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现代英国小说史》

    摘 要:侯维瑞先生编撰的《现代英国小说史》自出版以来,就成为英美文学研究者的必备书目。这本断代国别文类史以时间为经,以流派为纬,对20世纪以来的英国小说进行了深刻、独特的解读,不仅开创了国内英美文学断代文类史的研究,也初步奠定了具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的文学批判价值取向,为破解完全以西方为中心的文论发展方向单一的困境,树立文学评论中的“中国立场”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文学评论

    一位学者能否真正为人记得,他的作品便是最好的验证。近期,笔者受出版社之托,有幸校读了侯维瑞教授《现代英国小说史》新版修订稿,由此得以沉下心来,细细品味这部篇幅不算太长的文学文类史。以往读文学史,总带着一丝偏见,觉得作者往往只是简单地按时间脉络介绍了若干知名作家,将其生平大事一一罗列,并汇编一些原文片段,稍加甚至不加评注,供读者赏析。这样的“史书”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多是个介绍、概览的入门书目。

    翻开侯维瑞先生的《现代英国小说史》会发现,他筛选和梳理英国文学作品的思路自有一番高度。秉承茅盾先生对于外国文学评介的基本原则,即“第一,知道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的思潮主流;第二,知道这位艺术大师从他本国的文学遗产中继承了什么,从别国的文学名著中学习了什么,从同时代的不同流派的作家方面受到了什么影响”,侯维瑞力图将这本小说史变成一本“文学发展史述、作家评传、故事梗概和作品分析四位一体的指导读物”(侯維瑞,1985)。介绍一位作家的生平大事、作品故事梗概及其成就并非难事,真正的难点是阐释清楚为何这位作家的作品被奉为经典,其经典性究竟在哪里,以及文学脉络在其作品中产生了何种发展和流变。对这些问题有了认识,读者就不会迷失于卷帙浩繁的文学世界。

    可见,侯先生在编撰初始就秉承着中国文人治学的标准,对英国小说的主题、发展、传承与思想来源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究和梳理,既有的放矢地选取了现代英国小说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又能入木三分地评述他们作品的特点。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导论部分。其中,他就现代主义小说的内容、结构形式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概念梳理和精要阐述。侯先生治学的自我要求体现了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所阐发的文人治学的三重境界1,以及梁漱溟先生一生践行的做学问的八个层次2。

    本文试图从侯先生在书中对英国现代小说的分类;批判深度及被引用情况;批判蕴含的“中国立场”;以及突破、创新与不足这四个角度来考察和评价《现代英国小说史》。同时,本文也试图客观地讨论该作品在同类作品中的地位和价值。不拘一格的分类梳理

    在对现代英国小说家及其作品的选择分类上,侯先生既客观严谨又不拘一格。他本人也曾为分类的问题头疼不已,但最终选择了不囿于时间线索,按照文学思潮和流派的交替更迭作为分类的依据,“以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交替占统治地位这一现象为线索”(侯维瑞,1985)。在此书出版之际,这样的分类和章节安排在国内外同类著作中显得别具一格,目的是“为了从英国小说眼花缭乱的变化中理出一个大致清楚的头绪和脉络来,同时又保持每个作家介绍的完整性”(侯维瑞,1985)。作者继而客观审慎地点评了如此分类的优势和缺点,即“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一种复杂纷纭的局面明朗化、条理化,而缺点则在于有可能使一个丰富的、复杂的发展过程简单化和孤立化”(侯维瑞,1985)。这一谦逊又清醒的自评足见侯先生精益求精的学术追求。显然,于读者而言,读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除去对历史上的文学发展形成一个宏观的概念和时间线外,更重要的是不被过于简单或者复杂的分类、或辐辏的作品弄昏了头脑,而是能厘清文学的发展脉络,并深入理解、认识作家自身的风格、作品特色,以及其与文学传统、时代思潮的关联。利用文学思潮的流变来归类、梳理文学作品,并在点评作家作品特色的同时厘清其所继承的文学传统,有助于读者更迅速地把握作品的标志性特点,以及作家的文学、文化身份和定位。因此从读者视角及认知论的概念出发是一种更便于理解和记忆,且行之有效的分类梳理方式。

    但这样“贴标签”的分类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时代特征不鲜明的作品难以归类,一些作品多样化或没有明晰派别身份的作家也会陷于尴尬的境地。而侯先生对于自己分类方式的缺点并非视而不见,他通常会进一步精细化地梳理作者作品,并辅以补充式的解读和说明,避免了因为文学思潮分类方式而导致的疏漏和偏颇。例如,第二章“现实主义的延续”中介绍的第一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其创作题材十分多变,仅用基于文学潮流的分类方式不足以概括其作品特征。对此,侯先生进一步将其作品分为三类,即“科学传奇”“社会讽刺小说”“阐述思想的小说”,并点明只有“社会讽刺小说”体现出了威尔斯的现实主义倾向(侯维瑞,1985)。而在三类作品的安排上,考虑到第二类小说更具英国现实主义传统的特征,因此侯先生在权重和内容分配上也有明显倾斜,做了较多的文本分析。而对于第一、第三类别的介绍,该书都各选取了三部作品加以详述。例如,“科学传奇”子标题下,侯先生详细评介了《时间机器》《星际战争》《最先登上月球的人》三部小说 ,对其他七部同类别的小说仅做了简略介绍。同样的处理手法也体现在对“阐述思想的小说”的评介中。而在“社会讽刺小说”子标题下,侯先生分别介绍了《爱情和鲁维轩先生》《吉普斯》《托诺-邦盖》《波里先生传》,并用了相当的篇幅来介绍小说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在结尾处,侯先生还特别提及威尔斯写过的另外一些社会题材小说,选取并大略介绍了如《布列脱林先生已把它看穿》《裘恩与彼得》等作品,从而进一步囊括“社会讽刺小说”无法涵盖的其他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小说。可见,侯先生并未囿于自己的分类方法而忽视了作者的其他重要作品,而是尽可能全面地概括、评价、分析作品种类繁多的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这种补偿式的分类方式还被进一步运用到了其他诸如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爱·摩·福斯特,约瑟夫·康拉德,奥尔德斯·里奥纳德·赫胥黎等创作风格多样化的作家身上。

    不仅如此,侯先生在序言结尾还特别谨慎地提醒读者,期望他们“将本书的流派划分和章节安排作为入门的向导而不要将其绝对化”(侯维瑞,1985)。梁漱溟先生曾有言: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侯先生自知文学流派分类法的不足并明示读者的举动,体现了他治学的严谨和谦逊。正如他自己在序言里所说:“作家分类只能是大致的,相对的。读者可以先从复杂的形势中分辨出一个概貌来,然后再越过这个分类去观察各派个人之间的错综联系”(侯维瑞,1985)。文学史分类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厘清作家作品的风格特点及层次,并较快地把握住文学流派、文化思潮和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侯先生的分类无疑让读者可以站在他的肩膀上看清英国小说的脉络与走向。介绍为表,解读为本——《现代英国小说史》中的引用分析

    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史编撰者,侯先生往往在介绍作品之前旁征博引,先就作家的创作风格作一番鞭辟入里的评论。从他的引用上不难发现,他研究有方、深得要领、技艺娴熟,能迅速锁定作家在流派里的位置,帮助读者分辨作家与同流派其他作家在风格上的差异,以便快速掌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当然,这样的定性分析是建立在侯先生广泛的阅读、深刻的理解、严密的分析之上的。例如,在介绍约瑟夫·康拉德时,他引用了沃尔特·艾伦(Walter Allen)的关键句“约瑟夫·康拉德在许多方面便是亨利·詹姆斯的真正继承人”(侯维瑞,1985),即刻将康拉德锁定为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同时,他引用了弗雷德里克·卡尔(Frederick R. Karl)和马文·马戈兰娜(Marvin Magalaner)的原句“约瑟夫·康拉德的主要作品为最杰出的维多利亚小说家与最出色的现代派作家提供了一个过渡”(侯维瑞,1985),进一步明确了其创作的主要时间阶段,更是对其发挥的桥梁作用进行了精准的描述。结合老舍对康拉德的评价,即他是“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侯维瑞,1985),侯先生又就康拉德行文的风格特征进行了概要式的归纳,同时将其纳入了中国评论家的话语体系,让我们看到了康拉德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评判立场之间的某种联系。这就好比在浩瀚的星图之中标识了作家所属的星座,帮助读者快速地掌握关键信息。

    可以说,侯先生是少数几位在编撰文学史时集深入系统的点评和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介绍为一体的编撰者,且他本人的评论在书中所占的比例相当之高。这使他有别于以往同类的专家。例如,王佐良先生(2017)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坦言他这本书“是以介绍而不是以评论为主”,并称本书的评论“往往还是颇带個人色彩的评论,不过包含在叙述之中”。侯先生的深入解读,使其著作成为许多英国文学学者的必备书目。这一点,从该书被引用的比例和引用发表物的层次可以看出。自1983年问世以来,侯先生的书先后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等单位多次出版。截至2021年3月,中国知网的被引用率显示,侯先生被引用的总文献数为15篇(均显示为《现代英国小说史》不同时期的版本),其中被核心期刊引用了5篇,被SCI刊引用了1篇,被CSSCI刊引用了3篇,总被引用1447条,篇均被引率高达96.47。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部断代文类史在侯先生的诸多著作中的核心地位。

    无论书中的引用素材还是该书的被引用率数据,都说明侯先生的这本专著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3并非偶然。本书不仅集中了侯先生潜心治学的精华,且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起到了引航作用,为之后的西方文学断代文类史研究开辟了一片处女地。难能可贵的是,《现代英国小说史》初步显现了侯先生独具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批判维度和立场,为奠定独特的中国视角和文学评论理论体系作出了勇敢的尝试。文学批评里的“中国立场”

    正如侯维瑞先生的学生李维屏教授所言,从事文学史专题研究的难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不仅要求学者对文学史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而且要求其对某一文类的演化具有独特见解,并能用更加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视角去审视其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不仅如此,学者还应设法在本人的学术观点和他人的审美意识之间、在历代普遍认同的批评标准和当代最新的理论之间,获得某种平衡,并力求在文学史专题研究方面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李维屏,2008)。侯先生的这部断代文类史就体现出了他坚定的“中国立场”,透露出其自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与此同时,侯先生对于不同的批判声音采取了包容并蓄、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初步构建起自己独具特色的、包含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批判理论体系。

    例如,在评价劳伦斯《恰特莱夫人的情人》一书时,他既肯定了劳伦斯是一位运用象征技巧的高手,其作品揭示了工业革命对个体的异化,又尖锐地指出了该小说对性行为的放纵描写“削弱甚至淹没了作品的积极效果”(侯维瑞,1985)。他在该章节最后总结,劳伦斯的作品“揭露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摧残是有其认识价值和积极意义的,但是,将性的圆满和两性关系作为治疗社会和精神弊病的处方,在当时已属无益;而今,其荒谬之深自不待言”(侯维瑞,1985)。这种点评,无疑凸显了其坚定自信的审美、价值观和立场。他进一步指出:“只有把握住现代派作品所暴露的和所主张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我们才能全面衡量现代派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文学”(侯维瑞,1985)。侯先生能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全面、冷静地看待劳伦斯作品的积极贡献及内在缺陷,进而把握住评价西方文学的一个核心要领,显示了其文学评论内在坚定的价值体系。侯先生在进行文学批判时不是人云亦云,或是轻易受到其他评论家或者理论家立场影响,而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建立了一个评价西方文学的价值体系。

    又如,在分析赫胥黎的小说时,侯先生指出其思想“倾向于宗教,同时也包含着历史唯心主义的成份,表现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侯维瑞,1985)。在分析其作品《奇妙的新世界》时,侯先生指出了赫胥黎反对极权思想的进步意义,但同时认为其作品又暴露出其悲观、颓废的思想及其骨子里隐藏着的“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歪曲和仇视”,包含着”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侯维瑞,1985)。这一深刻的点评揭示了侯先生自身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有其内在的政治立场和核心价值观。

    《现代英国小说史》对作家政治观点的剖析不仅构成了此书的特色,而且显示了侯先生批判维度的基准和核心。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标杆,侯先生把对作品内容、形式及美学上的评述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系列有说服力、有深度、有洞见的文学评论,初步奠定了他具有中国视角的批判理论。正如陈渊(1986)所述:“全书的评论,大多中肯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很少标签和强加于人的武断说教。”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和批判立场使侯先生直击本质地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和思想问题。侯先生的“中国立场”也是在我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的努力中所做的初步尝试,对破解西方文艺评论理论的霸权话语作出了一位中国学者的贡献。突破、创新与不足

    《现代英国小说史》是国内第一部针对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展开系统研究的断代国别文类史。无论就其选材还是研究的深入性而言,本书的出版都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即便在其出版发行三十余年后的今天,也鲜有能超越其质量的同类作品出现。正如李维屏教授(2008)所指出的,本书是“英国文学史专题的研究著作,也是一条有意义的学术路径”。《现代英国小说史》的出版为国内英美文学研究指明了一条有意义的探索途径。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英美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作为一部专业学术著作,《现代英国小说史》语言风格简练、专业、逻辑清晰,文字表达精确。该书不求辞藻华美,而将重心集中在精准地描述作家及作品的风格特点上,为外国文学评论的话语风格奠定了基调。

    《现代英国小说史》以介绍为表、以解读为本,是集介绍、评注和解读为一体,有自己的文学评论思想体系、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有深度见解的文学史专著,“可称得上是小说史述与文学批评鉴赏多功能熔于一炉”(陈渊,1986)。

    同时,侯先生文学评判内在的价值取向为奠定“中国视角”提供了一个方向。他没有规避西方学界普遍回避的道德批判和价值观维度的討论,而是站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客观地表达了自己的批判观点,显示了中国学者内在的文化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自信。

    当然,再优秀的作品也有难以顾全之处。用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相交替的历史现象为线索来进行分类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一方面,这种分类方式受困于“现代英国小说”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另一方面,对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相对封闭、刻板的概念化理解会导致读者忽视现实主义传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结语

    能举一生之力倾注于一番事业且开花结果者,寥寥无几。原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章振邦教授(2012)在回顾学院老同事时感慨道:“……侯维瑞教授,他后来得了肝癌,我当时也生病,住在瑞金医院,他住在五楼,我住在六楼,我下去看他,他说,你当初安排的那个科研任务,我现在搞出来了,编了一部英国文学史……他说‘我完成了。当时讲这个话都流泪。”这部《现代英国小说史》耗费了侯先生半生心血,不仅是侯先生严谨治学、严于律己的写照,更是其孜孜不倦、业精于勤的成果。在这个芜杂浮躁的时代里,这本专著无疑能让读者肃然起敬。

    参考文献

    陈渊. 1986. 现代英国小说作家作品的评价与鉴赏——评侯维瑞的《现代英国小说史》[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4): 76—77

    侯维瑞. 1985. 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维屏. 2008. 文学史专题研究:一条有意义的学术路径[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 14—18

    王佐良. 2017. 英国文学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

    章振邦. 师者,仁者、寿者——章振邦教授访谈录[EB/OL]. (2012-12-19)[2021-03-12]. http:// www.ses.shisu.edu.cn/06/99/ c468a1689/page.htm.

    蔡佳颖,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师。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文人治学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重境界。

    2 梁漱溟于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中提出了做学问的八个层次,即:形成主见;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融会贯通;知不足;以简御繁;运用自如;一览众山小;通透。

    3 《现代英国小说史》曾获“1979—1985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一等奖)”(1986)和“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5)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