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裴启超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实际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长期致力于在二者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与突破口,最终衍生出“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本文将围绕“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思考与实践,以进一步指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关键词:读写结合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从而促进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地生根。

    一、高中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学习现状

    (一)浅层次、低水平

    由于高中学段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程难度较大,加之信息化社会“碎片阅读”“快速阅读”的影响,当下高中生閱读普遍呈现出“浅层次、低水平”的消极局面。学生更多的是满足于对阅读信息的获取,而忽视了对阅读内容筛选、理解,更不要说对其鉴别及运用了。

    (二)片面性、空洞化

    按照2004年版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体例,将“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两部分内容分离开来,加之中学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普遍忽视等原因,造成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写作学习及训练缺乏明确的规划和必要的抓手。

    二、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以阅读带动写作,带动学生语言与思维的提升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提出,“在读写关系中,阅读是过程、手段,写作才是目的、归宿。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写作,而不是阅读”,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意义,阅读可以丰富写作的内容、创新写作的形式,即催生更加优秀的写作成果。这样的写作成果,又将会成为优秀的阅读材料。

    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主要得益于阅读中的感知与阅读后的思考。阅读过程中,学生对其语言与思维无形中形成模仿,在思考、行文的过程中迅速被整理、筛选,进而被固定、概括、拔高,完成写作过程。

    (二)以写作深化阅读,深化学生审美与文化的感知

    胡适先生曾指出,“‘读是一种‘吸收,‘写是一种‘发表,‘发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交流,更是为了‘吸收”,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意义。作者完成了作品的第一次创作,而读者通过给予作品以丰富的解读而完成对作品的第二次创作,而阅读后的写作恰恰是对之前阅读的深化以及延伸。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和文化成为语言、思维之后的更高层次追求。在阅读中,作品中的景、物、人、事、理都会引发阅读者的不同感受,进而生成具有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及体验。阅读后,学生能够将感悟记录下来,这便是一次完美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中,作品在审美和文化层面的精神理念被不断挖深、拔高,进而被内化为阅读者的一种感知和见解,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得以拓展。

    三、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以读带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运用

    1.注重阅读的深度,激发写作兴趣

    写作的动机,归根结底是一种表达的冲动和欲望。而如何才能葆有一种对写作的热爱和激情?笔者认为主要源于深层阅读给阅读者带来的体验和思考。当你深入到文本之中时,你可能会具有非常强烈的表达冲动。在完成《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苏轼作品的教学后,笔者建议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完成《苏东坡传》(林语堂著)的整本书阅读。基于如此丰富的阅读体验,班级学生纷纷自主形成读书笔记、撰写读书报告。

    没有丰厚的阅读做底子,写作的翅膀就难以轻盈地舞动。写作兴趣具有间歇性,不是始终高涨的,而是时断时续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化阅读,以不断涌现的阅读感悟去提醒、敦促、催生精彩的写作实践。

    2.注重阅读的广度,降低写作难度

    “写作本位论”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在写作中,思维、结构、语言、素材等各方面都需要阅读作为积淀。透过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故事”,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对于“以读促写”的重要凸显与核心指归。

    首先,就审题而言,阅读显得至关重要。面对阅读材料,考生需要迅速明晰故事情节、厘清人物关系,为立意奠定基础。其次,就立意而言,深度阅读能够举旗定向。此题符合高考作文题“以小见大”的出题原则,需要考生迅速列举出立意观点,从而进行甄别、选择。最后,就行文而言,丰富的阅读能够锦上添花。如果在行文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将“管鲍之交”的历史典故运用其间,必然能够使得文章增色不少。

    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固然重要,课内阅读也很重要。如在进行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的讲评时,笔者以人物视角为区分,引导学生列出若干立意,并引导学生进行一一辨别。在分析鲍叔对管仲的举荐之恩时,笔者引导学生在必修教材文言文中找寻类似的典故。得益于平时的濡养,笔者所带的高一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佚之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缪贤等。试想,如果学生能够在考场之中使用这些课内素材,必然能够使得阅卷教师眼前一亮。

    (二)“以写促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运用

    (1)注重写作的效度,强化阅读思考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是高中生语文学习和考试的短板和弱项。如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水平,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研究课题。通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师也摸索出许多诗歌教学方法。以宋词教学为例,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将诗歌语言转化为散文语言进行感知、理解、鉴赏,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柳永的《雨霖铃》,词中大量的意象叠加所营造出来的丰富意境,学生初读时往往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用具体、生动的散文化语言叙写情节、描写景物,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体验生成。

    “圈点批注”也是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写”,能够有效地推进阅读任务的达成。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书眉或书边等处三言两语地记录下阅读时的所思所感所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点点滴滴的感受也能够积聚出深刻而厚重的阅读收获。

    (2)注重写作的温度,丰富阅读体验。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阅读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表达与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使得文字具有温度。具体来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或许是非常不错的纲领指引,因其被称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换言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注意适当体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素养。

    基于此,要求高中生在写作实践中要能够体现或凸显热爱生命、尊重自然、厚植家国情怀、关注人类发展等观念,进而彰显文字的温度。带有强烈任务驱动性的作文命题能够指引学生在完成写作实践的过程中,加深阅读体验、丰富人生阅历,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下,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为基本手段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必然能够从更广、更高的层面去改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百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类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著,朱永新编.叶圣陶名言: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袁海林.统筹设置目标读写双向促进[J].中学语文教学,2008(8).

    [3]时剑波.创意表达:让文本阅读与语言训练同行[J].中学语文教学,2008(8).

    [4]殷宝霞.批注阅读,精彩自至——运用批注式阅读促进写作能力提升的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7).

    [5]金建勇.高中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学周刊,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