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我国将网络强国作为国家战略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数字图书馆作为“互联网+图书馆”模式的成功样本,在政策扶持、资源建设、人才支持和特色定位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文章对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着重对其技术更迭和用户服务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 键? 词】数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

    【作者单位】王锐,云南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2.026

    2015年,我国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各行各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同年,提出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数字图书馆作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集中人力、物力、资源重点建设的对象,不仅实现了我国众多中文数据库中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及数字化,而且与地方图书馆共同打造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全民普及。

    一、国家数字图书馆概况

    国家数字图书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为我国其他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引领并推动着我国公共文化的革新和发展。

    1.拥抱互联网时代,实现图书馆数字化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始于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和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联合启动为期4年的数字图书馆研究项目[1]。1994年,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也被引入我国,引起学者、业界的关注和热议。1998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标志着我国数字图书馆进入操作、运营与实施阶段[2]。

    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生产门槛降低,生产主体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速度、储存能力等都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导致信息冗余和过剩的情况出现,信息价值被稀释。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通过优质信息吸引用户注意力变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电子终端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国民阅读习惯和偏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相比阅读书籍、报纸等传统媒体,当下的国民更习惯于阅读数字媒体。国家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将这一国内顶尖知识库内规模庞大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并整合推广极为必要。这也是国家从“十五”到“十三五”期间一直重点建设的项目。

    2.多措并举,建设中文数字资源库

    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主要来自国家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国家图书馆2015年公布的数据指出,该馆数字资源总量已达到1160.98TB,其中包括从古至今优秀的古籍、图书、期刊、报纸、论文和微缩文献,也包括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的资源。

    国家数字图书馆还通过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外购资源库为用户提供资源。国家数字图书馆也采用和国内地方图书馆联合建设、合作建设数据库等形式收藏我国的中文文献信息。比如,在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站地方馆资源中,用户可看到以图片和视频方式展現的全国各地图书馆有特色的资源。

    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形态呈现了全媒体的特征。用户可使用电脑终端浏览网站,也可使用手机浏览“掌上国图”。数据显示,“掌上国图”的资源总量是电子图书11万余册,期刊460余种,听书1200余种4万余集,包括手机门户网站、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APP和“典籍博物馆”APP、微信公众号“掌上国图”。多种媒体形态方便用户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获取方式。

    3.优化信息服务,满足用户需求

    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全方位、多渠道获取信息与知识需求[3]。以此目标为中心,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全国重点教育科研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和图书馆及其他文献信息机构。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站的首页设有服务推介栏目,主要介绍了其提供的数字服务。

    国家数字图书馆和地方数字图书馆合作共建了一个高效的分层服务体系,实现了双向服务优化,大大提升了数字图书馆的互联互通和整体服务能力。同时,国家数字图书馆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用户对优质信息的需求,为全民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要从被动的图书信息提供向主动的用户分析、用户服务与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服务性质的改进与完善[4]。国家数字图书馆密切关注用户的使用体验及反馈,不断更新升级系统,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使用体验。

    二、国家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分析

    国家数字图书馆是在国家政策指导和扶持下集中人力、物力、资源重点建设的对象,其在对内联合建设、对外合作共建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系列政策颁布,重点扶持建设

    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是“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在“十二五”期间进入高速发展期。党的十八大等多个重要会议都重点强调我国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7年7月7日,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通知提出要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服务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5]。数字图书馆作为“互联网+”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支持。

    2.多重资源优势叠加,推动文化资源共享

    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级权威图书馆,在资源存储、组织管理、创新机制、数据积累和资源整合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其主导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将这些核心资源与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技术进行优势资源整合的成果。

    我国正在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并通过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得以实现,目前已建成了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分部且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网络[6]。通过这一网络,全国各大图书馆馆藏资源可实现共享,更好地落实文化惠民的政策。

    国家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图书馆,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图书馆参与了很多国家对外合作的项目,与部分国外机构一起合作建设数据库资源,如参与“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项目,和阿拉伯国家一起共建“中阿电子图书馆”,在共享知识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中阿灿烂的文化,提升中阿双方的文化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3.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是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的核心支柱。国家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之初,即从构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上入手,推动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密切结合[7]。国家图书馆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建立奖励制度,表彰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并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益。国家图书馆还实行“创新人才计划”,形成由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组成的创新人才体系[8]。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在人才的培养上,国家数字图书馆不仅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其不断学习信息科学的相关知识,并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配置,吸收有其他学科背景的人才,旨在打造一支数字化人才队伍。

    4.找准自身特色定位,发掘自身特色优势

    国家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和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协同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馆建设标准,包括资源建设、运行管理等内容,为其他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模板,也为世界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国家图书馆作为我国最大、最全的中文文献数据库,有很多特色资源。国家图书馆对这些特色资源尤为重视,将其数字化后建设了一个“特色资源”数据库。该数据库有甲骨实物及拓片、西夏文献、宋人文集、碑帖、方志、年画等重要的中华特色文化资源,也契合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政策方针。

    国家图书馆还严格贯彻落实我国关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其他相关政策。如“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计划”项目提出要联合各界的儿童阅读推广力量,指导和服务儿童阅读。国家数字图书馆特设“少儿资源”栏目,栏目中有少儿连环画、图书等。

    三、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展望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用户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亟须适应环境的变化,积极借助新技术改变数字资源呈现方式,转化思维并积极进行自我推广,尤其要转变服务方式,以用户为中心不断进行服务优化。

    1.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用户的体验和口碑已成为评价机构和服务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数字图书馆领域也将用户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对数字图书馆用户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成熟。国家数字图书馆由于具有丰富和优质的资源,在吸引用户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但随着用户地位的提升,在未来将会更加重视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并根据用户的反馈优化服务。

    未来,数字图书馆可采用智能语音问答、大数据智能学习和图文影像转换等信息技术手段为用户进一步赋权,提升用户和数字图书馆之间交互的便捷性,再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挖掘不同用户的需求,满足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初始要求。

    2.利用算法推荐,优化大数据服务

    目前,互联网的信息供给过剩,用户对信息的取舍标准已发生变化,更加关心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轻松的方式获取所需内容。数字图书馆可采用算法推荐,在对用户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媒介使用习惯数据、场景位置数据和行为偏好数据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和信息阅读习惯进行精准研究和判断,实现内容生产定位与内容精准推荐的自动化。算法推荐解决了信息过载和注意力稀缺之间的矛盾,在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被广泛运用,其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用户的搜索成本,而且可大大提升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使用算法推荐技术的同时,数字图书馆也要避免过度推荐,可通过关联推荐、反向推荐及内容和质量的优化等具体措施,避免用户只能收到自己之前搜索过的相关信息,在满足用户需要的同时,做好用户知识结构优化的工作。

    3.借助新技术,营造临场感

    國家图书馆在馆内设置了数字图书馆体验区,利用新技术设置了多种媒体互动方式,包括增强现实技术(AR)服务。用户通过手机APP扫描草药书签、姓氏书签等,即可看到草药生长、姓氏起源。这种虚拟化的场景将视频、画面、声音和文字等形式结合起来,使用户产生置身其中或置身现场观看的临场感。未来,全国各地的数字图书馆都会普及这些技术,在推动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提升用户的临场感和体验感。比如,用户通过手机、电视等终端进入数字图书馆,既可看到图文典籍描述的内容,也可与李白一起望庐山瀑布,在兰亭观与王羲之等饮酒作诗,畅抒胸怀。

    2019年10月18日,国家图书馆和华为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这次双方强强联手,将5G等技术和图书馆资源创新结合,不仅能够大大加快信息存储和传播的速度,而且可通过图书馆资源和AR等技术的结合,营造更加真实的虚拟场景和临场感。

    4.注重用户安全,保护用户隐私

    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在使用新媒体时都被要求将自己的身份信息、行为偏好等数据提交给APP,但这些个人隐私有随时被泄露和窃取的可能性。国家数字图书馆虽然在信息泄露方面的风险远远低于商业机构,但是也要建立成熟的制度、机制,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并且要提升信息保护的技术,避免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时,数字图书馆可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对窃取用户隐私行为的监督、惩处和执法力度。

    5.多渠道推广,推进全民阅读

    国家图书馆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了数字图书馆的推广,比如,在馆内设置的“数字图书馆体验区”通过趣味性、互动感十足的方式向用户展示数字化的最新成果,最终实现用户从线下到线上的引流。未来,数字图书馆可加强多渠道推广,比如,在各大平台加大宣传,增强与当前用户使用率较高的媒体平台的合作,共同设计更潮流、更能够引起用户广泛参与和分享的活动,并借助这些平台的推广机制普及数字图书馆,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影响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推动,数字资源的便捷性和优势在未来将会更加凸显,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会进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朱强. 数字图书馆:21世纪图书馆的原型──美国“数字图书馆创始”计划简介[J].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4):50.

    [2]肖珑,陈凌. CALIS与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J]. 图书情报工作,2005(11):6.

    [3]孙一钢,申晓娟,陈道泉等. 我国主要国家级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介绍[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47-62.

    [4]王光辉. 探究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如何应对挑战[J]. 传播力研究,2019(35):297.

    [5]文化部. 文化部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 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17-07-07)[2020-05-12]. http://www. gov. cn/xinwen/2017-07/07/content_5230578. htm.

    [6]袁澍宇,Ampleeva Natalia.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与俄罗斯叶利钦总统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对比研究[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6):5-8.

    [7]温泉. 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展与展望[J]. 图书情报研究,2017(4):51-55.

    [8]詹福瑞,袁彪,刘博涵. 国家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3):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