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色笔记》看莱辛的女性观

    唐青 赵亚珉

    内容摘要:作为斩获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金色笔记》不仅以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和见解新颖在文坛上享有声望,更因其体现出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精神深入人心。本文在梳理莱辛文学创作主题的前提下,着重阐明了《金色笔记》与女权运动的关系,分析了《金色笔记》中的两性观,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揭示了莱辛女性观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金色笔记》 女性主义 自由平等 自由女性

    被誉为“英国文学的常青树”的多丽丝·莱辛在其鸿篇巨制《金色笔记》(1962)中首次塑造了一位独立女性的形象,吹响了女性追求独立和解放的号角,成为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轰轰烈烈女权运动的独立宣言。与其他当代女作家的女性题材小说一起,《金色笔记》“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探讨遥相呼应,为女权主义小说研究提供了精彩的文本,从而促进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1]。然而,一个惊人的事实是莱辛曾公开表明过自己对于女权运动的否定与批评,并声明自己的作品《金色笔记》也并非是指导两性战争和女性解放的武器。[2]本文将通过梳理莱辛的创作主题、《金色笔记》与女权运动的关系及《金色笔记》中的两性观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莱辛的女性观,结合中国社会中的两性关系现状,揭示莱辛女性观的现实意义。

    一.莱辛创作中的女性主题

    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919-2013),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是一位多产作家,曾创作过多部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作品,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从横向剖析了一位当代女性(安娜·伍尔芙)的精神世界”[3]。

    小说的女主人公安娜的形象一直被认为是新型自由女性的代表,根本上区别于传统的受男性社会剥削和压迫的妇女形象,因此历来被推崇为呼吁女性自由和解放的指路明灯。在《金色笔记》当中,莱辛打破了以往采用的按照时序叙事的传统写作方法,全书以名为“自由妇女”的第三人称中篇故事为框架,分五个小节记叙两位单身母亲(安娜和莫莉)的生活和事业。各小节之间夹有一串安娜的“笔记集”。这些笔记片段以黑、红、黄、蓝四本笔记本命名,分别记录着女作家安娜过去的非洲经历、与政治生活相关的事件和体验、一篇正在构思的小说和她当时的私人生活。最后一节“自由妇女”之前还嵌入一个独立的“金色笔记”部分。[4]

    在莱辛的笔下,安娜是一位具有勇敢、独立、向往自由等鲜明特征的女性。红色笔记中记载着安娜勇敢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大潮,经历了从最开始对共产党的满腔热情到最后转为对斯大林主义彻底幻灭的心路历程。这部小说是莱辛婚姻生活、政治活动、文学创作多重危机的产物,探讨了在英国独立生活的一位女作家所面临的个人、婚姻、政治、社会诸方面的问题。很显然,莱辛在试图通过小说艺术表现整个时代的生活。安娜和作者莱辛一样,在一个男人统治的父权、夫权社会中奋斗拼搏,不得不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化用到《金色笔记》中,莱辛仿佛就是那个勇敢投身政治运动的安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对于一个女性是极大的挑战和突破,因为她们改变了以男性为主的政治局面,于浩瀚波澜中投下了一枚小小的石子,虽然最后的结果并未激起多大的浪,但其指导性意义在于,它号召广大女性觉醒,积极参与政治,而不是遵循传统礼教,在家相夫教子,围着一方不见天日的厨房客厅转一辈子。抛却政治家的身份之外,安娜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十分立体的形象。例如在黄色笔记中,安娜是一位追求独立自强的新女性形象。为了爱情,她可以付出全部,最后却在爱情中迷失了自己。如果我们对安娜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刻的剖析,就不难看出,安娜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直观的。对于爱的人,她可以放弃一切,甚至让自己委曲求全挽回恋人的心。但是如果面对着自己不爱的男人,她很难强迫自己与对方产生共鸣。正如她悻悻收场的第一段婚姻和让她刻苦铭心的第二段恋情,这两段感情都以失败告终,安娜也因此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但她最终意识到:无论在一段婚姻中或是一段感情中,男女的身份本就不对等。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仰仗着男性的力量而生存,以夫为纲。而安娜作为新时代女性代表的特征就是敢爱敢恨——愛得潇洒,恨得浓烈。

    二.《金色笔记》与女权运动

    《金色笔记》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女权主义者的注意。然而,对于莱辛本身而言,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并不是女权运动的代表,该小说也并非是为妇女解放而吹响的号角,莱辛甚至看不起所谓的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尽管一直被尊为女权偶像人物的老祖母,但是莱辛曾公然指责如今的很多女性“自以为是、伪善”,她对许多妇女特别是年轻女性诋毁男性感到“恼怒”。在她看来,60年代的女权运动太过于以意识形态为基础,浪费了妇女的潜力。她表示极度鄙视女权运动,对女性打击男人的行为嗤之以鼻。她认为,“妇女解放运动不可能带来多大变化,并非是因为这场运动的目标有什么差错,而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整个世界因这动荡而改变了模样。这一点一目了然。如果这场动荡能有个了结,到了那一天,也许妇女解放的目标已显得渺小而怪异了。”[5]然而从该书的出版直到现在,在过去的60年间不断地有读者坚持认为《金色笔记》是一部女权主义色彩浓厚的小说,究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该书发表于1962年,正是女权运动风起云涌的阶段,人们呼吁女性觉醒,主张自由、公正和平等,停止性别歧视和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反观《金色笔记》中恰好有从女性的视角对女性生存条件、社会地位和女性自由等一些议题进行了探讨,表达了女性在追求和实现个体价值中的挣扎和困惑,并且以罕见的直白方式讨论了男女爱情、性、生育和母性角色等问题,这一切迎合了女权运动的需要,因而被贴上了女权主义的标签。其次,莱辛在描述男女关系上,否定了男尊女卑的父权话语。她塑造的两位女主人公都是没有被婚姻束缚、有主见且经济独立的形象,与书中个性扭曲的男性角色相比,她们显得更加智慧和敏锐。正是这一点使得她们成为新女性的代表人物和学习榜样。

    三.《金色笔记》中的两性观

    然而,如果仅基于以上两点就片面地将莱辛标榜成女权主义的自我意识先驱显然是不合适的。莱辛既不是女权主义的圣斗士,更不是极力主张女权运动的先导者,而是一个女权主义的悲观论者。正如塞万提斯以模仿骑士文学来否定骑士文学那般,莱辛希望通过撰写女性的自由来证明女性自由的非现实性及其荒谬性。不过不同于塞万提斯尖酸犀利的写作风格,莱辛的措辞显得更加的温和与内敛,少了一份尖锐的质询感。她认为男女的世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男人与女人都是这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谁这个整体的运行都会出现故障。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绝对自由的女性是不存在的。书中女主人公安娜自己是个不完美的人,却希望通过寻找一个完美的伴侣来弥补自己的缺陷,这种想法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处。因此,在小说的最后,作者以对两个女主人公的命运安排,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抗争以后,两个女人都与现实做了妥协,摩莉选择重新嫁了人;至于安娜,虽然没有再次选择婚姻,但她却成功地从上一段失利的感情中走出来。显然,通过对结尾的描写,莱辛希望读者明白: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女权主义并不能帮助妇女获得自由,并且妄图抛弃男性这个群体而奢谈女权的这种思潮本身就没有多大意义。更何况人类每天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女权主义这种话题还不至于占据人们生活的中心位置;世界仍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人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乱世中求生存,而不是在这种没有意义的斗争中迷失自己,放弃自我生存的权利。

    诚然,《金色筆记》确实从女性视角出发探讨了男女关系,但是很显然,莱辛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俯瞰二十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精神风貌。她主张的是构建一个两性和谐、男女平等共处的新型模式。莱辛固然支持女性的解放运动,也同情女性的命运,但是,她并不同意把男女两性放在一个对立的角度来看待,更不主张两性战争。她认为,两性之间应该是相互依赖和相互需要的互助关系,男女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6]

    四.结语

    即使是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两性关系也依然是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敏感话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职场,当代女性越来越在经济、思想、精神等方面获得独立,越来越少地依赖男人,也不再像过去那般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责任义务。女性也开始慢慢在职场中独当一面,女性精英层出不穷。然而,时代的最强音一直伴随着嘈杂的声音,坚持父权社会的传统伦理观,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第二性,就应该相夫教子,而不应有自己的身份认同。在刚过去的2018年里,著名教育家、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在一次重要的演讲中,公然宣称“一个国家的堕落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女性的堕落”。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从事教育工作的精英人士,俞敏洪的见解让人震惊也发人深思。俞的这番言语显然是把男女两性的关系对立起来,而且严重地歧视女性。在他的观念里,女性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服务男性,而忽略了女性在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方面所付出的贡献和做出的牺牲。虽然有包括张雨绮在内的公众人物以微博或其他形式反驳其中世纪式的观点,俞也在连番的多方攻击下不得不道歉,然而,头脑清醒的广大读者有足够的理由担忧,身处21世纪的后现代社会,有多少中国人依然懒得思考又怎会随随便便接受的社会常识:男女平等。借一位哲学家的论断,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以这个社会对待女性与儿童的态度来体现的,与经济发展指数毫无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莱辛比更多的现代人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莱辛的女性观也因而更有其深刻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3]瞿世镜,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第144页.

    [2]秦妍.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析[J].兰州教育学院院报,2017.12,第六期.

    [4]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前言[A]陈才宇译.《金色笔记》阅读提示与背景材料附录I[C].杭州:浙江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151-170.

    [6]郑继明.基于女性视角管窥《金色笔记》中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自由思想[J].吉昌学院学报,2017.12:35-36.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科创项目“当代大学生美国诺奖作家作品阅读调查”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唐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英语系2016级学生;赵亚珉(通讯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