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品、拓,指向文言文深度学习的四步法

    杨天天

    对于文言文,很多学生都有一种“读不通、读不懂”的感觉,甚至有一些恐惧的情绪。教师要认真进行文言文的教学,通过朗读、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学习文言文,读懂文言文,从而避免产生畏难情绪,亲近优秀传统文化。

    那么,小学生究竟该怎么学习文言文呢?

    一、读节奏读韵味,读意境读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可以说是进入更深层次文言文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对之后的理解步骤的必要铺垫。

    1.读字词,品节奏

    文言文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文体形式,富有音韵美、节奏美。与白话文不一样,文言文更加抑扬顿挫,更加舒缓悠扬。在预习或课堂伊始,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朗读课文,还应该给予一些方法的指导。

    2.读意境,品情感

    读出文言文的意境,指的是读出其中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朗读感受故事中的情景,画面中的美景,寓言中的道理。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代入到文言文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文章中。在某些时刻,逐字逐句的翻译、解释,并不一定比得上真情投入的朗读。

    3.读文体,品文化

    文化指的是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优秀的中华典籍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感悟。其中蕴含的个人的优秀品质、君子的相处之道、小故事中的深刻道理等等,都值得代代相传。

    二、多途径全方位,初步理解学文言

    1.注释的关注,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下方的注释,可以帮助学生读通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司马光》一文的注释中有一个“瓮”字,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容器已经比较少见,学生有一种隔膜感。初步理解时,可以结合课文下方的注释,“口小肚大的容器”,那么就能理解到位了。原来,是一个孩子爬上了瓮的边缘,并且跌入其中。这为后文读懂“智救瓮中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疑问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

    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梗概。再提出交流的问题:“你覺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地方写出了司马光的机智。学生的思路就很明晰,在课文中寻找细节,寻找答案,由此延展到全文的学习。让疑问成为学生学习的灯塔,可以让学生朝着问题的引领方向进行学习和感悟。

    3.故事的讲述,提升学生的表达

    用自己的话讲述文章内容,是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我经常要求学生简单概述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文章虽然不长,但是其中有很多动词都用得十分巧妙。例如,一个“跌”字,展现了惊险的场面,在讲述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想象,将人物的心理转化为语言,加入讲述故事的过程,那么故事的讲述就会更加有趣。短小的一则文言文,通过学生的讲述,变成了精彩的故事。

    三、深度探究文本,细品内涵学文言

    1.归纳人物特质

    在文言文小故事中,人物性格鲜明,各有特质。运用对比法归纳角色特质,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人物乃至人物背后的精神特质。通过展开想象,体会“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时的危急,深入分析司马光的当机立断。

    2.体悟蕴藏内涵

    学生通过朗读,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但这只是比较浅层面的学习,读懂文言文,还需要去深入思考,根据故事情节,模拟正确的做法,对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边读边议,各抒己见:学习文章后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结合你的实际生活说一说。思维的火花就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发言中产生。有的学生提出疑问:文中,其他的孩子用了别的办法呼救,他们的方法是否及时有效?与司马光的相比如何?生活中碰到这样紧急的情况应该怎么做?如何将这一课中学到的优秀品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拓展非语言因素,余音绕梁学文言

    作为小学阶段学习的文章中相对比较特殊的文体,文言文应该让学生在乐于接受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一定要化繁为简,在教学中学会学习,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从古圣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