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视角下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研究

    李延绍

    【摘 要】 廉政建设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长期重大任务,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体,随着国家对高校建设投入的增长,高校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廉政建设的考验。内部控制作为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廉政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有关部门内部控制规范的贯彻方面,对内部控制机制研究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功能作用的发挥。为了有效推动高校内部控制贯彻实施,文章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廉政的视角,分析了高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构建了从管理、决策、执行到考核及监督等全面、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机制体系,为保障高校进行内部控制建设,促进高校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提高,推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实现高校廉政建设目标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关键词】 廉政建设; 高校; 内部控制; 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34.3;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0)18-0093-06

    一、引言

    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制度,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西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在内部牵制基础上发展成为制度规范。早期内部控制主要是在企业应用,是企业为了保护财产安全完整,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所采用的措施与方法。本世纪初全球爆发了一系列财务造假事件,世界掀起了加强企业风险控制的热潮,推动了内部控制发展进程。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发布为标志,内部控制由管理控制进入风险控制时代。随着内部控制的内容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增强,其管理体系日趋科学,应用范围不断延伸拓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国家兴起新公共管理(NPM)运动,促使政府管理职能发生变化,内部控制理念被引入政府管理中[ 1 ],内部控制开始在非营利组织应用。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强大管理控制功能、广泛应用于社会各种组织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在我国也得到全面应用,20世纪90年代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制定内部控制规范和指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控制与规范。2008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等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随后又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指引,由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我国得以全面建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为全面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财政部、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公共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原则、要求、任务、实施步骤和完成时限进行了全面部署,公共部门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从经济活动扩展到权力运行和全部业务领域中[ 2 ],为规范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服务、开展业务过程中正确行使权力、规范管理行为、更好地履行与发挥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提供制度保障。

    由此,内部控制建设在我国全面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政府管理模式进入新的历史时代。

    高校作為知识、文化、道德传承的高地,是国家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我国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主体,不仅担负科学研究、知识传播、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而且承担着合理使用资源、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任。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还是有效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因其教育事业的特征,具有更高的要求与更重的任务,需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为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提供管理保障与实践指导。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工作原理和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因其原理的科学性被引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广泛应用。社会学中机制的涵义是:协调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规范事物发展的运行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内部控制机制是为了发挥内部控制的功能、规范内部控制的运行方式、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规划、设计、组织、执行、监督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高校内部控制机制既具有内部控制机制的一般基本属性,也具有高校的特征与要求,高校推进内部控制机制构建要结合高校实际。

    现有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高校内部主动性、落实内部控制规范等方面,鲜有文献对高校内部控制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廉政的视角,在分析高校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现实意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高校内部控制机制,为探索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路径、推动高校廉政建设落实、丰富高校内部控制研究文献提供新思路。

    二、高校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现实意义

    “廉政”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子提出的“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深刻地揭示了廉政的丰富思想内涵。廉政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社会的文明象征,内部控制机制是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对高校廉政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控制机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是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执政能力和国家发展能力的集中反映,是国家制度与执行能力的总体规划,在国家治理中处于中流砥柱的地位。《决定》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宏观顶层设计,使国家治理体系日趋系统完备,不断科学规范,运行更加有效。《决定》不仅彰显了我国制度自信的能力,而且开辟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境界。

    国家治理体系目标的实现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要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才能落地生根。内部控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子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机制作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进程中,通过其特有的管理、执行、控制、监督的功能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进而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控制机制是高校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

    廉洁建设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既是国家治理的重大任务,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廉政建设事关人心向背和国家的兴亡,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廉政建设的主体是组织中的公职人员,客体是国家与公众的利益,廉政建设的核心是对组织中公职人员权力的规范与约束,通过制度规范监督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能时公正廉洁。廉政能够有效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切实提高公众的信任度,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廉政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廉政制度管理需求更加突出,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成为新时期重大的现实问题与历史任务。

    高校作为行政事业部门,属于国家公共管理的范畴,高校廉政建设是国家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建设重点是对权力运行的规范与约束。随着政府教育职能的转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的管理及权力运行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给高校廉政建设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权力运行、资源管理成为廉政风险的多发地,高校面临廉政风险的严峻挑战,切实加强高校廉政建设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高校廉政建设迫切需要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应对风险与挑战。内部控制与廉政建设内在的一致性,能有效满足高校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为高校廉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内部控制机制是高校强化管理的内在需求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办学模式呈现出灵活性、多样化特征,高校管理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已成为综合性的社会组织,办学形式不断创新。招生考试、科研项目、选人用人等自主权不断增加,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基建项目日益增多,后勤服务保障需求量不断增大。高校既有行政事业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内容,又有企业管理的业务;既要实现社会效益,又要兼顾经济效益。这些变化与特征对高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強化管理既是适应形势变化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管理方法体系,是高校强化管理的重要工具,是以预防控制为主的管理活动。主要通过建立严密的制度与完善的程序预防经济业务出现失误及发生风险;通过内部控制规范高校权力运行合法有效,防止内部权力滥用,保障高校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及明确发展目标,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完成立德树人的历史重任;通过管理控制高校经济活动的合理高效,对高校各项经济业务行为的全程进行全面梳理,找出关键风险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确保对关键环节的有效监控。

    (四)内部控制机制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内部控制建设要求很高。财政部作为国家内部控制建设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通过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规范与监督体系,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与提供有力支撑。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做出了具体安排,要求高校要围绕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通过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经济业务行为,防范风险与舞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支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内部控制建设上升到事关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内部控制建设任务艰巨繁重。财政部、教育部对行政事业单位及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做出了整体部署与具体安排,高校内部控制建设面临繁重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内部控制建设范围方面,既有承担高校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又有从事教学科研的组织机构,还有开展生产经营的校办企业及所属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内容方面,既有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要求又有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规范,既要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方法体系又要对重大风险进行预防监控,既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检查监督又要对内部控制建设成效进行考核评价。由于范围广、要求高、内容复杂,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保障。

    三、高校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校内部控制机制构建,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制度保障,在坚持管理部门提出的一般原则基础上,为保障高校内部控制质量,还应结合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特征,深化与拓展相关原则,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由此,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高校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总体要求,高校应按照财政部、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充分贯彻全面性原则,在高校的各层级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要注重高校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规范部门权力运行方式,确保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全面性;加强对高校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规范,做到内容的全面覆盖;强化对高校各类经济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监督,确保单位和业务层面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覆盖。在高校教学科研及经济活动运行的全过程中,全面实施内部控制管理,严格规范高校内部权力的正确行使,有效控制高校经济活动的规范运行,使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既没有任何遗漏,也不存在缺失与盲点。

    (二)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是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主体原则,财政部、教育部对此有明确要求。内部控制建设要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重要经济活动、高风险领域及关键岗位。包括高校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及预算执行结果,占有使用的流动、固定、无形和对外投资等资产,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财政及上级补助、校办企业及附属单位上交的各项收入,资金耗费支出,对外经济活动合同,大型物资采购,重大建设工程,主要科研项目,经济活动信息化,校办企业及附属单位的监督管理等,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问题导向原则

    问题导向原则是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起点原则。要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正视问题的清醒性、解决问题的自觉性,突出问题导向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将解决问题作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起点。全面梳理运行发展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如资金分配使用、资产监管、基建修缮工程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后勤管理、招生收费等;深入分析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找到症结的问题所在,围绕重点、难点、焦点问题,薄弱环节与风险隐患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组织落实。切实解决高校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与障碍,增强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为高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与提供制度保障。

    (四)制衡性原则

    制衡性原则是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核心原则。制衡是内部控制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功能[ 3 ],是高校内部控制的灵魂,高校应当充分运用内部控制的制衡原理,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及管理需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高校岗位设置要从管理需要出发,实行不相容职务岗位相互分离。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要独立操作独立设岗,每项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或人员处理,决策、执行和监督岗位明晰,确保不同岗位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协调的运行机制,避免发生重大决策失误与各种风险。

    (五)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关键,内部控制只有结合高校实际,才能落地生根。不同类型高校具有不同的特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必须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自身办学规模、业务范围、控制环境及风险水平的内部控制措施、手段及方法,不能脱离高校的实际使内部控制无法实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高校内部控制机制构建要使内部控制建设方案与高校的实际相适应,方案设计应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办学规模、发展规划、组织架构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高校内部控制与廉政建设的内在联系

    内部控制建设是高校主要的管理工作,廉政建设是高校重要的政治任务,两者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本质属性统一、价值取向与目标一致、管理手段方法相同,都是服务于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为保障高校健康发展、实现高校战略目标创造环境条件与提供管理支撑。

    (一)高校廉政建设与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统一

    高校廉政建设与内部控制的本质是规范性。高校廉政建设的实质是高校组织及管理者必须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在开展业务活动的过程中,按照政策法规的要求依法行使管理权力,规范权力行为,坚决做到遵法守纪、秉公盡责、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在监督与约束下履职,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高校内部控制本质是规范管理行为,有效控制活动,严格追责问责,科学防范风险。因此,规范性既是廉政建设应有的题中要义,也是内部控制的既定任务,廉政建设与内部控制两者的本质都是规范管理。

    (二)高校廉政建设与内部控制建设的目标一致

    高校作为公共组织,廉政建设与内部控制共同的目标是以规范高校权力运行作为重心,督促各级管理者牢固树立廉政风险意识,规范权力的正确使用,使权力在科学合理的框架内运行,在规范有序的轨道上行驶,切实保证高校经济活动符合国家的法规制度,努力保护高校的资产安全与使用合理有效,不断提高防范舞弊与预防腐败能力,形成主体明晰、问责有力、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廉洁有为、勤勉尽责、风清气正的高校,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高地,知识传播及文化传承的坚强堡垒,培育社会经济发展合格人才的智力摇篮。

    (三)高校廉政建设与内部控制内容及管理方法相同

    高校廉政建设与内部控制,都是以人、财、物的管理为核心,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强化对关键岗位、主要环节、重点领域的监督,以决策的科学制定、决议的有效执行、程序的周密部署、制度的完整落实、过程的有效控制、结果的监管考核、责任的严格追求为重点,加强约束制衡与强化监督防范力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使用效益,提升高校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建设的能力,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管理保障。

    五、高校内部控制机制体系的构建

    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是高校长期的工作任务与常态化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顶层设计、总体部署、科学决策、评价考核、严格督查、环环相扣、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运行机制,扎实推进、稳步实施,为高标准严要求地推动内部控制的贯彻落实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严格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核心,是管理高校内部控制运行的保障机制,在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中处于领导地位,包括内部控制的组织领导、总体规划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领导

    马克思·韦伯认为,由法定权力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连续性的管理活动才能有秩序地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是高校全局性的长期管理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管理。高校党委作为高校的最高权力组织,要发挥在学校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组织体系,成立由校长负责、职能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协调的组织机构,负责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总体规划、领导管理、组织实施及监督检查工作。同时科学制定方案、规划建设步骤、选择实施路径,保障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实施。

    2.做好内部控制建设的总体规划

    高校应当科学运用内部控制机制原理,将内部控制建设纳入高校的战略发展规划,明确内部控制建设的目标、方向及重点,结合各自的业务特性、工作范围、组织架构、岗位职责、管理要求、业务流程和权力结构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好内部控制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内部控制建设的发展规划,将内部控制机制构建贯穿于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全过程。既要关注组织架构的建立,又要做好内部控制规划的顶层设计;既要建立完整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又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既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又要创新内部控制管理方法;既要加强与外部的沟通协作,又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使内部控制贯穿于高校的管理、决策、执行、评价、考核、监督的各环节,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和盲点。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

    制度理论认为,制度具有强制性,为社会行为提供稳定性、规范性,对组织行为有约束性影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根据高等教育特征以及高校实际,对高校的招生考试、基本建设、物资采购、经费管理、校办企业等决策、审批、管理等领域建立设置科学、程序严格、相互制约、实体性与程序性完整的制度体系,形成用制度规范管理行为的有效机制,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提供行为准则与制度保障。

    (二)科学的决策机制

    决策机制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是对高校内部控制活动作出抉择,贯穿于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始终,决定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决策机制包括决策主体、形式、程序。决策是现代管理活动重要内容与基本职能,决策的科学性取决于决策主体的权威、能力。目前我国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作为高校最高权力机构,党委常委会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决策的主体,行使高校内部控制的决策职权,全面负责内部控制建设管理工作,全面梳理运行发展管理中各项工作,抓住事关全局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并明确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攻方向,对高校重大发展规划、重要业务活动、重大经济事项进行决策,推进高校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1.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建设决策形式

    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建立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决策形式。以校内部控制委员会或校长办公会的方式进行议事,重大事项决策前进行必要的论证、咨询和评估,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事项,决策前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

    2.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建设决策程序

    凡属高校发展方向、规划、战略等事关高校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必须经过提出议案、调查论证、征求意见、研究讨论、决定通过等程序。需要决策的重大事项,由相关单位及负责人提出后,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专题论证,进行可行性及风险评估,并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求、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然后提交党委、校长办公会议进行认真讨论,经讨论通过后最终形成决策意见,由内部控制建设专职机构负责执行。

    (三)高效的执行机制

    执行机制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建立可操作可实现的执行机制,是提升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质量与效率、推进内部控制落实的前提。执行机制包括强化意识、落实责任与选择路径。首先,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既是使命职责,也是高度的自觉行为,强烈的责任意识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其次,高校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内部控制建设的使命感,深刻认识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高校健全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任务,融入学校全部工作中,统一落实、扎实推进。最后,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提高遵守制度的觉悟,提升执行制度的能力。

    1.选择内部控制建设的路径

    在内部控制建设管理专职机构成立、制度体系建立完成、实施方案制定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建设专职机构应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周密安排各阶段的工作。高校根据内部控制建设的环境、基础及条件,选择合理的路径。具备条件的高校,在全部领域同时实施内部控制工作;条件不成熟的高校,突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选取管理基础扎实的领域作为示范,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确保执行到位。

    2.注重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手段与方法

    高校内部控制机制构建,要注重内部控制手段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内部控制手段与方法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工具,高校内部控制手段与方法,应与高校管理实践相结合,注重可操作性,不能机械地套用一般手段与方法而千篇一律,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实施;要兼顾不同高校的特点,依据高校自身的管理能力及水平,采用的手段与方法在实践中易于操作执行,使其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发挥管理控制作用,为实现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四)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机制,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能促进高校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考核评价机制包括报告、评价及考核。

    1.加强内部控制报告管理

    高校应按照财政部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对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程度、内部控制推进执行情况、重点领域及关键岗位的控制情况,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全面、综合、真实、完整、及时地进行报告;要不断提高报告的编制能力与质量,加强报告的分析与应用,使内部控制报告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

    2.完善内部控制建设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环節,是判断内部控制建设成效的依据[ 4 ]。高校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全面评价,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如发展规划不明确造成资源浪费,治理结构不完善严重影响事业发展,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及岗位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导致控制失效,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不到位、人力资源政策不合理造成内部控制建设贯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与缺陷进行客观评价,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与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形成可靠性的评价结论,出具完整综合的评价报告,为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指引,保障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3.优化内部控制建设考核

    内部控制考核是内部控制建设绩效管理的重要举措,关系内控控制建设的成效。高校要把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情况,纳入日常中心工作考核范围及目标管理中。同时制定合理、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考核管理手段,对部门、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实施、推进内控机制建设目标及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严格的考核,将考核结果列入高校绩效考核的内容,作为资源配置、业绩评定、奖励处罚、选拔任用等的重要依据及手段。

    (五)健全的检查监督机制

    检查监督机制是保障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正常运行的主要管理手段,在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检查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与责任追究。

    1.强化内部检查监督

    高校应按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制度,采取巡察、督查、审计、检查等多种监督方式,构建上下、同级、自我监督及事前、事中、事后的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型的监督体系。事前监督内部控制建设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事中对高校主要部门、重要领域、大型项目、关键岗位、核心业务等执行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了解内部控制推行的进程;事后监督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管理漏洞与薄弱环节,分析问题原因,完善整改措施,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2.接受外部检查监督

    内部控制建设的检查监督,是国家管理部门的强制规范,高校应当接受财政、审计及教育等管理机构的检查监督。接受财政部门对内部控制建立实施情况及内部控制报告内容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的检查监督,并按检查提出的整改要求进行完善;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对审计中提出的审计处理意见与建议,按要求进行整改;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上级主管单位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检查监督,按上级部署扎实稳步推进。

    3.严格责任追究

    追责问责是落实高校内部控制的必要措施,是高校有效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约束机制与责任保障。高校必须按照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责任化、规范化、程序化原则,明确各个部门、相关责任个人的工作职责、权限、内容及任务,将内部控制的方法嵌入高校管理流程的每个环节,逐级分层落实,确保高校各部门、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权责分明[ 5 ],形成知责、明责、履责、尽责的完整清晰的责任机制,有效预防岗位失守、人员失责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偏差及落空。对不遵守国家政策制度、不履行重大决策程序、不执行或擅自改变集体决定而造成重大差错及决策失误,给国家、学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影响的行为,要依法依纪严格责任追究;对于违反规定、提供虚假内部控制信息的部门和单位及相关负责人,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并将内部监督结果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内部公开,形成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

    六、结语

    本文基于高校内部控制运行的内在结构,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高度,深入分析了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现实意义,拓展性地提出了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创新性地构建了管理、决策、执行、监督、考评等具有内在逻辑的内部控制建设机制体系,为高校内部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本文的贡献在于强化了高校内部控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弥补了现有内部控制机制研究的不足,丰富了内部控制建设机制研究。

    高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长期的重点艰巨任务,还是动態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高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为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提升高校治理能力与水平、促进高校改革与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管理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 方周文,张庆龙,聂兴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指导[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7.

    [2] 唐大鹏,武威,王璐璐.党的巡视与内部控制关注度: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17(3):3-4.

    [3] 谢志华.内部控制:本质与结构[J].会计研究,2009(12):70-72.

    [4] 蔡俊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研究[J].新会计,2017(7):16-17.

    [5] 丁新农,雒敏,陆美娟.高校内部控制:会计不相容岗位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0(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