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赵昕

    【摘 要】中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硬实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文化“软实力”作用日益突显的今天,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想走在世界的前沿,将必须推进实现文化现代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则是实践文化现代化的动力所在。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入手,通过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进行理性的思考,阐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必然性与原则。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必然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7-0047-02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一类特殊的社会现象。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在塑造着人类。正如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所写的“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可见文化是体现人与其自身、社会相关活动一切存在的总和,是塑造人们观念,影响人们行为的一种特殊的价值观。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的进步起到了撑天拄地的作用。“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2]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精神上引领国民思想,指导国民行为方式的重要源泉。

    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华夏人们的所有行为准则都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其中“仁“的思想是其最高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还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文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文化。正是由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奋斗精神和高尚情怀,为建设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先进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资源。文化强国战略能否顺利实施,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关键所在,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必经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利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P.164)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我国民族精神的源泉所在,为重塑民族精神提供了内在的灵魂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其存在的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道德至上的道德文化,如政治中“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以德代政之说;生活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情怀等,中国传统文化自始至终蕴含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源泉之水。在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为重构中华民族精神提供着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

    二、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性

    钱穆先生曾说过“政治只是文化中一项目,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的历史之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4](P.4)可见,政治建设与文化尤其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我们必须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其自身上进行创新和现代化的转变。

    (一)当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传统文化为其提供源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凝聚力、兼容性和极具创造力的文化。同时它还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理论源泉。在亚洲经济迅速发展和中国在世界上的觉醒后,不仅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备受世界的关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状况也同样被世界所瞩目,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化解人类社会所要面临的矛盾与困难的基础保障。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一个人生境界,它所关注的也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存在问题、人与人的个人德行问题、人与社会的人生价值问题。其中不管是人与自然、人与人还是人与社会,和谐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直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现在我们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五大危机的解决办法我们几乎不能够在西方文化中寻找到,但我们却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如在《国语·周语下》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妨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者钟也。夫天地成而拘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已导其气,陂塘汙库,以钟其美。是故聚而不阯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这在生态方面曾强调过开发自然要根据自然地山川形式,顺其自然才能过有所成;《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管仲也曾说过“道德当身,不以物惑”;荀子曾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孔子也曾说过“逝者如斯,不分昼夜”等名句直至今天仍对我们解决一系列问题,给出了帮助。

    (二)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是大国形象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成分,是中华儿女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淀,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灌溉。比如说,我国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是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和”的文化。《庄子》中曾说到“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弘扬“和”文化就是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促进人格完善,端正解决问题的态度,促进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以和为美、以和为善、以和为贵、以和为荣的共识和社会风尚。[5](P.23)因此,我们决不能忽略传统文化的力量,同时不论是文化软实力的发挥还是文化创新的需求都离不开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精髓。

    (三)当今的时代精神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际地位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国防力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水平与硬实力水平发展还不是很协调,因此我国还称不上是一个强国。真正的强国应该不仅仅是经济强国、政治强国、军事强国,还应该是一个文化強国。尤其是在随着时代的改变,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也在不断的变化,并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的社会要求不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要求我们应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决定着这个社会的一定文化,同样一定文化也可反应或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来源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时代精神的思想基础。目前中国的道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等问题都不可能缺少传统文化教育的再挖掘和再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道德建设上所强调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对于民族文化道德观的再次升华。如“以德治国”的儒家思想至今还被我们领导者所继承与提倡。在其“以德治国”的思想上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与解放。而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仍然具有时代的必要性。

    三、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原则

    第一,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并服从于这个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关键:一方面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下的文化,因此其本身一定会遵从于社会主义,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可动摇,并坚持其在各个时期下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并不断用传统文化中优秀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完善和创新理论的发展,并坚持此关键毫不动摇。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国家都有属于其代表着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正是改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的关键。不管是哪个国家不管是哪种文化,纵观其国家核心价值凝炼的过程,都是本国的传统文化在引领者文化的变革。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始终围绕着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才能够把握好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价值体系在文化中具有决定作用,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都是有不同的价值体系所决定的,不同的文化特征赋予价值体系不同的文化属性。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才会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属性。

    第二,适应时代背景的发展。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将会在经济全球化的带领下,进入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人类文明之中能够保持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融合性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不断汲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中坚持本民族文化精神内核不变,在改造外族文化的基础上又诞生孕育出了新的进步文化,并能够为本民族运用。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其海纳百川的气魄屹立于人类文明之巅。因此,我们应该在全球化时代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包容思想,坚持兼容、创新的原则,以“洋为中用”的态度,让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向.西汉.《说苑,指武》.

    [2]“传统文化”[EB/OL].http://baike.sogou.com/v203386.htm,2016-11-17/2016-12-1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M].九州出版社(新校本), 2012,(2).

    [5]李艳萍.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D].太原理工大学,2010.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