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案例一 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一、无处安放的烦恼

    小雅(化名),女,17岁,中职二年级学生。她两岁时父母离异,自幼在奶奶的照顾下长大,懂事乖巧,周围的邻居对她也很好。小雅在校学习成绩拔尖,是校技能训练队的种子选手。近两个星期小雅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睡眠差、胃口不好等症状,影响了正常的训练和学习,她感觉很痛苦,在老师的建议下主动来咨询室寻求帮助。

    据小雅自述,这段时间总是觉得很烦躁,无法集中精神,不想回宿舍,怕见到舍友。当问及不想回宿舍的原因时,她哭诉道:“宿舍里的那个人什么事都想和我比,我干吗她就要干吗,看我在技能训练队不错,老师比较喜欢我,就想来把我比下去,就想要比我强!”

    二、揭开烦恼的面纱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之后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进而有了后续的反应。

    通过与小雅的交流发现,从得知老师同意舍友加入技能训练队,她就开始烦躁,认为舍友不应该来,老师也不应该同意别人来,这是一种典型的以自我意愿为出发点的绝对化要求。她认为舍友加入技能训练队的目的是有意针对自己,要把自己比下去,因为以往就有这种情况,这又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过分概括化。舍友一来,自己就会失去所有,包括老师的器重、自己的位置、将来的成绩,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灾难预期。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非理性的灾难预期都是非理性观念的特征。

    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状况的产生与小雅所处环境有关:母亲的离开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一定的影响,父亲不在身边让她缺少关爱。她想从他人那里得到关爱,但机电类专业女生较少,和舍友闹矛盾后,她无法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

    咨询师与小雅确定咨询目标是建立积极的情绪状态,摆脱痛苦的现状,采用的咨询策略是认知行为疗法。

    三、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初次见到小雅,她的精神状态很不好,情绪低落,萎靡不振,在咨询过程中表现得很委屈,烦躁的情緒好像要把她逼疯。觉察到这一点,咨询师通过倾听、共情的方式让她的情绪得到宣泄,并在她哭泣的时候给予安慰,初步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

    第二次咨询,咨询师向小雅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并一起分析了她的问题所在。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目前的情绪状态中?”小雅:“宿舍里的那个人什么事都要和我比,看我在技能训练队不错,就想来把我比下去。”咨询师注意到小雅谈到舍友时表现得很气愤。“那你当年进技能训练队的原因是什么?”小雅激动地回答:“当然是为了锻炼和提升自己啊,王老师当年很看重我,我很感激他给了我这个机会,可现在一切都变了,她马上就要来夺走我所拥有的一切。”通过这段对话发现,小雅的内心其实是孤独的,她特别希望得到爱,也特别害怕失去爱,非理性的主观臆测和糟糕至极的认知观念让她患得患失。

    咨询师运用角色扮演技术,让小雅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和做决定。如:作为小雅的舍友,看到小雅如此优秀,也想向她学习,选择和她一样的成长路线——进技能训练队,这是不错的选择。

    咨询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小雅认识到:在我们生活中有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而不合理的信念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成分。认为舍友进技能训练队就是有意针对自己,就属于不合理的信念。

    在小雅认识到自己主观臆测的基础上,咨询师让她寻找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还有哪些,然后一起分析这些认知是否合理,帮助小雅更好地完善自我。第三次咨询,咨询师与小雅共同分析家庭作业,帮助她逐个分析产生消极情绪的不合理信念。

    咨询师指导小雅采用RET表格的形式了解自己的非理性观念有哪些并学会澄清。如:你进技能训练队是为了提升自己,那舍友就不可以去提升自己吗?你认为她事事和你攀比,也许她是把你作为学习的榜样。

    最后一次咨询,咨询师让小雅尝试用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心和舍友沟通,用心生活和学习,并且表示随时欢迎小雅到咨询室聊一聊。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雅与舍友及周边同学的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四、阳光心态,拥抱生活

    很多时候,来访者呈现的事件问题常与其童年的成长经历有关。在咨询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来访者的成长环境,透过表面事件思考深层次的含义,更有利于发现事件产生的本质。

    (江苏省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李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