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得好同学,一起奔前程

    唐中云

    〔关键词〕《史记》;解读;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2-0079-02

    苏秦、张仪都是平民出身,都师从鬼谷子,学的都是纵横之术,最后都做到了国相的位置。当然也有历史学家研究,他们俩并不在同一时期,咱们姑且还是以《史记》中记载的为准。苏秦早出山,也早登要路津,提早挂了六国的相印。张仪出山要晚一点,也没那么顺利。

    张仪游说诸侯时,曾和楚国丞相一起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玉璧,怎么也找不到,他手下的人就怀疑是张仪偷的,因为张仪家里贫穷,平时行为也比较没有约束,于是捆起张仪,使劲鞭打。但是张仪不承认偷了玉璧,楚相最后只好把他放了。回家后,张仪的妻子说他:“你看,如果你不去读书,不去学纵横之术,不去到处游说耍弄口舌,哪会有今天的侮辱啊?”张仪很认真地对妻子说:“你看看我舌头还在不在?”妻子被他逗笑了,说:“舌头在啊。”张仪说:“那就够了!”张仪比苏秦要乐观自信,学问比苏秦好,对自己的本事很有信心,他想只要我的舌头还在,就足够可以让我成功。

    苏秦建立六国联盟后,担心秦国攻打诸侯国会让自己的合纵失败,于是想安插自己人在秦国当政,这时他想到了同学张仪。他派人暗示张仪来找自己,这样容易找到出路。张仪果然来找苏秦,苏秦却并不怎么搭理张仪,开始时故意不见他,甚至后来款待了张仪的饭食也非常差。他还责备张仪说:“凭借你的才华,却把自己弄到如此困顿不堪的地步,只能在我这里受辱。我可以帮你说句话让你谋个职位,让你获得富贵,可是你根本不值得我这么做!”然后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本以为自己和苏秦是好朋友,可以求个前程,没想到却被这般羞辱,非常生气。心想:这六国诸侯已经被苏秦捷足先登,没有谁可再去游说的了。去找秦王吧,也只有秦国能让苏秦吃吃苦头。一气之下,张仪去了秦国。

    在去秦国的路上总有一位神秘的人物陪伴着张仪,在张仪需要钱财的时候就会出现。等到张仪见了秦惠王,被秦惠王任命为高级参谋,眼看发达在即,这位朋友却又要离开。张仪说:“我是依赖您才有今天的,刚要报答您的恩德,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位朋友才告诉张仪说:“不是我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人是苏秦。他担心秦国攻打赵国让合纵失败,认为只有您才能执掌秦国的大权,所以故意用激将法让您离开赵国,又派我暗中保护您,并给您活动的资金。今天您成功地得到了秦王的重用,那我也就完成了使命要回去交差了。”张仪听了非常感动,无限感慨地说:“苏秦暗中帮助我,我居然都不知道,还是苏秦比我厉害啊,我保证苏秦在时一定不让秦国攻打赵国。请您替我谢谢苏秦。”苏秦帮助同学的方式很特别,他不是提供一个职位让老同学得好处,也没有明说要同学去秦国谋事做,而是故意激怒张仪,让他生起不甘受辱、不甘落后的上进之心;又知张仪手头紧张,于是派心腹暗中资助。这样,有了被激发出的上进心,有了资金的支持,有了自身的才华,张仪的成功就自然而然了,不久张仪就当上了秦国相国。

    【教育启示】

    1.好同学可以一起玩,但最好不要在一起谋食。因为经常在一起往往会心生嫉妒,容易互相仇视,互相伤害。孙膑和庞涓,李斯和韩非子就是这样。倒不如各自谋生,互相照顾,互相成就。苏秦觉得自己水平不如张仪,于是刺激张仪去了秦国。这既照顾了同学,也能让彼此都有饭吃:有了合纵,连横才显得很急切;有了连横,合纵才有必要。苏秦帮助张仪,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老同学与其在一起相恨相杀,还不如在不同的地方打拼,相依相存。

    2.人应该有恩报恩,有怨报怨,恩怨分明。张仪受苏秦门客的一路相助,便要报答。后来知道是苏秦的恩情,也很感激,并表示以促使秦国不伐赵国作为报答;而对于那个侮辱过自己的楚国相国,张仪当上秦国相国后,就写了封信给楚相,说:“以前我跟你一起喝酒,我没有偷你的玉璧,你鞭打我。现在你好好守好你的国家吧,我不久就要来偷你国家的城池!”发誓要夺楚国城池来报复。范雎也是如此,《范雎蔡泽列传》记载,范雎当初在魏国中大夫须贾身边做事,被须贾侮辱,打得骨折齿落,范雎只好装死,须贾用席子把他裹起来扔到厕所里,那些参加宴会的客人们还在范雎的身体上撒尿,范雎也只有忍着。等人走了,范雎在席子里求那个看守他的人放了自己,范雎才得以逃出,后来到了秦国,改名为张禄,当了秦国的相,被封为应侯。后来他既报复了须贾,同时也散尽家财来报答那些和曾经的自己一样处于困厄的人。

    3.人在困厄时,也要充满自信。张仪问自己的妻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舌头还在就够了,就足够我去成就人生了。后来正是凭借那个舌头,他破齐楚联盟,结秦楚联盟,实施连横,帮助秦国日渐强大。孔子云:“君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君子不担心自己没有位置,而要担心自己凭借什么立起来。所以,我们不要怨天尤人,要苦练内功,自己的本领强了,就有出头之时。

    【引申】

    现在的孩子因为独生子女比较多,有时候比较“独”,难和别人相处。社会的多元性,社会的分工精细化,其实也确实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学记》讲“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乐群,寻得好朋友,一起奔前程。好同学一起合作,容易取得成功。如下面的例子。

    案例1:王光谦、胡春宏、倪晋仁都是武汉水利水电大学治河专业1978级的学生。1982年,这三人同时选择到清华读研,并且住同一间宿舍,宿舍题名为“三虎居”。他们有着为中国治河事业而奋斗的共同追求。毕业后,他们选择到不同的地方去发展。王光谦,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青海大学校长,研究成果为治理黄河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胡春宏,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在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三门峡工程等项目中的泥沙治理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倪晋仁,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致力于水沙两相流理论及其水环境模拟、河流动力地貌的拓展研究,同时开展水体污染控制理论与治理技术方面的探索。从同一间宿舍出来三个好朋友,虽然身在三处,但都做到了最好,都成为院士,被人传为佳话。好同学,没有尊卑的差别,只有共同研讨切磋;好朋友,没有利益的冲突,只有相互关心鼓励。

    案例2: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们长达40年的友谊至今让人们感动不已。1851年夏天,马克思开始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稿,可是所得的稿酬仍不够一家人开销。马克思曾经在给恩格斯的信上说:“我不能再出门,因为衣服都在当铺里;我不能再吃肉,因为没有人肯赊给我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一家的困难处境十分关心,他为了“保存最优秀的思想家”,在经济上资助马克思,使马克思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撰写理论著作。1850年,恩格斯为了帮助马克思,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毅然决定重返曼彻斯特,到父亲经营的“欧门—恩格斯”公司當店员,从事他十分厌恶的经商工作。从那时起,恩格斯就常常寄钱给马克思。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正是恩格斯的帮助,让马克思有金钱有时间投入研究和写作中。恩格斯的资助长达20年!马克思写的文章,恩格斯都认真阅读过。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又参与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整理和出版工作。这种伟大的友谊之所以能长存,是因为它建立在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相互支持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共同奋斗的基础之上。

    【教育箴言】

    欲富国者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翻译:想要国家富强就要扩充他的土地,想要军队强大就要使他的百姓富有,想要成为帝王就要广泛播撒自己的德行。这三种资源具备,那么称王之事就会随之而来了。

    提示:建立一个帝国需要广阔的土地、富有的百姓、美好的德行,做成一件事情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想走得更远,就要准备更多。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83)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