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阅读教学纠偏

    张勇

    所谓单向度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是围绕文本开展单一、呆板的阅读教学,往往有以下一些表现:只有积累,没有思考;只有吸收,没有倾吐;只有理性的分析,没有情感的熏陶;只有赞美,没有质疑和思辩;只有呆读,没有以读导写;只有唯一,没有举一反三的联想和印证。

    这样的教学往往造成低效的阅读教学,学生会渐渐丧失阅读兴趣,语文素养缺失等问题。那么,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阅读教学行为呢?

    “不立则不破”,我们应该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行为。

    一、关注兴趣、尊重独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体现了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其中“珍视”二字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的重视程度。“珍视”是珍惜重视之意,不是一般地看待,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闪而过的灵感,更不能用简单的参考答案去匡正、压制学生的不同见解。“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它强调了个性化,是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教师切忌用教参的分析、结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感受、对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验,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的切实体验。

    读书,特别是读文学的書,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甚至可以说,需要一种儿童的好奇心,因为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会给你打开一个新的天地。或者是你完全陌生的,或者就在你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突然有新的发现与开掘。在这个意义上,读一本本、—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一次次的精神探险。

    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们要怀着强烈的期待感,甚至是某种神秘感,走进课堂,渴望着与教师一起,闯入一片片文学“新大陆”,解开一个个文学奥秘。这样,就会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当然,学习语文自然还有其艰苦的一面,准确地说,语文学习的乐趣正是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即所谓攀登一个个知识“高峰”的过程中实现与体味的。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唤起青年学生的生命热情体验,用饱含情感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沟通两条渠道:一条通向心灵,一条通向生活。心灵上相呼应,感情上能共鸣。

    教学过程中,我总爱引用易卜生的话,“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既然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那一个,那么,你知道自己是最大的财富吗?你知道任何矿产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惟有自己的财富是值得你终生开发,远无止境的吗?那么,不要害怕阅读,不要只为了考试或者应付而阅读,阅读并快乐着,生活并快乐着。

    二、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朱熹认为只有熟读精思,才能对文章把握得深透,才能准确牢固地记忆。“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见自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

    朱熹不仅要求读书要“成诵”,而且在成诵的基础上还要反复诵读,遍数越多越好。有研究者批评他的这种“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机械的读书方法,但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要死要活”,在精读方面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的确非常需要这种“死”,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语料。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的“半死不活”“走马观花”的读书方法是不利于语文学习的。潘凤湘教师的教学,经常用七八课时学习一篇课文,效果很好。

    语文教学需要处理好快与慢、死与活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一目十行地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至多只能增进一些知识和经验,并不能领会写作的技术。要在写作上得益处,非慢慢咬嚼不可。”

    朱熹认为阅读文章时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以他说观他说,以物观物,无以已观物,不能先入为主、穿凿附会,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凭空猜测。在有疑时,更要虚心静虑,不匆忙取舍。他说“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使之合。”“至于文意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深刻体会书中的意趣。“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或即信所传闻,不复稽考。所以目诵圣贤之书,而不识圣贤之意,其所诵说,只是据自家见识,杜撰成耳,如此岂复有长进?”

    三、举一反三、勇于批判

    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或者课外,可以引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的比较阅读,一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起到历练方法的功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比如,读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中的一则,就可以读一读其他两则。其中《牧竖》篇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今有豪强子,怒目按剑,若将搏噬;为所怒者,乃阖扇去。豪力尽声嘶,更无敌者,岂不畅然自雄?不知此禽兽之威,人故弄之以为戏耳。”

    这样的文章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语句的含义,以及文章的主旨。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来批评。通过思辩和讨论,同学们能够发现,狼作为一种动物,似乎已经不是很纯粹的动物,这个词语被赋予了太多的罪恶,所以该文有一种思维的定势,一种习以为常、不以为怪的惰性思维。同时,去掉狼的比喻意义,去掉这篇文章以狼喻恶的言外之意,当代中学生对于蒲松龄先生的冷漠感到的是一种震惊。牧竖得狼子,并且以此作为要挟母狼的王牌,“扭小狼蹄耳故令嗥”,这样高明的方法足显得人类这一灵长类的杰出才能。这样的才能是什么呢?

    恃强凌弱、阴险狡诈、冷酷残忍,这些狼的一般习性在人的身上表现无遗。而这些在文章中却被视为美德,作为大智大勇而受到赞颂。当然,现代人不能对古人过多的求全责备。但是,通过这一文章的比较阅读,我们对于蒲松龄时代的社会思潮,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四、切已体察、学以致用

    爱默生认为,创造性阅读的本质应该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所有习惯中,我们要高扬起“我认为”的大旗,读经典名著。

    语文学习必须避免读死书,只在纸面上做功夫,要切已体察,学以致用。语文学习要密切联系生活。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阅读理解必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才能达到深刻的理解。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

    其次,语文学习要将所学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理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语言,体之于身。如克已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复:我实能克已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因此语文学习应当“从容乎文义句读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是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

    反对单向度阅读教学,倡导多向度的、关注个体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既注重经典,也关注时尚,这样的阅读是一种推陈出新,是一种与时俱进;这样的阅读既关注文本,也关注自我,这样的阅读是一种学习,又是一种批评;这样的阅读既关注吸收,又关注倾吐,这样的阅读既是一种继承,又是一种创新。

    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主体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新的知识只有纳入主体的旧有的知识才能够转化为自身的血肉。

    这样的阅读教学所倡导的方法,可以给学生很多的思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而不是躲在伟人的腋下、趴在巨人的脚下唯唯诺诺、人云亦云。我们要培养的一代人应该是智慧的、富于情感的、善于思考的、站直了的当代公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外国语学校(21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