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地理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应用

    李奇

    【内容摘要】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地理学习情境,在设计上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反映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指向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体现自主性与建构性,呈现智慧课堂的本质特征。在应用上应当注意情境呈现形式、情境问题设置、情景活动开展、教师介入技巧等方面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智慧课堂? 学习情境? 地理? 设计? 应用

    智慧课堂虽然因学科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技术平台的差异而无完全统一的概念和模式,但是,智慧课堂依然有着基于开放性信息技术平台、将教学时空向教室与课堂外延展、基于情境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等共性特征。适切的学习情境设计和应用,是一节成功的情境教学课的基础和前提。而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能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还要取决于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应用与智慧课堂环境的融合性。

    一、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地理学习情境的设计

    1.情景形式与智慧课堂技术环境的适切性

    智慧课堂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课堂教学活动基于开放性信息技术平台,所以课堂学习情境在形式上必需是电子化的,如电子景观图片、专业电子地图、电子文档、电子表格、课件、微课、视频、音频等等,对于非电子的情境材料必需事先进行技术转化。考虑到智慧课堂平台的开放性,对来自公共网络平台、QQ空间、微信圈等信息平台的学习情境,可以将这些信息平台与智慧课堂平台建立链接以便于实时查询和呈现,也可以通过提前下载并分享到智慧课堂平台的方式加以利用。一节课中使用的若干情境材料,可以直接插入课件,也可以与课件内容建立链接,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体系的情境整体,以便于顺畅呈现,提高效率。考虑到储存需要、平台容量和播放速度,所使用的电子化学习情境的清晰度在保证不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下可以不必过度追求高清分辨率和过高的像素。

    2.情境设置与智慧课堂结构流程的对应性

    智慧课堂的大结构涵盖课前、课中、课后,所以智慧课堂的学习情境也与之对应分类,一节完整的智慧课堂教学必须配套设计涵盖这三个学习时段的学习情境。课前学习情境的功能又分为教材知识的预习辅助情境(如自学课件、课前微课、阅读材料、专业网站链接等)和课前实践活动的辅助情境(如活动方案模板、相关实验项目的知识铺垫材料、安全防护提示材料、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材料等)。课中教学是教学的主体部分,一般先要根据教学内容、课型、课堂目标等选择教学方法,确定相应的教学环节与流程,再设置相对应的课堂情境结构(如独体式情境、双体式情境、整体性情境、散体式情境、嵌入式情境等),使学习情境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有步骤有逻辑的第次呈现。课后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演练、深化或拓展的过程,情境设置可以是试题情境,也可以是深化探究式问题情境或课外延展实践情境。

    3.学习情境与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梯度性与效度性

    基于情境的学生自主学习是智慧课堂的重要特点,情境的设置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深度学习,学习情境既是学生学习的环境平台又是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的支架。情境设置必须要有梯度,无论从课前到课中到课后,还是从导入到展开到落点,随时间延续而依次呈现的各学习情境必须遵从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单一到综合,由本域情境到异域情境、由生活情境到科研情景、由景观情境到图表情境、由生成性情境到演练性情境的一般规律。梯度性不仅表现在情境类型的差异上,还表现在情景问题的设置上,一般要按照有什么、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秩序设置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依照学术研究的一般步骤展开思维,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推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学习情境的设计还要注意情境信息的可读性与有效性、情境形式的简洁性、情境结构的整合度等方面的要求,以期节约教学时间、促进有效思维,提高情境效度。

    4.学习情境对学生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建构性

    智慧课堂要追求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现代教育将已有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和思维的建构作为培养目标,奠基终生学习能力。学习情境的设置既要避免过于晦涩,故弄玄虚,又要避免过度情趣化,喧宾夺主,要坚守情境设置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性知识生成和思维建构的教学功能;情境创设要避免无中生有、东拼西凑,又要避免照搬照抄、过度保真,要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简约性、美学性的特点;情镜设计既要避免八股化、教条化,又要避免混沌性、无序性,而要有合适的切入点、第次的展开项、适度的升华项,要有结构、有逻辑、有效度。

    思维是认知需要引起的复杂心理过程,因此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能勾起学生的认知需求。在导入过程中要设置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并巧设悬念或提出疑点,激起向往;在教学推进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创设迁移情境,并依据新授知识的逻辑结构设置梯度性问题,促使学生思维的生发与跃升。在演练与测评阶段,可以通过情境变式与“制错找因”创设由浅入深,先形象后抽象的情境,实现学生的认知深化和自我检验。

    5.学习情境对学科内涵的彰显性

    学习情境的学科性特征越鲜明,其学习诱导作用与思维支撑价值就越大。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學科核心特征,因此,所设置的学习情境必须是落地到具体空域的真实情境,这样的学习情境才是鲜活的,对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的承载力才足够强大。高中地理教学要建构起学生的“四大基本能力”,因此,所设置的学习情境及情境应用过程必须体现和促成“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度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这四大能力的建构。最重要的是学习情境的设置与应用必须围绕着“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这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因为这是评价地理教学成果的核心依据。

    二、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地理学习情境的应用

    1.情境呈现的多元性与渐进性

    情境应用首先要将情境以适宜的形式和次序呈现出来。智慧课堂的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大功能和良好的开放性,为学习情境材料呈现形式的多元性提供了技术保障。由于学生的认知生成与学习能力培养以信息获取为前提,情景材料呈现形式的多元性有利于学生信息获取与解读能力的全面提升,因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探究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同时,一节课中呈现的情境形式多元化,利于减缓学生的视觉和审美疲劳,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专注度。学习情境呈现的时机也很重要,一般要在学生认知思维过程中需要信息支撑时给出,一节课的多个情境应按照“场景引入——情境铺展——情境导思——情境铺垫——情境梳理——情境演练”的逻辑渐进式呈现。

    2.情境问题的指向性与梯度性

    情境的应用往往是要在情境之后追加情境问题的。问题设置的质量是情境导思效度的关键,而情境问题的质量尤其体现在精确的指向性和良好的思维梯度上。情境问题的指向应该是基于情境信息和学生已有经驗的课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建构。所以情景问题的设计要始终围绕课堂核心目标,而不是为了追求趣味性、活跃度、仪式感,否则将华而不实。也不是为了追求奇异性、玄妙感、渊博感,否则会显得故弄玄虚。认知的生成、目标的达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引导认知思维的情景问题通常具有系列性。学生的心理认知是有规律有过程的,一般要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规律,由表象到内涵,由特征到因果,由问题到方略,所以基于情境的系列问题要有逻辑有梯度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认知的逐层深入。

    3.情境活动的偶然性与生成性

    情境问题是通过对应设计的课堂活动解决的。堂活动是对应教师设计的系列性情境问题开展起来的,其结果必然指向学生认知的生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可能完全受老师设计好的脚本框定,而常有一些偶然性状况意外闯入课堂,而这些“意外”即为生成性情境,它们既是教师预设所没有覆盖的空白地带,又是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向着未知世界伸展出的思维触角。这些偶然生成的“意外”中常含有潜在的教学利用价值,教师不应当忽略甚至排斥它们,而应当挖掘和巧妙利用这些“偶然”填补课前情境问题设计的不足,提高情境活动的认知生成性。

    4.情境应用中教师介入的目的和形式

    智慧课堂下的课堂情境探究活动,虽然以学生自主生成为关键特征,但是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性角色,教师的主导性角色是通过在学生情境探究中的介入实现的。教师的介入不是随意的和支配性的,而要恰到好处。教师的每一次介入都应当恰逢其时,有明确的目的和功效。

    (1)情境抛出后,如果课堂氛围淡然,则需要老师的激发性介入,教师可以用悬念或置疑等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心理动力。

    (2)探究过程中因情境问题的梯度过大,学生难以跨越而趋于冷场时,则需要老师的铺垫性介入,及时补充新的情境素材或者介质性知识,也可以将跨度过大的原问题拆解为两个小梯度问题。

    (3)当学生既有经验与情境素材及目标知识间的异质度过大,不易建立思维连接时,则需要老师的诱导性介入,教师可以用情境信息解读、引领问题审读、引导思维迁移、相关原理解构、抛出应用模板等方式帮助学生启动思维和实现思维搭桥。

    (4)在学生情境问题解决的不完整、不深入,思考的维度不足时,则需要老师的延展性介入,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或引导挖掘潜藏信息与深层内涵,或直接进行拓展性讲练。

    (5)在学生完成情境问题公开展示探究成果后,则需要老师的点评式介入,肯定其成功,指出不足,补齐短缺,甚至进一步地抛出问题。

    (6)学生情境探究的过程中突发意外情形,出现生成性情景时,则需要老师应变式介入,迅速判断生成性情境的课堂应用价值,挖掘利用其有用成分,并将之纳入到原来设定的问题体系中去。

    总之,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地理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应用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反映地理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体现自主性与建构性,呈现智慧课堂的本质特征。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