研究。

    五、功夫在“课”外

    在语文教学上,有一个看似异常而其实合理的现象,那就是,不重视课堂教学,而是课下大量发放讲义、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的老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听课、作业吊儿郎当,课下一门心思什么都读、鼓捣写作的同学,往往比听课专心、作业认真但其他时候少有读书写作的同学更能考个好分数。此事看似反常,其实有其合理的内核。正如苏轼所言,“功夫在诗外”,语文学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功夫在‘课外”。这不是说课堂教学不重要,而是说,语文语感的培养,阅读、写作技能的提升等,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都需要一个漫长的爱好和积累过程才能获得回报。上述两种情况,不是重视课堂教学的失败,而是重视“课外”积累的成功,虽然也许是无心插柳,但因为暗合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使之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