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直播的优化路径

    童云

    【摘要】融合新闻直播是基于融合媒体平台,利用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即时采集、加工、分发、互动,与新闻发生、发展同步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相较于传统直播,融合新闻直播的优势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环境中构建媒体传播影响力。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直播为例,从优化直播资源、主题策划、采编流程、内容质量、互动体验等方面,探讨融合新闻传播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融合新闻? ?直播? ?国庆? 70周年

    【中图分类号】G221? ? ? 【文献标识码】A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年10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各电视频道、广播频率、央广网和新媒体终端同步直播,对阅兵仪式和群众联欢活动进行全景式、立体化报道,带给全国亿万受众气氛热烈的视听体验,点燃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引发了全球瞩目。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5G+4K/8K+AI”战略布局下的一次成功實践,体现了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

    融合新闻直播,是在国家媒体融合战略部署下的新生事物。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社会主流媒体的职责和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中,如何优化广播电视融合新闻的内容和形态,提升融合新闻传播能力,对于树立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形象,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融合是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①融合新闻是与传播平台融合相对应的新闻传播方式,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包括多媒体采集、统一平台加工、多媒体发布、与受众互动等过程。②直播,是充分体现广播电视媒介优势的传播方式,采编人员深入新闻现场,随着事件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并播出新闻内容。融合新闻直播是基于融合媒体平台,利用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即时采集、加工、分发、互动,与新闻发生、发展同步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相较于传统直播,融合新闻直播优势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环境中构建融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广播电视媒体融合迈开步伐,如何利用各种视频终端、音频终端、网络平台、应用软件、公众号、小程序等优化直播过程,即时与受众、用户互动,探索融合新闻传播路径,是当下应用新闻学和视听传播研究的热点。

    一、优化融合新闻的直播资源

    1.优化整合媒体资源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确定整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广播电视重组后,开始部署“5G+4K+AI”融媒战略,建设5G新媒体平台,加快电视向4K升级换代,推动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将广播电视升级为智慧媒体。为实施媒体融合战略,在大型直播实践中,开始探索融合新闻直播。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直播中,总台搭建新平台,融合新终端,整合新闻生产要素,升级技术设备,优化采编流程、传播渠道和管理手段,圆满完成了直播任务。

    2. 优化整合社会资源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领域的生产关系和组织结构发生变革,媒体与外部的合作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优化整合社会资源体现在诸多方面:第一,跨界合作成为主流。广播电视融媒体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重组机构,对内改革,对外协同,通过与政府、高校、企业等跨界合作向外部借力;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5G等领域与社会进行开放式合作,以丰富媒体业态,提升了新闻生产能力。第二,新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不仅提升新闻生产能力,也促进广播电视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和平台运营能力,改组内部机构,提高运营效率。例如:总台央视网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开发融媒体智能终端产品,建设“人工智能编辑部”,研发智能应用软件。总台央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虚拟主持人和智能机器主持人,已应用于直播领域。第三,整合社会资源,打造优质内容。广播电视媒体拥有庞大的专家库和社会资源网络,借助外脑和平台,开展嘉宾访谈、背景介绍、现场连线、现场评论等,为融合新闻传播提供智力支持。例如:由中宣部、中组部等党政部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特别节目《礼赞最美奋斗者》,讲述了为新中国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时代标杆和精神榜样的优秀事迹。在大型新闻直播报道中,融媒体能够迅速调动各界力量,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新闻直播由传统的闭合式生产,变为开放式协同生产。

    二、优化融合新闻的主题策划

    融合新闻是专业化、职业化的新闻生产。以往广播录音、电视摄像、报社撰写文字,不同的媒体各司其职,分工专而细;而融合新闻需对多种媒介进行统筹安排,围绕报道主题,策划跨媒体、跨平台、跨时空、多渠道、多形态的新闻报道。优化主题策划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围绕主题,制定全媒体报道计划,优化媒体之间的合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破电台、电视台、网站、新媒体客户端的条块分割局面,各媒体之间分工协作、同步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完成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的直播和转播任务。此外,总台精心策划一系列全媒体报道,包括专题、纪录片、综艺、短视频、短音频、H5互动产品等。央广网、央视网、国际在线三网联合推出融媒体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首页、首屏、首端飘红置顶呈现。央视新闻综合频道播出7集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展现中华儿女为中国而努力奋斗的故事;新闻频道播出《共和国不会忘记》成就展系列报道及特别节目《70年再出发》;综艺频道播出《“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中国歌剧《光荣绽放》《中国民歌大会》《国庆盛典》等;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爱上中国》,讲述国际友人的中国情结;央广中国之声《70年“赶考成绩单”》、央广经济之声《听,共和国这样走来》、国广环球资讯广播《礼赞新时代》等广播节目,获得受众和网友点赞。不同形态的节目配合新闻直播,共同构建国庆主题报道议程,体现主流媒体的传播力。

    第二,在时间策划上,采取新闻主题提前预热、直播中形成协同传播网络、直播后期引发话题讨论等,形成具有一定时间跨度、富有逻辑性和结构化的新闻主题报道;从空间布局上,考虑不同场景下的传播需求,围绕主题,策划交互式、沉浸式传播。例如:9月27日,总台三大网站同步在首页、首屏推出国庆号外专区《走向伟大复兴》,以大尺寸图片展示国庆活动主题,在庆典前预热升温主题报道。全民参与和互动将主题报道逐步推向高潮。

    第三,充分发挥每一种媒体的独特优势。例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直播中,央广和央视的解说词根据广播和电视不同媒介特性撰写,体现受众“听直播”和“看直播”的接受差异性。再如:用户通过发出语音指令获取音频新闻,基于智能音箱的新闻直播,遵循听觉规律策划和设计。优化全媒体新闻主题策划,是融合新闻直播的关键环节,主题策划面临更加复杂、多元的媒体环境。

    三、优化新闻直播的采编流程

    融合新闻直播的采编流程是基于融合型组织架构的采编管理过程。流程管理与广播电视组织机构改革密不可分。传统媒体的采编流程是线性结构,从策划到采访、编辑、录制、播出。融合新闻采编流程呈轮状结构、网状结构和线性结构等共存的多元化结构,包括以大编辑部为中心的统筹管理,由不同媒体分发而构成轮状结构采编流程,由各媒体作为节点,协作完成采编和播出的网状结构采编流程,基于某一种媒体内部的线性流程等。

    优化融合新闻的采编流程需在统一指挥调度下,由各部门分工与协作,共同高质量地完成直播目标。在融媒体内部,组织管理趋向于扁平化,采编流程呈现网络化、多元化、智能化特点。优化采编流程,需要建立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之上,将采编平台融为整体,新闻素材共享互通,数据处理和分发实现智能化。例如:利用机器写作、智能编辑平台、算法分发,解放更多人力,减少采编人员的简单劳动,增加采编工作的作业效率,提高新闻的知识信息含量。

    优化采编流程是媒体管理层面的创新。通过优化流程管理,实现媒体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统筹安排人力物力财力,降低传播资源的浪费和损耗,提高新闻生产效率。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总编室和25个中心部门,对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重新组合,新成立的总台新闻中心下辖新闻频道、中国之声、环球资讯,协作报道各类新闻,有利于节约媒体资源,优化新闻内容质量。为把国庆盛典画面完美呈现给观众,总台提前半年派出直播团队实地勘察,详细规划新闻直播的流程、内容,精准地布置摄像机位和拾音器,预先进行机位和流程演练,有序地组织报道,为直播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优化融合新闻的内容质量

    传播优质内容,始终是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进入媒体深度融合的广播电视台是专业化、职业化的新闻传播机构,应具有主流媒体的使命感,引領社会主流价值观,以优质内容赢得公信力。优化内容质量,首先要优化新闻信息本身质量。与用户生产内容(UGC)不同的是,广播电视对新闻信息的思想内涵、视听效果、语言表达、信息含量、艺术审美等方面有高标准、高要求。广播电视媒体机构要有清晰的定位,坚守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其次丰富表现形态,以新的视听形式呈现主题,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以个性化手段获得受众或用户的认可,提高新闻内容的到达率、点击率,提高新闻传播价值。再次优化技术系统,以技术升级、平台升级、渠道拓宽为基础保障,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条件,提高融合新闻的可视性、可听性、可感性。最后注意融媒体不同平台的差异性,包括新闻的形态差异、视角差异、表现手法差异、受众或用户差异等。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直播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实现全流程、全要素4K超高清和5.1环绕立体声直播。③为取得卓越的视听效果,拍摄到恢宏大气的阅兵仪式和群众庆祝活动画面,总台搭建百余个机位,在长安街沿线和庆祝活动区域制高点布设200多个拾音设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采用直升机航拍、伸缩臂、索道摄像机、移动拍摄车等多种特种设备,搭建了中国电视史上最大的直播系统,包括1个总系统、6个分系统共88个机位,约50个微型摄像机安装在受阅装备和群众游行队伍中,从空中到地面,从宏观到细节,全景式、多角度地表现庆祝活动盛况。技术赋能让新闻直播得以优质化呈现。天安门城楼、长安街、各检阅方队、广场群众等全景镜头具有视觉冲击力,震撼人心,拍摄全景画面的摄像机叫作“天鹰座”,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主研发的索道摄像机,能下能上,相当灵活。直播团队还把小型拍摄设备安装在受阅飞机外部,在长安街中轴线地面上安装贴地摄像机。这些新设备的投入,提升了画面和声音质量。直播影像作为珍贵的视听文献资料,具有记录和收藏价值。

    五、优化受众的互动体验

    优化互动体验,是让受众和用户参与新闻直播过程,体验其中的流程、场景、情感等新闻元素,以获得认同,提高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优化用户体验,应认真研究人们的接受行为、心理、习惯,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融合新闻的接受需求。

    1.满足人们参与其中和自我展示的精神需求

    网络短视频的兴起,激起了人们自拍、打卡的积极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视频快闪活动受到欢迎,在祖国各地,人们共同歌唱《我和我的祖国》,与国旗同框留影。新中国华诞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交互性传播让人们参与其中,真切感受到新中国的巨大变化,体验新闻直播的激情与快乐。央视新闻新媒体发布“预约专属席位,全景观盛典”“正步走”等原创H5页面产品,通过新媒体直播、互动等形式,让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观礼感知,让直播过程更加有趣。很多人在观看阅兵仪式后表示,为新中国繁荣昌盛感到自豪,自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岗位,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工作、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努力。

    2.优化跨媒体、沉浸式视听体验

    为满足不同终端用户需求,央广网电脑端、手机央广网、“央广新闻”客户端等在首页首屏全终端、全时段、全方位同步直播和滚动报道庆典盛况。④广播发挥声音资源优势,推出《每日一习话·礼赞70年》《声漫》等一批接地气、有温度、有特色、动人心、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由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首页置顶推荐,中央网信办推荐全网转载。首次实现电影院线新闻直播。10月1日当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全国10余个省份70家影院通过4K超高清信号上映电影《此时此刻——共庆新中国70华诞》,在大银幕上直播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阅兵和群众游行的场面,该部电影被翻译成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多国语言,面向全球发行。⑤

    总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直播是媒体融合战略下的成功实践,其中每一次探索、每一个创新,都为广播电视融媒新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广播电视必将转型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主流媒体。融合新闻直播能力,是新时期新型主流媒体的核心传播能力。在全民直播的社交网络中,直播新闻事件,引导社会舆论,是主流媒体不可推卸的职责。广播电视融媒体作为新型主流媒体,始终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重大事件发生时,广播电视不能缺席,要成为社会发展的记录者,以视听、文字以及新技术符号,来记录人类文明进程。

    注释

    ① 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1期。

    ② 石长顺:《融合新闻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③《CMG多种拍摄利器高质量完成阅兵直播 解密直播设备“特种兵”》, 央广网,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6334316972120451&wfr=spider&for=pc,2019-10-03.

    ④ 央广网,2019年10月2日统计资料。

    ⑤ 刘阳:《直播院线电影〈大阅兵·2019〉多语种版全球发行》,《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4日。

    【本文系2019年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智能时代安徽省区域性主流媒体传播效力评价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SK2019ZD01】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