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发展

    王晶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坚实基础。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性学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地生根,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出发点,提出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融合发展的建议,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融合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经典名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融入其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神话故事的经典特征引出课题。比如,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拉弓射日指的是哪个神话故事”,导入本节课程的主题。接下来,教师可以用中国经典的神话故事与《普罗米修斯》对比,并对书中人物特征描写的语句做标注,对文章进行概括,增强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布置其他课外古典名著的阅读任务,帮助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二、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融合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人格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写作能力培养的重点在于积累,充足的传统文化知识素材的积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大量古诗词、经典名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例如,在习作课上,教师可以开展一定形式的国学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可以提供《论语》等国学的阅读资料,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其蕴含的深刻含义,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熟练运用其中的句子与典故。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书法、朗读等比赛,提升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课程“观察日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写一篇主题为“我的端午节”的习作。在课上,教师可以介绍端午节的来源、风俗习惯、与端午节相关的古诗词,开拓学生的眼界,并让学生仔细回忆端午节的活动,进行对比,从生活出发,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传统文化与语文实践融合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礼仪以及艺术文化。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地域性的重要展现,在语文教学中拓展民族文化知识,有利于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重要体现,是人成长和未来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过春节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春节的快乐。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类似于“我家的春節”等,让学生畅谈春节的风俗以及饮食习惯等。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其他传统节日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节日的风俗,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在其他课文中,比如《安塞腰鼓》《姥姥的剪纸》等,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介绍传统民俗的来源以及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不竭动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古诗、阅读以及写作教学中,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地生根。