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司微晓

    【内容摘要】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活化教学是该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如何将生活化的内容与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过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通常局限在理论知识的层面,课堂教学过程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许多教师会采取题海战术,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较低,且容易降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实践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把学生当作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中心,学生的主体性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重要原则。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位置,特别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容易带给学生枯燥刻板的感受,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生活化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应当处于平等的位置,教师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构建生活教学情境,根据符合学生认知的真实化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发挥相关知识对学生生活的指导作用。

    2.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由生活实践提炼归纳知识,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来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实践中成长和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也是生活化教学的特征,道德与法治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上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课程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实现透彻的理解,教材中的许多活动也涉及到实践环节。因此,教师应当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融入实践性的原则。

    3.互动性原则

    对于任何教学活动而言,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都是关键因素,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沟通,组织他们围绕教材内容和生活情境进行讨论,形成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强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主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足,忽略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以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失去了真实性。与其相比,生活化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互动,对教学主题进行讨论,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交流,形成民主、活跃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念和习惯,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他们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的问题

    1.生活化教学缺乏明确目标

    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时候,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相关理念没有形成正确深入的理解,无法将生活资源与教学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导致生活化教学过程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生活资源的选择、场景的塑造以及活动形式的设计上缺乏合理性,导致生活化教学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目标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盲目、低效的情况,虽然学生讨论得十分热烈,参与度也很高,但由于目标不明确,学习的方向出现了偏差,具体的教学效果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相符,导致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不够理想,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生活化资源的开发不足

    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生活资源基础上,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主题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和整理相关的生活资源,将其恰当地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去,设计出合理的情境或问题,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经验当中思考与探索。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将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作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很少引入课外的教学资源,在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上尚有不足,以至于生活情境缺乏充分的资源支持,难以带给学生深刻真实的体验,影响了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3.传统教学方法影响较深

    目前,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现象仍然比较常见,许多初中道德與法治课程注重知识的单向讲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水平的标准,这种考核评价的机制,导致教师不得不提高对理论知识讲授的重视,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为目标,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生活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没有作出及时地更新和改进。有些教师虽然会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但仅是在自己的讲授过程中加入一些关于生活的内容,没有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具体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让教学回归生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在初中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思想价值教育的重任,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影响着他们价值观念的成长。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他们可以正确地应对成长道路上的各种问题。但如果教师仅从理论层面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会让学生感到比较枯燥乏味,难以真正实现思想意识上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去,以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发展为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把握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现实生活当中。

    例如在教学《和谐与梦想》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和谐”的价值观导入,从教学目标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可以开展关于少数民族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实践调查或者网络调查的方式,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与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理解能力,促使其形成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树立起和谐的价值观念。又如,在教学《我们的梦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调查,了解人们的梦想,感受他们对未来的期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变抽象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真实化的学习体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脱离抽象理论的模式,回归到生活当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设计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其思想意识具有很高的可塑造性,是进行道德法治教育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发展水平,利用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的心理与人格形成积极的影响。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加强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生活教学情境,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打造生活化的课堂,尽可能地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教学中积极思考,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亲情之爱》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与父母进行交流,选择一件家庭中印象最深刻、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情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学生们的共同讨论交流,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关于亲情的生活情境,感染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对父母亲人的情感,增强学生与父母沟通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同时也让家长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帮助他们构建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由于具体的家庭背景不同,教师不能用统一化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了解父母的态度与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与父母沟通交流的良好方式。

    3.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相比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初中生往往会对实践活动更感兴趣。同时,实践活动也是生活化教学的关键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把握这一特点,适当地将实践活动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将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其在单位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与能力,获得更高的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还是为了他们未来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学习伴成长》的时候,许多初中生将“学习”片面地理解成为在学校当中学习文化知识,实际上,学习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需要学习的不只是文化知识,还包括生活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正确地了解相关概念,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良好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负责一天的家务、参加公益活动、发展一项兴趣爱好等,并将活动的成果和心得整理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分享,向教师、同学说明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无处不在,使他们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积极地在生活中学习,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源泉。

    4.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教学内容不能局限在教材当中,还要积极地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去。由于教材当中的内容通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反映最新的生活内容,所以教师要将社会生活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引入到教学当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进一步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生活之间的融合。

    例如在教学《建设法治中国》的时候,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一个重点。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更要注重其法治意识的形成,让学生自觉守法。因此,教师可以将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引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明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又如在教学《遵守社会规则》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有哪些常见的社会规则,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不遵守规则的社会现象和新闻,为学生讲解其产生的危害和不良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形成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将其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让学生在掌握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实现人格上的完善,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融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发挥这一课程对初中生思想成长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齐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