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进去的力量 飞出来的激情

    陈媛捷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愈加强调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以教师的先“活”来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真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丰富语文综合素养。这无疑要求教师需进行反复的文本解读。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初中课外选文《海伯伯》为例,基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体悟,带领学生咀嚼文本内容,解读语言密码,感受文章的深远意旨。

    【关键词】文本解读? 海伯伯? 细节? 矛盾? 情感

    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对于教材,要有‘钻进去的力量,飞出来的激情。”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在与文本、作者间的对话中,加深情感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于细节中探查入微,于内容中挖掘精髓,于描写中体悟情感。因此,笔者以初中课外选文《海伯伯》为例,基于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与体悟,带领学生咀嚼文本内容,解读语言密码,体悟文本寄寓的丰富情感。

    《海伯伯》是初中阶段的一篇课外选文。因此,课前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益的指导。鉴于此,笔者尝试围绕一个主问题“分析海伯伯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来一步步启发学生去思考。首先引导学生明晰主要形象,概括围绕海伯伯的五件事;其次,让学生剖析文本细节,学会对人物的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对比手法中分析海伯伯在不同的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概括海伯伯的形象特征;最后,师生共同感受海伯伯身上所传递的正能量,体会“我”对海伯伯的尊敬与羡慕和对自由、快乐、平等、光明的社会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剖析文本细节之妙——细致描写塑形象

    阅读文章前,学生通过文题便知本文的主人公是海伯伯,而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无疑是我们应该要解决的问题。

    文章对海伯伯的描写细致而生动,通过语言和动作等直接描写以及对其他人物而展开的侧面描写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任劳任怨、用心负责、幽默风趣,有着娴熟手艺和一身好武艺的全能的中年男子的形象。

    如文章在开始时便介绍“海伯伯似乎是我家的总管”“厨娘忙不过来了,就求他帮忙杀10只鸡,他便一只一只地杀”,可以看出海伯伯勤劳、乐于助人。当厨娘袖手旁观还冷冷地说话时,海伯伯不但没有生气,杀完鸡还问厨娘:“那你来得及褪毛吗”。当看到对海伯伯这句语言描写,加之厨娘的侧面烘托时,不禁让人感慨海伯伯的任劳任怨,帮人帮到底的好人形象,这里自然可以为海伯伯贴上“好男人”的标签。

    文章对海伯伯的语言描写很多。如:有时还考考我“井字当中加一点,什么字?”“那是‘咚,一块石头丢进井里的声音。”这句话看似幽默风趣,实际上也能看出海伯伯尽管没有学问,但是在他的身上透露着一股文人气息。在那个年代,那个社会,他是与众不同的。这便照应了上文对海伯伯的描写:“平日里一贯是武文人打扮,衣履雅洁,一卷在手”,也印证了下文“除了镜子和灯,第三便是海伯伯是亮的。”学生最后总结,海伯伯并非等闲之辈,他在“我”的心中是值得尊敬的人。

    海伯伯说话不乏幽默风趣,还体现在:当他想把墙上的诗给涂掉时,他说了一句为自己解围的话“本来该去换新了,这就统统粉刷一遍。”这既能达到涂掉歪斜无书卷气的诗的目的,又能将白壁粉刷得焕然一新。不但能让“我”母亲心悦诚服,又能为宅邸添上一处亮色,怎一个“巧”字了得。海伯伯想要把墙上的丑迹掩盖掉时,作者对他进行了多处动作描写。如“海伯伯提了一桶石灰浆来”“他又把前夜刷过的壁面,连陈年起壳的泥层统统敲落,喷湿墙砖”等等,这些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一个认真、细心、负责的人物形象。同时,从“又”“连”“统统”和“敲落”“喷湿”等字词中,足以看出海伯伯的用心和专心。

    二、提出文本疑惑之处——称呼各异显地位

    文章开篇便点出“海伯伯在我家的地位颇为特殊”,这不禁让学生思考:这特殊之处究竟体现在哪里?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之下能够发现:母亲称他“海哥”,佣人称他“海爷”“海老爷”,姑丈、舅父称他“阿海”,一日三餐也坐在上方首席。如此特殊的地位,其實和海伯伯的品性有关。

    学生进而结合语句一一分析。“我”的母亲——家里的总负责人。海伯伯的年纪比她大,而她没有称呼“伯伯”,而是以“哥”代称,足以看出海伯伯平日里和“我”母亲关系和睦融洽,没有辈分之分,在母亲看来,海伯伯总是以哥哥的样子在这个家里忙里忙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佣人在家中的地位卑微一些,所以对看似家里总管的海伯伯心存“敬畏”之心。这份敬畏并不是害怕,而是那个年代的逢迎拍马。称他“海爷”“海老爷”,想迎合海伯伯,抬高了他在家中的地位。而姑丈、舅父和海伯伯的关系更加亲近,喊他“阿海”,可见海伯伯在他们心中是非常好的伙伴。在父亲的口中,叫他“海弟”,更是将他看作亲人,所以才有了彼此间似孩子般玩笑的场景。学生最终能从这些称呼中看出,海伯伯在家里的地位特殊。他做事认真,让人信任;他平和待人,不摆架子;和亲友相处融洽;这些足以为他的品行点个赞。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容易找到不同的人对海伯的称呼不同,而在这些不同的称呼中能够感受到海伯的特殊地位,以及大家对海伯的不同情感。

    三、寻觅文本点睛之笔——矛盾冲突见奇妙

    文章顺势展开当然可以,但是不足以吸引读者。学生在课堂上也发现了本文有这样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无疑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思考,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

    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发现。文章出现过两次“大材小用”,而这两处的感情色彩是截然不同的。前一个“大材小用”是厨娘所说,这其实有暗讽海伯伯的意味,实际上在她心里海伯伯就只能干这些事。而后一个“大材小用”是“我”对海伯伯的真实看法。“我”曾夸赞他“一身好武艺,先天体质极佳,练过一番内外兼修的软硬功夫”,这是发自内心肯定海伯伯的能力,觉得大材小用。

    而下文却又提出海伯伯一望便知是一个“俗人”。这似乎是与前面“我”所说的“大材小用”矛盾。而事实上,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海伯伯在家中不管脏活、累活,什么活都做,任劳任怨,没有什么文化,看似一个大俗人。但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还显示了这样一个大俗人有着娴熟的技艺和武艺,还透露着书生文化气。他其实可以有一番成就,只是限于当时的时代和社会、文化的落后,使这样一个人没能发挥他应有的才干。因此,“我”对海伯伯是真心的称赞,称他“俗人”是表象,而真正的是称海伯伯“大材小用”。

    可以看出,学生融入文本,于矛盾细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此外,一学生找到文章中令她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她大声朗读:“除了镜子和灯,第三便是海伯伯是亮的。”可以看出“我”对海伯伯的高度评价。在该生理解的基础上,笔者顺势给大家介绍了社会背景。在那个时代,受封建社会和文化的束缚,家中的一切都循规蹈矩,都是黑暗的,而海伯伯表现出来的却是积极而阳光的一面。尽管诗写得歪斜、无章可循,但是他敢写。他勤劳、能干、乐于助人,给我们传递的是正能量,正照应了下文“海伯伯绝非无能之辈”。

    结合学生的回答,笔者带领大家一起寻觅文本点睛之笔,并概括:从“大材小用”“海伯伯是亮的”和“俗人”这组看似有矛盾冲突的词句当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能,发挥正能量的海伯伯的形象。

    四、体悟文本情感之深——“我”看海伯生羡慕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为我们讲述了海伯伯与“我”父亲之间的故事,学生找到海伯与父亲幽默风趣的对话,看到了他们像孩子般快乐无邪的欢乐场景,感受到“我”的羡慕之情。

    海伯伯是父亲的随从镖师,父亲也以“海弟”“我海弟”“阿海”等称呼他,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没有等级、辈分之分。他们甚至仅靠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读懂对方的心思,默契程度可想而知,足见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对于父亲来说,海伯伯似乎是自己的“救星”,也可以说是“福星”。遇到尴尬的场面,海伯伯立马出来为父亲解围。父亲的眼镜跌碎了镜片,海伯伯就拿出一副新的,两人相互逗趣。

    他们也能同行赴宴,平起平坐,可以看出他们没有受到旧礼教的束缚。同时,从父亲所说的那句“海弟,帮帮我,恭敬不如从命,主人家的美意,代我领了”,可以感受到,父亲由于身份地位,尽管对这种“布菜”“敬菜”的做法不满,但是在场合上说话时还比较委婉,注意分寸,而海伯伯心领神会,明白父亲这么做的原因,欣然接受,足见情谊之深。

    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主人款待客人的做法有些可笑,并且文章用带有讽刺性的语言说食物“堆成一座小山”“一个纯粹精华之物的小山”,实际上都是“我”对旧礼数的一种反对、不满和嘲讽。而我之所以对他们心生羡慕之情,事实上,也是对自由的追求,想要挣脱封建旧礼教的束缚。同时,“我”发出感慨:“大家都像他俩那样就好了”,可以看出,“我”不仅希望自己是这样,还渴望一个自由、快樂、平等的光明的社会环境,希望人人都能像他们一样,表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综观全篇,在对人物的描写中,在对海伯伯的各异称呼中,在矛盾冲突中,在“我”对海伯的羡慕之情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认真负责、乐于助人、幽默风趣,有着娴熟手艺和一身好武艺并传递正能量的立体的海伯伯的形象,不禁让我们对海伯伯有了喜爱、尊敬和羡慕之情。同时在海伯伯与父亲的交往中,让“我”看到了他们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彼此间自由平等,心生羡慕之情。文章表达了“我”对自由、快乐、平等、光明的社会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师通过钻研文本,深度解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上,师生围绕主问题,从明晰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征,到品读关键语句,最终体悟人物情感。让学生在解读语言密码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丰富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黄厚江. 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2] 陈振林. 基于课堂教学的中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J]. 语文月刊,2020(10):22-26.

    [3] 刘惠芬. 探寻文本解读路径,建构活力语文课堂[J]. 课外语文,2020(27):27-28.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